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学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学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2 10:52:46

文档简介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分布情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条件。
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代背景。
3.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分析的方法,解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上的促进作用。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民族政策的学习,加深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观察民族服饰的图片并结合《爱我中华》的歌词“五十六个星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思考,当代中国实行了什么民族政策,来管理这个大家庭?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3)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4)中国共产党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2)195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法律。
(3)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师】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从我国历史发展看,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从民族分布看,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适宜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
(3)从经济发展要求看,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汉族经济文化发达,但资源相对不足。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从维护国家独立、主权看,自1840
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师】结合史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
问题:依据史料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
结论: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相结合;具有民主性。
【师】还有那些其他特点?老师总结
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师】同学们阅读史料回想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问题:史料中体现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结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师】小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知识并结合教材中《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情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香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其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
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史料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据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整理
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其他各界代表一起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据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2)背景:汉唐以来有管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当代中国的而民族政策,重点学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有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过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纳入法治轨道)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十八大以来:丰富发展)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分布情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条件。
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代背景。
3.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分析的方法,解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上的促进作用。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民族政策的学习,加深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探学新知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共有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的格局。
(3)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4)中国共产党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2.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2)1952年,我国颁布了《》,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法律。
(3)1954年通过的《》,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一项,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香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1984年《》正式颁布实施,以其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1997年,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据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整理
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其他各界代表一起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据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2)背景:汉唐以来有管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可以看出其差异主要为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随堂训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10
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2.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乌兰浩特召开。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等重要文件。内蒙古自治政府是(
)
A.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C.内蒙古民族完全独立自主的自治政府
D.内蒙古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政府
3.截至到1996年,全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
)
A.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
C.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4.“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是一项由教育部、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等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的启动说明(
)
A.民族自治区自治权从此有了国家保障
B.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须与时俱进
C.少数民族地区已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
D.当前民族政策的贯彻表现为人才培养
5.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
)
A.西藏自治区成立于新中国之前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C.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元朝宣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发展了民族经济
B.使民族关系和谐
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大大缩小。各少数民族不仅能够在自治地方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且能够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并行使相关权利,全国各民族更加团结。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是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
B.促进新中国迅速实现政权的稳定
C.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共同繁荣
D.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进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该制度涉及少数民族管理问题,与行政区划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该制度仅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得到实施,提高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起施行”表明该法实施的意义就在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不是“国民党领导的”,故A项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故C项错误;在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内蒙古民族的区域自治,而不是内蒙古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题干中“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及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各种职务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说明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故选A项;民族平等原则在1949年《共同纲领》中就规定了,排除B项;有高度自治权的是特别行政区,排除C项;题干中体现的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内容,无法体现日益丰富,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与民族自治区自治权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可知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须与时俱进,故B项正确;据材料“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可知与义务教育无关,且“率先完成”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只是当前民族政策的一个方面,D项理解片面,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国的民族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西藏设立自治区有历史因素,C项正确;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故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介绍了西藏地区,没有介绍整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宣政院,另外宣政院也不是自治制度的雏形,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宪法、历次宪法修改的明确和坚持,以及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D项正确。材料均未体现民族经济、民族关系、法制化建设,故排除A、B、C三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间的发展差距缩小,各少数民族能够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了民族间的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果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进步,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传统”,故排除A项;B、C两项只涉及材料的部分内容,没有完整地阐明材料主旨,故均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