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我国法治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
2.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实施以法治国方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思考这些是我国哪方面建设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还取得了哪些其他成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中国的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课讲授】
【师】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由此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我们先来学习新中国的法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2)表现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3.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②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中共十五大(1997年)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法制”改为“法治”。
B.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C.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史料研读】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史料: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结论: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师】同学们思考“法制”与“法治”的不同
“法制”通常是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法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法治”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用什么原则和方法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统治。“法治”表明一国的法律和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1)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
(2)影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
(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实践:
①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
a.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b.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评价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不仅体现于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以及在精神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广泛践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C.追求:每个人都应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师】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个阶段
阶段
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中期
①除旧布新②为建设新中国服务③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
中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
①结合历史的优良传统,注重革命传统教有。
②结合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力求以丰硕的精神文化成果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③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即努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
①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延伸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1)二者的基本内容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二者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在本质上是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知识延伸2】
1.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
(1)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执政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目标上的重大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观。
(2)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若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基本方略的新举措,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需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策略。
3.依法治国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和保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落地生根的过程。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史料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年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刚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强立法工作,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八届、九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据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答案(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2)相同:汲取历史教训;注重与时俱进;注重经济立法;改旧与立新结合;专门机构负责;兼顾各类法律。
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我们要感悟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课下认真复习,有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
板书设计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2.“文革”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
3.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我国法治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
2.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重点:认识实施以法治国方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探学新知
一、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1.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2)表现
①制定了《》《》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3.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1978年,做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制定了《》,在此前后,还制定了《》《》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②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中共十五大(1997年)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将以往的“”改为“”。
B.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和“”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C.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1)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铁人”,党的好干部,解放军好战士,科学家、等是杰出代表。
(2)影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
(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实践:
①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等文件,把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
a.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b.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评价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不仅体现于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以及在精神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广泛践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C.追求:每个人都应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年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刚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强立法工作,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八届、九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据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答案(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2)相同:汲取历史教训;注重与时俱进;注重经济立法;改旧与立新结合;专门机构负责;兼顾各类法律。
解析:(1)问第一小问清末原因,根据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得出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根据材料一“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得出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根据材料一“英、美也在它们1902年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得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根据材料一“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得出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小问新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得出“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根据材料二“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得出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根据材料二“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得出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2)问根据(1)问的分析可以从修订宪法的背景(汲取历史教训)、特点(注重与时俱进;注重经济立法;改旧与立新结合)、负责机构(专门机构负责;兼顾各类法律)等角度进行分析。
随堂训练
1.中共八大提出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
反对个人崇拜,这一政策(
)
A.实现了政府工作的拨乱反正
B.偏离民主政治发展的正常道路
C.为新中国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D.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行
2.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至2004年,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这一历程反映了(
)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
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成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
)
A.拉开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序幕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C.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
D.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
)
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
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
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
5.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制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6.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
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准备
C.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D.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
7.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从“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方向,故选C项;政府工作的拨乱反正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题中正确分析了国家的法制建设,并没有偏离正确道路,排除B项;1956年的中共八大不仅正确分析了国内矛盾,还为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是良好的开端,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对1982年宪法颁布后的修改、完善和健全,可知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选B项;表格中对宪法的修改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1982年宪法颁布后的修改、完善和健全,而不是完成,排除C项;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4年,我国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化,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1950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已开始建立,故《婚姻法》不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序幕,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故B项错误;《婚姻法》保障妇女的权益,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婚姻法》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无关,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材料中规定了其他法律不能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目的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公民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1982年宪法,不能体现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不是总结民主建设经验,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法制建设任务,反映了法制建设是为国家的建设服务的,故选D项;材料只是说明我国的法制建设与国家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并不是走向制度化,排除A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依法治国理念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新时期的法制发展。由材料可知,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故选D项;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排除A、B项;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结合所学可知,对“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表述正确的是B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排除A项;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C项;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