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件+教案+学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件+教案+学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1 18:04:12

文档简介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假设只能指导你去探讨,去钻研。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________。客观材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假设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几百次,最后把假设变成结论。(
),重新再受客观材料的考验。这就叫作小心的求证。
也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假设,自己认为是________,是灵感的火花,极端欣赏,极端自我陶醉。但是后来,客观材料,包括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在这个关键时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学工作者应该________,毅然放弃自己的假设,另觅途径,另立新说。这是正途。可是也有个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假设真是美妙绝伦,丢掉了万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材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选举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这是地道的学术骗子。
事情是什么样子,你就说它是什么样子。这是唯物主义,同时也是真理。同样是真理,事情却有大小。哥白尼倡日中心说,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弄清楚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古音古义,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为真理则一也。有人________,说什么发现一个字的古音,等于发现了一颗新星,这有点过分夸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完整
画龙点睛
当机立断
夸大其词
B.完整
神来之笔
多谋善断
添油加醋
C.完善
神来之笔
当机立断
夸大其词
D.完善
画龙点睛
多谋善断
添油加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经不住客观材料考验的假设,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
B.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反而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
C.必须完全扬弃的假设,甚至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重新再立假设
D.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
B.只选拔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结论。
C.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
D.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假设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果。
2.阅读下面的漫画,请写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个字。
3.请为下面的新闻事件写一段新闻简评。要求:语言简洁,观点鲜明,不超过80个字。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看似冷门、小众的技能不仅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成为“香饽饽”。譬如,曾经受到热议的“小龙虾学院”,应届毕业生100%就业,平均月薪过万元。
而近日,南京邮电大学举办了“快递学院”的揭牌仪式,全国首座培养“快递人才”的专业学院正式成立。据悉,快递学院由物流企业与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共同成立,这也是行业内第一家校企合作的“快递学院”。此“快递学院”并不提供大学生课程,主要针对快递员群体及快递从业者提供技能教育,其中涉及技能培训、行业通识、心理学等。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1977年5月,时为《光明日报》记者、哲学组组长的王强华到南京出差认识了胡福明。会上,胡福明的发言引起了王强华的注意,会后,王强华向胡福明提出邀请,要他给《光明日报》写点文章。
经过三轮修改,胡福明的文章在1977年8月份写成,题目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便将稿件寄往北京。
此时文章标题中还没有“唯一”二字,但胡福明在文章中提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宣言(《共产党宣言》)的态度证明,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学说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绝没有把它们看作一次完成的真理,而是始终用实践去检验……这是他们唯一的态度。”
胡福明最初的提纲提出了四个观点,即“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导师自觉根据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批判天才论、‘句句是真理’,以代替批判‘两个凡是’”。
为了减少阻力,胡福明也打起了“语录战”,大量引用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原话,举的例子也来自马列主义著作。“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别人要反驳的时候,必须先驳倒这些语录。”胡福明说,“当然,这也是一种保险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胡福明也知道,直接反对“两个凡是”是不现实的。
1978年4月,《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提出这篇文章要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需要做进一步修改。当时,文章作者胡福明恰好要来京出席全国哲学讨论会。因此,胡福明一到北京,就被请到杨西光的办公室对文章进行商讨,其中有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理论组组长孙长江。
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作者胡福明和编辑也曾有不同的意见。当时《光明日报》有编辑提出要点名批评“两个凡是”,但是胡福明不赞成,总编辑杨西光看了后也觉得直接点出来不合适,感觉太露骨,可以用其他语句代替。王强华说,文章十易其稿,前六稿均为胡福明修改,第七、八稿为他和《光明日报》的人修改,第九稿为中央党校理论组组长孙长江修改,第十稿则是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
(有删改)
文本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哪些相关信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5.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6.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实践增多,人们以前的一些认识或许会被颠覆。请以“实践,让我恍然大悟”为题,写一段文字,谈谈实践让你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有了新认识或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3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2.D;3.C
解析:1.①完整: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各部分;没有损坏或残缺。完善:完备良好;使完善。根据前文的“逐步修正”可知,应选用“完善”。②神来之笔:绝妙的文思或词句。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语境是说有的人认为自己提出的假设绝妙,应选用“神来之笔”。③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多谋善断:很有智谋,又善于决断。根据后文的“毅然……另立新说”可知,应选用“当机立断”。④夸大其词:说话或写文章不切实际,扩大了事实。添油加醋: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根据后文的“这有点过分夸张”可知,应选用“夸大其词”。故选C。
2.A.并不是经不住考验的假设都要扬弃,与“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不对应。B.“反而”表转折,前后衔接不恰当。C.因果倒置,“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是因,“必须完全扬弃”是果。
