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学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学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2 10:58:17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5、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
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特点。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导语部分,对赋税有一个认识,一起学习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新课讲授】
【师】赋税是一个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是维护一个国家稳定运转的基础,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第一个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对比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秦汉时期
(1)田租
①秦朝田租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一半以上作为田租。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租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人头税:口赋、算赋
口赋
算赋
秦朝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汉朝
不分男女,7--14
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
15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财产税:汉朝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货者征收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徭役
【师】同学们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徭役的种类。
种类
役龄
役期
任务
更卒
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
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
一般是两年
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
戍卒
一般是一年
到边塞屯戍
【师】到隋朝时期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隋朝时期实行的租调制和唐朝时期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隋唐时期
演变情况:隋(租调役)唐(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
租庸调制
①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
两税法
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
②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师】宋元时期沿袭唐制两税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赋役制度,例如宋朝的募役制,接下来我们学习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
宋元时期
宋朝: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元朝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粮”。
②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师】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多,于是采取了新的赋役制度,明清时期重点理解和掌握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内容。
明清时期
明前期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②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后期:一条鞭法
①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③意义: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人亩”,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清前期:摊丁入亩
①内容: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照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人亩”。
②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师】同学们思考摊丁入亩有何进步性?
(1)首先,摊丁入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地赋和丁役合二为一,此后劳动人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有很大松驰,特别是城镇工商业者免除了丁银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2)其次,按土地的单一标准收税,即以土地占有和占有多少作为赋税征收的依据,基本上取消了缙绅地主优免丁银的特权,这对于均平赋税、减轻自耕农和一般无地贫民的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
(3)第三,摊丁入亩取消了按丁和地分别征收赋税的双重标准,进一步简化了税收的程序这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官吏的贪污舞弊,减轻农民的负担,而且对于保证“国赋无亏”也有实际作用。
【师】同学们根据以上所学,对租庸调制、一条鞭法、和两税法进行比较,填写下面表格。
不同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土地产权
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土地可以买卖
征税原则
税额固定,人们较有预算
税额不定,符合实际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
征税项目
分田赋、力役和供品,税项分明。
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
赋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课税对象
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向原籍缴税
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贫富财产多少缴税
由丁、田分担
征税次数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赋役合并,减少了征税次数
课税形式
以实物缴纳
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
由实物改为征银
相同点
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都按土地多寡征税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师】同学们阅读史料学习中国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史料:“汉循周法,商贾有税,流人贩买故矜免之。”到了唐朝,也主要以商人为征税对象。宋朝又明确规定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岭南商贾赍生药及民间织缣布非以出售者,均不纳关税。明朝实行贡舶制度,只注重货物的贡献御用,而不注重征收关税。清朝皇帝提及开海贸易,训喻:“天朝嘉惠海隅,并不以区区商税为重务随时查看情形,固不可于国体有防。
——摘编自徐信艳、王防《中西方古代关税思想的特色比较》
问题:根据史料,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关税征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些特点产生的社会原因。
结论:
(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抑商倾向;将关税作为贯彻政治目的的手段;忽视关税的财政收入作用等。
(2)原因:君主专制的确立和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结构;“贵义贱利”的传统理念;“厚往薄来”的朝廷外贸传统。
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的出现及其早期形态
①含义: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②出现:西周时期,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③类型: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
④演变: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成为主流,1937
年中国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⑤地位: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突显。
(2)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①起始: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协定关税:《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③海关税务司: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列强手中。
【师】同学们思考关税自主权丧失有哪些危害?老师总结。
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制定关税的权力,税务司制则使中国丧失了使用关税的权力,以保护本国生产发展和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海关大门完全向侵略者敞开了,其恶劣后果远远超出了财政范围,一步步地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3)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①提出:中国共产党和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②过程: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B.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C.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
D.1930年,中日签署《中日关税协议》。
③结果: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税制度
改革开放前:
①制度创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②重要地位: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实施了30多年。
改革开放后:
①法制化建设: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②进步完善: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95页历史纵横的内容,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演进。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后这成为英国的一个固定税种。英国的这一做法后来逐渐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再传播到全世界,使个人所得税成为今日各国广泛征收的一个税种。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2)起步
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②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一个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确立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③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师】同学们小组讨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1.趋势
(1)赋役标准:随着封建统治者对民众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的实施为标志。
(2)赋役形式: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走向发达,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这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的推行为标志。
(3)赋役种类:历代赋役改革往往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赋役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唐朝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等赋役改革。
2.特点
