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场8电容器的电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_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场8电容器的电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_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21 12: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电容器的电容
1.电容器
(1)构造:彼此绝缘而又相互靠近的两个导体,就构成一个电容器.
(2)功能:①充电: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就能使两个极板上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这个过程叫做电容器充电.
②放电:用导线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个极板接通,两个极板上的电荷就会中和,电容器又不带电了,这个过程叫做放电.
(3)带电荷量:充电后任意一个极板的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做电容器的带电荷量.
两个储存水的容器,底面积不同,高度也不同,你是怎样理解储存量和储存本领的?
提示:储存量就是能盛多少水,储存本领则是单位高度情况下的储存量,即底面积大的储存本领大.
2.电容
(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2)公式表达:C=.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法拉.给电容器带上1库仑的电荷量,如果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是1伏,这个电容器的电容就是1法拉.=1法拉.
符号:F,1
F=1
C/V.更小的单位还有微法和皮法.换算关系:1
F=106
μF=1012
pF.
(4)物理意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5)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理论分析表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两极板的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两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公式表达为C=,式中k是静电力常量,εr是一个常数,与介质的性质有关,称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4.常用电容器
(1)从构造上看:可分为固定电容器和可变电容器.
(2)固定电容器通常以电介质的种类命名,例如,电介质是聚苯乙烯的叫做聚苯乙烯电容器,电介质是云母的叫做云母电容器等.还有一种固定电容器叫电解电容器,是用铝箔作一个电极,用铝箔上的一层氧化膜作介质,用浸过电解液的纸作另一个电极,这种电容器有正负极之分.
(3)可变电容器:由两组铝片组成,固定的一组铝片叫定片,可以转动的一组铝片叫做动片,转动动片使两组铝片的正对面积发生变化可以改变电容.
(4)额定电压:电容器的外壳上标的是工作电压,也称为额定电压.还有一个电压称为击穿电压,加在电容器上的电压若超过这个值,电介质会被击穿,电容器会损坏.额定电压小于击穿电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考点一
对电容器的电容的理解
一、电容器的电容
1.概念辨析
2.静电计
静电计的工作原理是:当静电计的金属杆与金属外壳间有电势差时(金属针与外壳构成一个电容器),由于静电斥力的作用,指针偏转,电势差越大,指针的偏角也越大,指针偏转的角度与刻度盘上的电势差刻度相对应,因此,静电计可以测电压.
3.正确理解C=和C=
C=是电容的定义式,具有普遍性,一个电容器的为定值,与Q、U无关,由电容器本身构造决定,在数值上等于电容器电压为1
V时极板上所带的电荷量,因此它能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但应注意,它并不代表电容器能容纳多少电荷.
C=虽然只适用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定量计算,但对一般电容器可进行定性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电容器的电容由极板正对面积、极板间距、板间电介质材料等自身构造决定,即与Q、U无关.
C=Q/U要求理解并应用,C=只要求了解,可以结合C=,知道C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1.充电过程的五个特点(如右图所示):
(1)充电电流,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电流由大到小;
(2)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增加;
(3)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升高;
(4)电容器中电场强度增强.
(5)充电后,电容器从电源中获取的能量称为电场能.
2.放电过程的五个特点(如右图所示):
(1)放电电流: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板流出,电流是由大变小;
(2)电容器上电荷量减少;
(3)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降低;
(4)电容器中电场强度减弱;
(5)电容器的电场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放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容器极板正、负电荷中和的过程,当放电结束时,电路中无电流.
【例1】 有一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电压为3
V,现使它的电荷量减少3×10-4
C,于是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降为原来的,此电容器的电容是多大?电容器原来的带电荷量是多少?若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量全部放掉,电容器的电容是多大?
(1)电容器的定义式C=中的Q为电容器的带电荷量,是其中一个极板上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不是两个极板上的电荷量总和或绝对值总和.
(2)定义式的推广即C=,在电压U变化问题中求电容更快捷.
【答案】 150
μF 4.5×10-4
C 150
μF
【解析】 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的变化量为
ΔU=U=×3
V=2
V,
由C=,得C=
F=1.5
×10-4
F=150
μF.
设电容器原来的电荷量为Q,则
Q=CU=1.5×10-4×3
C=4.5×10-4
C.
电容器的电容是由本身决定的,与是否带电无关,所以电容器放掉全部电荷后,电容仍然是150
μF.
