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研究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探学新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一1万年,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
。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
。
2.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石器)
(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
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
①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
发展基础。
②主要代表:
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
,
以
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
技术。
B.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城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
。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诸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
和神庙。
3.社会特征
(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
。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
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
。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成为“
”
③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位,成为联盟首领。
2.国家的产生
(1)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建立
①约公元前
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②禹死后,其子
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统治
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
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2.实证: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
3.国家机构:
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
4.势力范图: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
,北至燕山。
(二)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
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1)制度:实行
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
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3.西周灭亡
(1)公元前841年,爆发“
”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1)农业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②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③实行井田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买卖,实质是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
。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股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求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题指导》
(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
答案:
(1)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局动荡。
(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解析:(1)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废嫡而更立诸弟子”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度还不健全;“争相代立”说明政治斗争尖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说明政局动荡。(2)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原文,要逐条归纳。(3)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地区,实力强大有关等。
随堂训练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4.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A.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
B.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C.促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D.导致了“国人暴动”的发生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
A.部落取代了氏族
B.国家取代了部落
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6.《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7.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
)
A.制造石器工具
B.以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
C.农耕聚落形成
D.文字与法律产生
8.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旧石器时代的所有古人类都已经学会用火
B.新石器时代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C.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的存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
2.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还没有“君主专制”,由此排除B项。分封制下周王室并不是直接管辖地方,由此排除C项。贵族世袭源于夏商,由此排除D项。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秩序,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世袭制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由此排除A项。分封制促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由此排除C项。周厉王的暴政导致了“国人暴动”的发生,由此排除D项。牌匾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故B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根据“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根据“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可知国家已经建立,由此排除A项和B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工具的进步,由此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因为礼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农具、食具、货币与材料中“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不符,且商周时期只有少量青铜农具,故A、C、D三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有社会规则”可知,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这一要求。
8.答案:D
解析: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和北京人会用火,这不代表所有古人类都会用火,由此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先人才刚刚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由此排除B项。炎黄传说并没有被证实,由此排除C项。墓葬的差别说明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的产生导致阶级分化明显,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PAGE第2课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习目标
1.理解“华夏认同”观念;
2.掌握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掌握并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
4.认识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与背景以及影响;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难点: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探学新知
一、
列强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原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2)概况
“春秋五霸”
(1)目的: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2)建立霸权:齐国、晋国、楚国、吴国和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
“战国七雄”:(1)形成: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2)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影响:
①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②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2.华夏认同
(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
(2)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推广
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进步也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
(2)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目的:富国强兵
(2)结果: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特点: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④评价: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加强了中央集权,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成就
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相传晚年对《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中。
2.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
①哲学思想: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3)著作: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老子》一书。
四、
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2)教育上: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3)阶级关系: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4)根本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是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
2.重要派别
(1)儒家:
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②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重法。
(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代表是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5)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深化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一个具有一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
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
(3)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解析:(1)第一小问的陋俗,依据材料一“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可以得出陋俗是指大家庭共居一室。第二小问的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措施是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2)本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它不仅作为一一个具有一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可以得出表现是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
(3)第一小问的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二“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结合所学可知,积极作用是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第二小问的实质,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作用和所学可知,实质是封建化过程。
随堂训练
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
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
)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4.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5.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6.《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7.商鞅变法规定:耕织多者,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凡因从事工商活动和怠惰而致贫者,全家大小没为官奴。这些措施体现的指导思想是(
)
A.奖励耕织
B.轻徭薄陚
C.打击工商
D.重农抑商
8.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
A.崇尚空谈的形象
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答
案
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仅仅是对少数民族称“戎”“夷”,不涉及国家统一,
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戎”“夷”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说明当时对华夏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对待,体现了种族和文化认同的观念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两大文明的冲突,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种族的认同,不是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项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项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排除;D项属于儒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B项属于其共同之处。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只能使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A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是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吞并小的诸侯后就在战败诸侯国那里设县,故使有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雄厚,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各国对统一的渴望,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4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由春秋到战国时期,世族主政者所占的比例由92%降到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宗法制度逐渐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没有体现说明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变化;D项错误,官僚政治是秦朝时期形成的。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题干中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都没有提及唯物主义,相反孟子、荀子、墨子还提到了“天命”,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未表明是“开始出现”,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孔子的“重人事”,孟子、荀子的“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人定胜天”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人的作用,即人的主体作用被重视,故C项正确;儒家、法家、墨家在“人的主体作用”方面有相似的观点,但这不等于其思想逐渐合流而趋一,故D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解释“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故A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农具材质的不同,与经济重心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战乱时期,并非仅仅中原地区,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
7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题干可知,商轶变法的措施包
含两方面,奖励耕织和打击工商,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故