3.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选举……材料”搭配不当,可将“选举”改为“选取”;二是“造成……结论”搭配不当,可将“造成”改为“形成”。综合分析,C项修改最恰当。
2.答案:判断事物不能完全迷信权威,要结合实际,以实践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做好几点:读懂漫画的标题;读懂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性文字;读懂漫画的构图;读懂漫画中的要素。就本题而言,说明性文字是“经专家鉴定,是地不平……”。构图要素有两个人和歪向一边的桌子等。图中左边的人拿着一张纸,对右边的人说:“经专家鉴定,是地不平……”而事实是地面是平的,桌面不平的原因是桌腿的高度不统一。由此可得出漫画的寓意:判断事物不能完全迷信权威,要以实践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
3.答案:社会对新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技能教育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以此不断调整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的能力。材料中“小龙虾学院”的完美逆袭,不仅说明社会对新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说明人才技能专业化是未来一大趋势。培养“快递人才”的专业学院正式成立,不失为快递行业技能教育的新尝试,向行业发出了培养新技能型人才的积极信号。无论你是卖小龙虾,还是送快递,只要找准需求,把自身职业技能做专做精做强,就有成为“状元”的可能。相应地,技能教育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企业需求,以此不断调整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4.答案:(1)①课文题目中的“唯一”原文并没有,是修改的人加上去的;②这篇文章由多人参与,经过十次修改而成;③文章中大量引用领袖语录是为了规避被批判的风险;④课文“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部分中,“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的;并不认为只要是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是批评“两个凡是”的。
(2)这启示我们:①作文要反复修改;②修改时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解析:第一问,解题时要反复阅读文本,标出相关信息,如“文章十易其稿,前六稿均为胡福明修改,第七、八稿为他和《光明日报》的人修改,第九稿为中央党校理论组组长孙长江修改,第十稿则是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将标出的信息整合、归纳,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主要抓住多人参与、多次修改来谈启示即可。
5.答案:1.A;2.D;3.D
4.①相同点:二者在论证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论证方法上,都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不同点: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重在引用名言,侧重于道理论证;材料二注重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
5.①材料一从三个“符合”的实际内容方面重点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的深刻性;②材料二侧重探讨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③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对中国的发展节奏和对中国国情、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方面的意义。
解析:1.B项,“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的主体”错误。材料二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C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材料三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
2.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具体体现之一,不是其“根本目标”。
3.D项说的是人类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意义,无法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4.该题目有着比较明确的考查角度:一是论证结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层进式结构等,二者都属于总分式结构,且分述部分为并列式结构;二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二者都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但材料二注重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5.根据材料一的结构可以看出,材料一侧重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的深刻性;材料二立足于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侧重探讨“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决定中国的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6.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写作时要扣住“实践让你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有了新认识或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注意突出现在的认识与以前的认识的对比。作文并不难写,关键是所写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避免浮于表面,也不要老调重弹,可以适当结合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谈论。(共29张PPT)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胡福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的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具思辨性和善于运用经典文献与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
3.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4.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到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党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2001年退休。
走近作者
背景介绍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背景介绍
在此背景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横空出世,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链接
社论
社论是报社或杂志社在自己的报纸或杂志上,以本社名义发表的评论当前重大问题的文章。社论代表的是报刊的观点,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代表的是《光明日报》的观点。社论的作者是由报社(杂志社)指定的编辑部人员或社会上的专家,文章完成后作者不署本人名,只能署“本报评论员”或“本报特约评论员”。这种文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政治风向标”。
读准字音
舆论(yú)
澄清(chéng)
无稽之谈(jī)
枷锁(jiā)
宰割(zǎi)
炮制(páo)
禁锢(gù)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明意义。
第二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上都适用,都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
第三部分:主要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的观点。
第四部分:伟大的革命导师都自觉运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来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其理论符合实际。
第五部分:主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阐明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如何理解第3段中“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这句话?
