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学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学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2 10:54:47

文档简介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能够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关史实总结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在不同阶段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能够探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的内涵意义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概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国在一步步的变得强大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难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的内涵意义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20年9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会晤,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德欧领导人最新会晤体现了我国在哪方面的活动?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中国的外交活动。
【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知识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背景
(1)国际环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引发世界新的动荡与不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③广大亚非拉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2)国内环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前提。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2.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师】同学们思考,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内容: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评价: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一边倒”
内容: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评价: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但也造成了中国长期外交战略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意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容: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成就:肃清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三条外交方针取得了什么成就?同学们阅读课本勾画重点回答问题。
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1954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④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六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七十年代
(1)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师】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史料:卡特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
——1978年12月1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原因。
结论:
(1)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逐渐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拥有巨大的市场。
(2)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恶化。
日本、欧洲经济竞争激烈,美国经济霸权动摇。
【师】同学们思考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从对抗僵持到建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中国实施外交封锁。从1971年的“乒乓外交”到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战略合作
1979-1989
年,由于中美两国之间存在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基础,中美关系大大发展,表现为中美经贸交流、美对中技术转让等。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美把两国刚刚建立的外交关系提到了新高度。
3.调整适应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进入动荡期,经历了一段波折,恢复中有所发展。2000年,美国通过了与中国建立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立法,这是中美关系当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发展。
4.深化合作
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的建设性合作关系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中美关系的共识从狭隘走到全面,中美关系越来越全球化。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该阶段外交政策的背景。
1.背景: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师】同学们结合课本与课件,总结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2.成就
(1)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2)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四、世纪之交的外交成就
1.与大国关系:中国稳定大国关系框架,与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2.首要任务: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
(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
(2)1997年,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3)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1)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2)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立博鳌亚洲论坛。
(3)中国还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了金砖国家机制,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新理念
1.以中国梦为纽带联结中国与世界,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中国梦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同,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和文化亲和力。
2.丰富了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首先,新形势下中国走好和平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其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3.倡导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高层沟通和交往,增进战略互信;在相互尊重基础处理两国关系;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在亚太地区开展包容协作;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4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观念。
亲,指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诚,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惠,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容,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亲、诚、惠、容理念的提出,进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5.提出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继承了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交往的重要指南,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6.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区域大合作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沿线各国人民,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7.提出全球性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和创新,是中国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外交践行多边主义、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秩序建设的重要方针。
8.倡导新型国际安全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上海举办的亚信峰会上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建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六、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
(1)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直倡导并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2)推动和平解决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为推动世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中国倡议的“一带路”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5)中国通过主办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史料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毛泽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被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二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当代中美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原因:国际上出现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
(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影响:使中美两国对外交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促使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欧洲国家的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课后总结
整合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记录片《大国外交》,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板书设计
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四、世纪之交的外交成就
五、十八大以来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实践
六、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能够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关史实总结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在不同阶段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能够探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的内涵意义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概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国在一步步的变得强大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难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的内涵意义
探学新知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
背景
(1)国际环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引发世界新的动荡与不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③广大亚非拉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2)国内环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前提。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1954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④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六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七十年代
(1)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1)背景: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成就
①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②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四、世纪之交的外交成就
(1)与大国关系:中国稳定大国关系框架,与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2)首要任务: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
①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
②1997年,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③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①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②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立博鳌亚洲论坛。
③中国还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了金砖国家机制,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五、十八大以来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实践
(1)进一步丰富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倡导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3)保持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转。
(4)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发展。
(5)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6)以“真实、亲、诚”为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7)秉持正确义利观,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18年8月,中国已与178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六、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
(1)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直倡导并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2)推动和平解决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为推动世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中国倡议的“一带路”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5)中国通过主办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毛泽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被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二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当代中美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原因:国际上出现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
(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影响:使中美两国对外交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促使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欧洲国家的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边倒”。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的政策、中苏关系以及中国的目的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概括得出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第二小问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与西欧国家关系缓和等角度分析。
随堂训练
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指中美两国(
)
A.维护现有国际秩序
B.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C.建立新的国际平衡
D.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2.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进出口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业贸易考察团访华,并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上述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往来
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可知(
)
A.中俄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
B.中俄关系的走向受国家利益影响
C.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
D.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
4.1989年10月,中国领导人会见尼克松时表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和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致力于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
B.消弭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别
C.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D.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反帝斗争
5.1955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将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
)
A.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
B.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
C.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
D.缓解“大跃进”运动造成的经济困难
6.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
)
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奉行“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并联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可知指中美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故选D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冲击了原有的国际秩序,排除A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目标,排除B项;“新的国际平衡”表述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亚非友好往来,故选B项;“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是在改革开放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仅凭贸易额无法体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不是国际外交准则,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决定一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中俄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排除A项;中苏结盟时期正值美苏冷战时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C项;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利益,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注意时间是1989年即改革开放以后,再联系内容可知,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政策,致力于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故选A项;意识形态差别是不可能消弭的,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反帝斗争问题,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将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可知,毛泽东想利用国际资金来发展国内经济,故选C项;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与亚非国家的合作,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由“中方作了让步”“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平等谈判,以此来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选B项;A项未完整体现材料,排除;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