D项正确,A、C两项皆为重农抑商的一方面,表述不全面,故排除。题干未体现轻徭薄赋思想,故排除B项。
8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孔子和孟子要求各诸侯国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不是空想,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政治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希望有一番大的作为,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并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是“重构”,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其“转型的努力”,而是他们要求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故D项错误。
PAGE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
1、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让同学们理解战国末期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战国末期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交流的频繁、华夏民族观念的深化,进而加速了秦朝统一中国的速度,慢慢走向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同时,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增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时空观念
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通过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3、史料证实
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总的能力。
4、历史解释
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该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
重点:掌握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秦朝的暴政及其影响、秦末农民起义。
难点:理解秦始皇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理解秦末暴政对国家恶劣的影响。
探学新知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需求:各地域
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障碍。
(3)地理条件: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个人条件:
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秦国采取
的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5)综合国力:
后,秦尊奉发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
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
。
(2)征服南方
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3.巩固
(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①确立皇帝制度:兼采三皇
名号,定名为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主要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③地方:彻底废除
在全国推广
_制。郡、县行政机构的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
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
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
③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
的基本轮廓。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的暴政
1.表现
(1)秦始皇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②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
③征发繁重。
④刑罚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⑤秦始皇接受
的建议,实行“
”影响恶劣。
(2)秦二世:残忍昏庸,严刑峻法,加重人民的负担。
2.结果:阶级矛盾的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原因: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2)法律严酷,逾期处死。
2.过程
(1)起义爆发:陈胜、吴广领导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2)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号为“
”。
(3)队伍壮大:陈胜不久失败,
、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4)秦朝灭亡:公元前
年,刘邦的军队进人咸阳,秦朝灭亡。
(5)楚汉战争: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而发动。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项羽最终被刘邦击败。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那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和王夫之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
(1)王夫之的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2)不同:顾炎武是从制度层面考虑,王夫之是从国家统一层面考虑。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解析:(1)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2)根据材料“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随堂训练
1.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保证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
C.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了秦的灭亡
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自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3.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6.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7.秦朝统治者曾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同时又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原秦国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这主要是为了(
)
A.开发边远地区
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C.国家长治久安
D.抑制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能保证全国的长治久安,故B项错误;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故C项正确;巩固边疆的政策并不会加速秦朝的灭亡,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缘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做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两项与题意不符。
3.答案:C
解析: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推测当时吏民有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这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但是仅凭材料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十分严重”表达程度太重,故B项错误;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不仅仅是社会稳定问题,由此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大夫、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问题。中央集权制度优势在于提供强大的中央政府,能够为政府带来足够的资源,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古代体现为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中原农耕文明。故选B。A项说法错误,现代民主制度也有中央集权制度。C、D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中可以看出分封制是当时重要的政治理念;AB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7.答案:C
解析:原秦国的咸阳、巴蜀地区不属于边远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重农的相关举措,故B项错误。秦朝统治者将原六国的大手工业者、商人迁徙到边远地区或将许多私营工商业迁徙到原秦国统治的地区是为加强对原六国民众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稳定,故C项正确。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进行迁徙,主要目的是稳定统治而不是抑制手工业发展,由此排除D项。
PAGE第4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
总结上节课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学习西汉“与民休息”的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西汉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东汉的兴衰认识到朝代更迭的历史规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辩证的看待两汉取得的成就与灭亡的原因。
2.时空观念
正确认识两汉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看待两汉时期采取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3.史料证实
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
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该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规律。
重点: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丝绸之路的历史由来、理解光武之兴、党锢之祸。
难点: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探学新知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3)地方体制
①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②结果:
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楚国等七国叛乱,最终被平定。
2.“文景之治”
(1)原因: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政策。
(2)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举措:减轻赋税、
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4)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上:加强集权
(1)颁布“
”,成功分解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
(3)建立以?????????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____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国家控制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_____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尊崇儒术
(1)公元前____年,设五经博士;前124年,建立太学。
(2)使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4.军事上:开拓疆域
(1)任用____、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派遣
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设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
5.影响: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衰亡
(1)社会危机: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西汉灭亡:公元____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王莽新政与农民起义
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②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1)政治上
①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提倡节俭。
③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
①恢复西汉的
制。
②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③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3)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4.东汉衰亡
(1)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____之祸”
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政治腐朽黑暗。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遭受“党锢之祸”。
(2)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与军阀割据
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与文学
(1)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________》与《汉书》。
①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②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2.科技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_____》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105年,东汉宦官
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
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可以得出汉初实行的制度分别是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渊源的作答,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些制度都是秦朝遗留下的制度,说明了汉初的制度是继承秦朝的。
(2)“矫秦县之失策”的意思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材料认为秦朝灭亡在于实行郡县制,故汉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分封制。内容和后果的回答,只要结合教材知识即可。(3)根据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可以得出颁布推恩令。根据“国除为郡”可以得出剥夺封地、改郡县。根据“又颁布律令”也可以得出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的回答可从削弱地方割据,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回答。
随堂训练
1.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3.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注重实用而非理论研究。他对一部科技著作这样评论:“……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丈量土地、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部科技著作是(
)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授时历》
D.《本草纲目》
4.《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任。”此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者决定政局。这表明(
)
A.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B.皇帝唯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
C.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合法化
D.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朝廷的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矛盾并不是逐渐激化,由此排除A项。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由此排除B项。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央集权更加巩固,王国控制区域越来越小,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谈论的是数学著作,由此选B项。《石氏星表》是天文学著作,与题干无关,由此排除A项。《授时历》是天文历法,由此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医学著作,由此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古代宦官当政是皇帝借用身边的亲信宦官控制政权,宦官专权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故选D项。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直处于劣势,与材料“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不符,排除A项。皇帝唯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不符,排除B项。C项错在制度化,宦官干预朝政并未形成制度。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丝绸之路不仅仅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周边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将丝绸之路与其他东西方通道比较,未体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当时世界市场并未形成,不存在世界经贸中心一说,由此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