文本研究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又会带有主观性,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某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具有把理论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点。如果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那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样,实践就起到了检验真理的作用。
如何理解第10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并用来指导实践”这句话?
文本研究
这句话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来源是实践。即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经过无数次论证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出其力量,更遑论其他人提出的理论了。此外,这句话还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正确性。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才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
第14段大量引用马列主义经典文献,有什么特点?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究
特点:几乎都是直接引用,而且基本都标明了卷次和页码。
作用:体现权威性、准确性,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第17段开头部分为什么说“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
文本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实践也会随着特定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不仅能够及时修正理论可能出现的错误,而且能将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如何理解第17段中列宁所说的“不确定”和“确定”?
文本研究
“不确定”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处于一定的发展阶段时,对有些思想和理论还不能完全证实,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点也不能完全驳倒。“确定”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的实践终究会驳倒错误的思想和理论。
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文本研究
①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实践论》《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著中的著名论断,有的甚至标上了卷次和页码,以示严谨。这些引用准确、权威,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文章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提出太阳系学说等科学史上的事实以及革命导师的事例来论证论点,选例典型,说服力强。
③对比论证。“四人帮”种种唯心主义谬论的失败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强大,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突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本文是如何边破边立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
破立结合最典型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部分。
①这部分一开始先以“有的同志担心”引出敌论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接着予以否定并在亮出观点“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后分析说理,并举了“四人帮”的所谓“理论”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破灭的事例。
②接着,文章又用“有的同志说”树起第二个敌论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即认为这不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然后先让步说理后指出我们用来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实践检验了的,是正确的。这样,边破边立、破立结合使文章说理更加充分,让读者既明确了怎样做是正确的,又知道了该怎样避免错误。
为什么说本文有很强的针对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本研究
本文写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文中很多语句(或段落)都显示(或暗示)出文章强烈的针对性。
①第一段中就提到“这些年来”“四人帮”把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搞乱了,所以“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这十分清楚地体现了这篇文章的针对性。
②在文中,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一部分,“有的同志担心”“有的同志说”这样的文字把文章的针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部分多次提到的“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也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
③文章最后还提到了为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该怎样做,这同样是文章针对性的体现,也是文章现实意义所在。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
文本研究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以江苏学者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文章,被誉为“春风第一枝”,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催生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心思想
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事实为依据,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艺术特色
1.富于思辨性。
2.直面时代,引领思考。
艺术特色
1.富于思辨性。
本文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这篇文章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事实)上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艺术特色
2.直面时代,引领思考。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一声惊雷,开启了中国社会回归理性、解放思想的历程。文章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实事求是的精神、简约平易的言说,引导人们理性思考一个时代的大问题。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______、______,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______、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______,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奉献的时代。
当堂检测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党同志一定要与人民永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B.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C.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D.全党同志一定要与人民永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B
当堂检测
解析:选项主要是考查“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三者之间的顺序,应该是先确立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然后是奋斗,最后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故排除A、C、D三项。
当堂检测
2.下列对文章主旨所拟的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迎着万里长风,向新时代进发
B.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C.生死相依只为中国梦
D.为小康而奋斗——新时代、新青年
解析:A项,文段并未涉及“万里长风”。C项,“生死相依”太过严重。D项,比较片面,没有涉及中国经过的长期努力。
B
当堂检测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永不僵化
永不停滞
继往开来
勤力同心
B.永不僵化
永不停滞
兼容并蓄
齐心协力
C.永不停滞
永不僵化
兼容并蓄
勤力同心
D.永不停滞
永不僵化
继往开来
齐心协力
A
当堂检测
解析:第一处和第二处:“永不僵化”指思想永远不会凝固不变,侧重指思想。“永不停滞”指不会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侧重指行动。一般来讲,先有思想,然后有行动,因此,第一处填“永不僵化”,第二处“永不停滞”。第三处,“继往开来”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兼容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前文提到“承前启后”因此,应选“继往开来”第四处,“勤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指的是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勤力同心”一般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齐心协力”一般用于比较轻松的场合,因此选“勤力同心”。
