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习目标
1.搜集五四运动的部分史料和视频,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2.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3.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4.掌握国民革命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
4.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国民革命的作用。
探学新知
【名词解释】
国民革命: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其高潮是北伐战争。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日本侵华:1915年1
月,日本利用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的失利: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导火索)
2.概况
阶段
时间
中心城市
主力
口号及表现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
(1)在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2.中心: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3.表现
(1)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3)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1920
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
2.诞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
(1)时间:1921
年7月。
(2)地点: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会议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1)中国共产党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2)地点:上海
(3)内容:确定的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①最低纲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标志: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知识引申】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1)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2)民权主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民权;
(3)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3.意义
(1)以国共合作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2)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兴起席卷全国。
(二)国民革命
1.进程
(1)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3)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失败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革命失败。
深化探究
探究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吸取二七惨案的经验教训,团结革命力量。
②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③国民党召开一大,确立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最低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
④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和推动。
(2)意义:①使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迅速开展。
②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点拨】国民革命历史作用
国共两党的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随堂训练
1.下列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革命口号中,最早明确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
A.“扶清灭洋”
B.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沈伯尘画了《工商学打倒曹、陆、章》,这反映出五四运动( )
A.
以推翻北洋军阀政府为目的
B.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促使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胜利
D.
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列强尤其是日本极大的震撼。“5月5日的《大阪朝日新闻》发表了《排日学生暴动》等文章;6月7日的报道,更是将中国学生运动称为‘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
A.体现了盲目的排外意识
B.目标直指日本的侵略行径
C.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
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材料旨在强调五四运动( )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弘扬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D.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
A.
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C.
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
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
6.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7.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C.和以往的政党没有任何区别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8.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9.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 )
A.建立在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
B.表明中共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C.说明中共已确定国共合作的具体方式
D.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扶清灭洋”未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故A项错误;
五四运动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反对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充分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故B项正确;依所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反对清政府的统治,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故C项错误;“打倒列强,除军阀”明显晚于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漫画体现的是曹、陆张在劳动阶级、学生和商人阶级的联合打击下走向溃败,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正确;A是北伐战争的目的,排除;巴黎和会上中国处于被宰割的地位,C排除;材料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关,D排除。
3.答案:D
4.答案:A
解析:理解材料,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中华民族的促进作用,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具备分析理解题干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A项对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认识理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故排除A。B项从材料中的民国八年可以看出是1919年,1919年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故选B。C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排除C。D项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故排除D。
6.答案:D
7.答案:A
解析:材料“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说明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故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错误;从材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来看,已经明确了革命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题干并未提及中共成立的意义,故B项错误;“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等信息表明中共成立与在此之前的革命与运动紧密相连,故C项正确;D项材料体现不出来。
9.答案:A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对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容和意义;知道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通过《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战略中心的转移,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能够利用不同的类型的史料,学习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内容,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通过搜集、选择、运用相关史料进行分析,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充分利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国家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的党,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难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
探学新知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政权建设
(1)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于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确定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
(3)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实质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
2.北伐统一
(1)国民政府继续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2)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出北京。因张作霖不能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3)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3.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
(1)原因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阻碍因素: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目的: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的屠杀政策。
(3)经过:
①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②随后,起义军撒出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
③起义军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4)结果:全歼南昌守敌,起义成功。随后,南下广东遭围攻而失败。
(5)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6)教训: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行不通。
八七会议
(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2)内容
①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②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秋收起义
(1)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结果: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井冈山星火
(1)过程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意义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武装斗争:到1933年3月,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在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转折——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主题: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3)内容:
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②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4)意义:
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走向胜利
①四渡赤水,使敌军疲于奔命。
②巧渡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③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5.胜利标志
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6.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深化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区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不正确。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使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巩固练习
1.“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
D.城市中心道路
2.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东北易帜(
)
A.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C.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
D.意味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3.“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行动,在连续冲破四道封锁线后,从八万六千人锐减为三万多人。这种严酷事实,迫使红军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来的办法打下去了,必须下决心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后来发生的“根本改变”是(
)
A.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B.红军一往无前,克服艰难险阻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壮大革命力量
D.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
4.下表反映了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工人所占比例(%)
1928年6月
10.9%
1929年12月
7.0%
1930年7月
5.5%
1930年9月
1.6%
A.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
C.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
D.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
5.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共产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6.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坚持“城市中心论”
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7.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厘改税”,设置“统税”对国内工业品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该工业品便可在全国流通,不再征收额外捐税。这一调整(
)
A.为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
B.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C.刺激了国内市场的流通
D.加快了国内市场形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1927年,中共以俄为师,发动三次武装起义,计划占领大城市,结果都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故A项正确;“国共合作道路”与城乡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抗日,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城市中心道路”是俄国式的道路,是中共要否定的对象,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东北易帜”即东北地区纳入国民党版图,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故B项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统治下,新军阀割据依然存在,A项不正确;C项说法本身不正确;1927年大革命已经以失败告终,D项不正确。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难度中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指挥权,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从而挽救了党和中国军队,因此这个根本改变就是遵义会议,故A项正确,B项不是根本改变,C项是红军长征的结果,D项与材料无关,故B、C、D三项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难度较大。“优化”表述不恰当,排除A项;从图表中工人所占比例的下降及“1928—1930年”时间信息可知,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过程,故B项正确;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出“执政地位”,故C项错误;表格中没有党员的总数量,无法体现发展的趋势,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的纲领,难度中等。当时对于富农的政策是限制,“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的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当时抗日战争尚未开始,B项错误;该路线有利于调动贫农、雇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以地主阶级为革命的对象,土地革命路线适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八七会议,难度中等。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以此来响应农村暴动,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应放在大城市,故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C项错误;南昌起义爆发于八七会议之前,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难度较大。材料“不再征收额外捐税”说明商品流通过程中税负减轻,这一调整有利于刺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税收政策调整与抗战的关系,排除A项;税负减轻说明百姓经济负担减轻,排除B项;国内市场早已形成,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