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2.通过教科书及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3.通过历史图片,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能力。(历史解释)
5.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
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民族交融、朝贡体制。
课前准备
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秦汉时期生活的少数民族,及对边疆管理的措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1、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
(1)秦朝周边生活的众多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边疆管理: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
【教师活动】PPT展示大鸿胪官职的图片。
(1)中央设官:在中央设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①对北方的管理: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②对西面的管理:在河西走廊设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对东北的管理:汉朝设护乌桓校尉。
(3)边疆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
(1)民族事务管理机构与制度:
①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名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②制度: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民族关系:
①突厥:隋初,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接受隋朝管辖,遣使入朝;西突厥与隋朝也保持密切关系。
②岭南: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开皇九年(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在岭南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隋朝加强了与流求(今中国台湾)的接触,在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六年(610年)先后派朱宽、陈棱等人抵达流求。
2、唐朝
(1)民族关系: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①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朝声威远扬,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③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教师活动】阐释“羁縻”的概念:“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边疆管理: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大都护府,东北设安东大都护府,南方设安南大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宋朝:
(1)民族关系: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对边疆管理的举措。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1.元朝:
(1)背景: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边疆管理:
①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②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后来总制院改名宣政院。
③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朝
(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边疆管理:
①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一线,陆续修筑边墙,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②羁縻政策: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置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羁縻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
③明朝敕封西藏宗教领袖“法王”“国师”等称号,对藏族地区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联姻: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
(3)军事行动: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4)册封管理:清朝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5)改土归流:在西南,清朝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教师活动】PPT展示海陆通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同阶段的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1、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1)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3)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隋唐: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1)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3)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教师活动】阐述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问僧是唐代日本派遣至中国学习佛教的僧人。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3、宋朝:
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
4、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顺畅。
5、清朝:
【教师活动】PPT展示《尼布楚条约》的内容,让学生知晓《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
(1)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课后总结
总结回忆。
【板书设计】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过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
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
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民族交融、朝贡体制。
探学新知
【名词解释】
1.羁縻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2.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3.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
(1)秦朝周边生活的众多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边疆管理: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
(1)中央设官:在中央设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①对北方的管理: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②对西面的管理:在河西走廊设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对东北的管理:汉朝设护乌桓校尉。
(3)边疆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
(1)民族事务管理机构与制度:
①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名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②制度: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民族关系:
①突厥:隋初,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接受隋朝管辖,遣使入朝;西突厥与隋朝也保持密切关系。
②岭南: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开皇九年(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在岭南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隋朝加强了与流求(今中国台湾)的接触,在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六年(610年)先后派朱宽、陈棱等人抵达流求。
2、唐朝
(1)民族关系: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①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朝声威远扬,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③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2)边疆管理: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大都护府,东北设安东大都护府,南方设安南大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宋朝:
(1)民族关系: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
(1)背景: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边疆管理:
①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②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后来总制院改名宣政院。
③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朝
(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边疆管理:
①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一线,陆续修筑边墙,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②羁縻政策: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置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羁縻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
③明朝敕封西藏宗教领袖“法王”“国师”等称号,对藏族地区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联姻: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
(3)军事行动: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4)册封管理:清朝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5)改土归流:在西南,清朝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1)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3)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隋唐: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1)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3)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3、宋朝:
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
4、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顺畅。
5、清朝:
(1)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