当堂检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
②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真理
③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
④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⑤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互为转化
⑥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
A.⑤①⑥②④③
B.①⑥⑤③②④
C.①③⑥⑤②④
D.⑤③①⑥④②
B
解析: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结合“真理”“谬误”的关系判断①⑥在一起。“转化”“因为”等可知⑤③衔接。结合“范围”可以判断②④衔接。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案
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的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具思辨性和善于运用经典文献与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
3.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4.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的写作方法以及理论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把握本文思辨性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冲破思想束缚、解放思想的精神,正确认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重点:
理解各个部分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习主席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谈理解)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的试金石。新时代,我国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各地开展调研,就是在回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1976年的时候有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场大讨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写作背景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此背景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横空出世,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介绍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到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党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2001年退休。
题目解说
题目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唯一”二字是从毛泽东文章中分析出来的,他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这个“只有”“才是”说明真理标准只有一个。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明意义。
第二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上都适用,都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
第三部分:主要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的观点。
第四部分:伟大的革命导师都自觉运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来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其理论符合实际。
第五部分:主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阐明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六、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第3段中“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这句话?
明确: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又会带有主观性,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某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具有把理论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点。如果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那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样,实践就起到了检验真理的作用。
2.如何理解第10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并用来指导实践”这句话?
明确:
这句话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来源是实践。即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经过无数次论证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出其力量,更遑论其他人提出的理论了。此外,这句话还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正确性。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才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
3.第14段大量引用马列主义经典文献,有什么特点?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
明确:
特点:几乎都是直接引用,而且基本都标明了卷次和页码。
作用:体现权威性、准确性,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4.第17段开头部分为什么说“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
明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实践也会随着特定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不仅能够及时修正理论可能出现的错误,而且能将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5.如何理解第17段中列宁所说的“不确定”和“确定”?
明确:
“不确定”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处于一定的发展阶段时,对有些思想和理论还不能完全证实,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点也不能完全驳倒。“确定”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的实践终究会驳倒错误的思想和理论。
6.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明确:
①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实践论》《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著中的著名论断,有的甚至标上了卷次和页码,以示严谨。这些引用准确、权威,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文章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提出太阳系学说等科学史上的事实以及革命导师的事例来论证论点,选例典型,说服力强。
③对比论证。“四人帮”种种唯心主义谬论的失败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强大,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突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7.本文是如何边破边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
破立结合最典型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部分。
①这部分一开始先以“有的同志担心”引出敌论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接着予以否定并在亮出观点“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后分析说理,并举了“四人帮”的所谓“理论”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破灭的事例。
②接着,文章又用“有的同志说”树起第二个敌论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即认为这不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然后先让步说理后指出我们用来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实践检验了的,是正确的。这样,边破边立、破立结合使文章说理更加充分,让读者既明确了怎样做是正确的,又知道了该怎样避免错误。
8.为什么说本文有很强的针对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
本文写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文中很多语句(或段落)都显示(或暗示)出文章强烈的针对性。
①第一段中就提到“这些年来”“四人帮”把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搞乱了,所以“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这十分清楚地体现了这篇文章的针对性。
②在文中,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一部分,“有的同志担心”“有的同志说”这样的文字把文章的针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部分多次提到的“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也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