(1)循序性:赋役制度改革步步相接、前后相承,很少有移植外国制度而骤然转折的现象,完全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反复性:赋役制度演变不是直线式的,在某个时期、某一税种方面,尚有消失之后复出的现象,这是因为社会动乱、军阀割据少数民族统治者人主中原等造成了旧的赋役制度沉渣泛起、僵而不死。
(3)差异性:中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反映在赋役征纳上就是“任士作贡”原则和征纳期限不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引出赋役负担不平衡问题。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解析:(1)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粵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由材料一“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材料二“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由材料二“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课后总结
整合思维导图,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田租、人头税、财产税、徭役
2.隋唐时期:租庸调制、两税法
3.宋元时期:附加税、募役法、科差
4.明清时期: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
1.关税制度:国内关税、国境关税、关税主权失而复得
2.个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课后作业】
记忆知识点,完成同步课时作业。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5、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重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
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特点。
探学新知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秦汉时期
(1)田租
①秦朝田租税率极高,史称“”,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一半以上作为田租。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田租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人头税:口赋、算赋
口赋
算赋
秦朝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汉朝
不分男女,7--14
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
15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财产税:汉朝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货者征收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徭役
种类
役龄
役期
任务
更卒
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改为23岁起役。
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
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
一般是年
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
戍卒
一般是一年
到边塞屯戍
隋唐时期
演变情况:隋(租调役)唐(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
租庸调制
①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
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
两税法
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
②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两次征收。
宋元时期
宋朝: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元朝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在南方叫“”“”。
②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明清时期
明前期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
②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
明后期:一条鞭法
①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③意义: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人亩”,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清前期:摊丁入亩
①内容: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照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
②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的出现及其早期形态
①含义: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
②出现:西周时期,货物通过边境的“”就要被征税。
③类型: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并立。
④演变: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成为主流,年中国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
⑤地位: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突显。
(2)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①起始: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协定关税:《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此后的中美《》、中法《》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③海关税务司: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列强手中。
(3)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①提出:中国共产党和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②过程: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
B.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C.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或新的关税条约。
D.1930年,中日签署《》。
③结果: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税制度
改革开放前:
①制度创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制定颁布了《》及其实施条例。
②重要地位: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实施了30多年。
改革开放后:
①法制化建设: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和《》。
②进步完善: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2)起步
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②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一个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确立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③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解析:(1)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粵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由材料一“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材料二“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由材料二“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随堂训练
1.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2.清廷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3.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税率由值百抽七点五起,直到二十七点五。这些变化(
)
A.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
B.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扭转了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
D.使关税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
4.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
A.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5.明嘉靖年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按亩征银;清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地丁银。这些改革(
)
A.加速了新经济因素萌芽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C.加剧明清后期政局混乱
D.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
6.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
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反映了税收方式的变化,由钱物混合到以钱为主,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赋税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的内容,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在广东地区推行的赋役改革举措是将广东地区固定的丁银摊入土地税一并征收,因其缴纳标准不再依据实际人丁而是依据土地的多少,故无地、少地农户的丁银负担减轻,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与“摊丁入亩”政策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排除。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底”可知此时中国依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结合所学可知,虽然不能根本上实现关税自主的局面,但是客观上国定税则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民族工业,有利于其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贸易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为关税自主权问题,不能反映关税在整个财政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前后的关税从“标准是观”调整为“值百抽五”即5%,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故选A项;《马关条约》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仅能看出关税的变化,排除C项;《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非加深,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明清的税制改革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轻,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A项正确;材料中征税标准以财产税为主,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税制改革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政局,故C项错误;材料中更新了征税方式和标准并未对农民赋役负担有太大变化,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材料“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说明汉代鼓励结婚、鼓励生育,故选A项;材料“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说明不是所有女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税收标准不是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汉代的税收细节体现的是汉代政府管理能力强,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