③文章最后还提到了为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该怎样做,这同样是文章针对性的体现,也是文章现实意义所在。
9.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
明确: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以江苏学者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文章,被誉为“春风第一枝”,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催生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事实为依据,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八、写作特点
1.富于思辨性。
本文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这篇文章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事实)上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直面时代,引领思考。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一声惊雷,开启了中国社会回归理性、解放思想的历程。文章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实事求是的精神、简约平易的言说,引导人们理性思考一个时代的大问题。
九、补充资料
社论
社论是报社或杂志社在自己的报纸或杂志上,以本社名义发表的评论当前重大问题的文章。社论代表的是报刊的观点,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代表的是《光明日报》的观点。社论的作者是由报社(杂志社)指定的编辑部人员或社会上的专家,文章完成后作者不署本人名,只能署“本报评论员”或“本报特约评论员”。这种文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政治风向标”。
十、总结全文
本文旨在肃清“四人帮”的“天才论”“一句顶一万句”等荒谬言论的流毒和影响,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持续检验,也要紧跟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而不断发展、改正,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正确而深刻的理论文章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注意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疑虑和困惑的心灵,(
),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即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指明了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歌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的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新中国,所以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4.下面文段有4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艺术评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象评论、文化评论。②它不仅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甚至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③否则艺术评论便很难入情入理。④倘若没有任何艺术实践的经历和艺术创作的领悟能力,⑤便无法真正发现和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和体验。⑥所以对于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⑦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发生,进而误人误已。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不可磨灭: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流芳百世:指好的名声在后世永远流传。第一个横线处强调的是毛泽东的贡献,用“不可磨灭”更恰当。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五花八门”多形容繁杂的事物,偏重于门类的繁多。“五光十色”多形容艳丽的事物,偏重于色彩的繁多。第二个横线处强调的是种类繁多,用“五花八门”更恰当。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阳关大道:原指古代经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宽阔平坦的大道,也比喻前途光明的道路。“康庄大道”与“阳关大道”的区别:①前者偏重于平坦宽阔,后者偏重于便利、好走。②二者都可以用来比喻光明的前途,但前者常用,后者用得少。根据语境,第三个横线处用“康庄大道”更恰当。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第四个横线处说的是文化艺术,用“推陈出新”更恰当。
2.答案:D 
解析:括号前面的句子的主干是“理论主张照亮了心灵”,主语是“理论主张”,那么补写的句子的主语也应该是“理论主张”,而非“他们”,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参照括号后面的句子“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由上一题可知横线上填的是与“道路”有关的词语,与“道路”有关的词语照应的应是“创作斜路”,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A项,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由于",B项,搭配不当,“增加”不能与“背景”搭配。D项,分句间不是因果关系,是承接关系,故不能用“因为……所以……”。
4.答案:②它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甚至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⑤便无法真正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和体验;⑥所以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
⑦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进而误人误己。
解析:第②句,语序不当,“不仅……甚至……”表示递进关系,应改为“它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甚至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第⑤句,“发现种种感受和体验”搭配不当,故应删除“发现和”;第⑥句,“对于”导致本句缺少主语,故应删除;第⑦句,“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发生”,成分赘余,应删去“发生”。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案
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的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具思辨性和善于运用经典文献与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
3.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4.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
重点:
理解各个部分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此背景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横空出世,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作者简介: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到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党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2001年退休。
(三)字词:
1.字音字形
舆论(yú)
澄清(chéng)
无稽之谈(jī)
枷锁(jiā)
宰割(zǎi)
炮制(páo)
禁锢(gù)
2.词语解释
拨乱反正:治理混乱的局面,使恢复正常。
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
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明意义。
第二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上都适用,都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
第三部分:主要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的观点。
第四部分:伟大的革命导师都自觉运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来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其理论符合实际。
第五部分:主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阐明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四、学习课文
1.如何理解第3段中“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这句话?
明确: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又会带有主观性,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某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具有把理论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点。如果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那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样,实践就起到了检验真理的作用。
2.如何理解第10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并用来指导实践”这句话?
明确:
这句话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来源是实践。即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经过无数次论证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出其力量,更遑论其他人提出的理论了。此外,这句话还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正确性。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才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
3.第14段大量引用马列主义经典文献,有什么特点?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
明确:
特点:几乎都是直接引用,而且基本都标明了卷次和页码。
作用:体现权威性、准确性,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4.第17段开头部分为什么说“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
明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实践也会随着特定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不仅能够及时修正理论可能出现的错误,而且能将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5.如何理解第17段中列宁所说的“不确定”和“确定”?
明确:
“不确定”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处于一定的发展阶段时,对有些思想和理论还不能完全证实,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点也不能完全驳倒。“确定”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的实践终究会驳倒错误的思想和理论。
6.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明确:
①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实践论》《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著中的著名论断,有的甚至标上了卷次和页码,以示严谨。这些引用准确、权威,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文章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提出太阳系学说等科学史上的事实以及革命导师的事例来论证论点,选例典型,说服力强。
③对比论证。“四人帮”种种唯心主义谬论的失败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强大,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突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7.本文是如何边破边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
破立结合最典型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部分。
①这部分一开始先以“有的同志担心”引出敌论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接着予以否定并在亮出观点“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后分析说理,并举了“四人帮”的所谓“理论”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破灭的事例。
②接着,文章又用“有的同志说”树起第二个敌论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即认为这不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然后先让步说理后指出我们用来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实践检验了的,是正确的。这样,边破边立、破立结合使文章说理更加充分,让读者既明确了怎样做是正确的,又知道了该怎样避免错误。
8.为什么说本文有很强的针对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
本文写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文中很多语句(或段落)都显示(或暗示)出文章强烈的针对性。
①第一段中就提到“这些年来”“四人帮”把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搞乱了,所以“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这十分清楚地体现了这篇文章的针对性。
②在文中,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一部分,“有的同志担心”“有的同志说”这样的文字把文章的针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部分多次提到的“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也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
③文章最后还提到了为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该怎样做,这同样是文章针对性的体现,也是文章现实意义所在。
9.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
明确: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以江苏学者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文章,被誉为“春风第一枝”,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催生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坚定理想,要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并————,为此奋斗终生。他的一生都充满着斗争精神。从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到1845年避难于布鲁塞尔,现实的困难没有使马克思放弃对真理的探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下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引人深思。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从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同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使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新局面。《共产党宣言》中多次提到斗争,(
)。
当近代西方的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使中国的主权遭受严重践踏。1919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希望,带来了方向。李大钊用“阶级斗争”高度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精神。毛泽东后来在对《共产党宣言》进行学习后,也————“阶级斗争”是《共产党宣言》的要义。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正是延续不断的斗争精神,使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矢志不渝
振聋发聩
签订
认为
B.至死不渝
醍醐灌顶
签署
认可
C.矢志不渝
醍醐灌顶
签署
认为
D.至死不渝
振聋发聩
签订
认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斗争的本质是阶级问题,无产阶级若要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必须将斗争坚持到底。
B.阶级问题是斗争的本质,若要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必须将斗争坚持到底。
C.斗争的本质是阶级问题,如果斗争没有坚持到底,无产阶级将无法实现自身的解放。
D.阶级问题是斗争的本质,只要将斗争坚持到底,无产阶级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解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
B.1919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国民不仅带来了希望,而且指明了方向。
C.1919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
D.在1919年,中国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给救亡图存的国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
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矢志不渝:发誓立志,决不改变;至死不渝:到死都不改变。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签署:在重要文件上正式签字。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认可:许可,同意。
2.答案:A 
解析:斗争精神是强调对象,而且和前文联系紧密,所以放前面,排除B、D两项;从表述的合理性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A项“随着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传入中国”滥用介词“随着”,致使主语缺失;B项关联词语序不当;D项“给救亡图存的国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偷换主语。
4.答案:D
解析:D项,“是不是”“应该”,语气委婉;A项,反问句,语气强烈;B项,“无疑”加强语气;C项,双重否定句,语气较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