下列关于电容器和电容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电容是用来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所以电容器带电量越多,它的电容越大
B.某一电容器标注的是“300
V 5
μF”,其含义是只有当电压为300
V时,它的电容才等于5
μF
C.法拉(F)是电容的国际单位,但这个单位很大,通常用微法(μF)这个单位,1
F=106
μF
D.由公式C=知,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与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成正比
解析:电容是用来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但电容的大小与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及板间电压无关,标注是“300
V 5
μF”的电容器,在任何电压(不超过击穿电压)下,电容都是5
μF,A、B、D错;法拉是电容的国际单位,通常用较小的微法做单位,C正确.
考点二
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问题
1.进行讨论的物理依据主要有三个
(1)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极板间距离d、正对面积S、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间的关系C=.
(2)平行板电容器内部是匀强电场,E=.
(3)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CU.
2.讨论
【例2】 用控制变量法,可以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如图所示).设两极板正对面积为S,极板间的距离为d,静电计指针偏角为θ.实验中,极板所带电荷量不变,若(  )
A.保持S不变,增大d,则θ变大
B.保持S不变,增大d,则θ变小
C.保持d不变,减小S,则θ变小
D.保持d不变,减小S,则θ不变
本题考查公式C=,首先利用此公式判断出C的变化情况,再利用C=判断出U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θ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静电计指针偏角体现电容器两板间电压大小.在做选项所示的操作中,电容器电荷量Q保持不变,C==.保持S不变,增大d,则C减小,U增大,偏角θ增大,选项A正确,B错误;保持d不变,减小S,则C减小,U增大,偏角θ也增大,故选项C、D均错.
总结提能
(1)电容器的动态问题一般有两类:①Q不变;②U不变.分析时要先确定是哪个量不变.
(2)分析思路一般是先由C=分析C的变化,再由C=分析Q或U的变化,进而由E=或E=分析E等其他相关量的变化.
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其指针张角的大小来定性显示其金属球与外壳之间的电势差大小.如图所示,A、B是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金属板,G为静电计.开始时开关S闭合,静电计指针张开一定角度,为了使指针张开的角度增大些,下列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A )
A.断开开关S后,将A、B两极板分开些
B.保持开关S闭合,将A、B两极板分开些
C.保持开关S闭合,将A、B两极板靠近些
D.保持开关S闭合,将滑动变阻器触头向右移动
解析:要使静电计的指针张开角度增大些,必须使静电计金属球和外壳之间的电势差增大.断开开关S后,将A、B两极板分开些,电容器的带电荷量不变,电容减小,电势差增大,A可行;保持开关S闭合,将A、B两极板分开或靠近些,静电计金属球和外壳之间的电势差不变,B、C不可行;保持开关S闭合,将滑动变阻器触头向右移动,静电计金属球和外壳之间的电势差不变,D不可行.
考点三
平行板电容器的综合问题
平行板电容器之间的电场为匀强电场,带电体可以在内部处于平衡状态,也可以做匀变速直线、曲线运动.所以平行板电容器很容易与牛顿定律、运动学方程联合考查.同时,电场力做功又会引起带电体的电势能变化,所以又有必要分析平行板电容器内部的电势或电势差,有的甚至需用功能关系求解.
【例3】 如图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跟一电源相接,当S闭合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A、B间的一带电液滴恰好静止.若将两板间距离增大为原来的两倍,那么液滴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若先将S断开,再将两板间距离增大为原来的两倍,液滴的运动状态又将如何变化?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开关S断开、闭合的电容器的两种状态不同;
(2)液滴的运动状态与受力的关系;
(3)液滴所受电场力的变化与电场强度变化的关系.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S闭合时,U不变,d↑,E↓,即
E′===
合外力F=mg-Eq=mg=ma,
所以a=,方向向下.
液滴将向下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S断开,电容器的电荷量保持不变,
当d′=2d时,由公式E∝可知,E不变,E′=E
因此,液滴受力情况不变,仍处于静止状态.
总结提能
(1)带电体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状态的变化,取决于带电体的受力情况和初速度情况,分析静电力时,电场强度E的变化是个关键,掌握U不变或Q不变两种情况下E的变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2)利用公式E=判断极板间电场强度的变化规律时,要注意U和d的变化特点,若U和d都变化,一般需要根据C=和C=得出E=,然后根据此式得出E的变化规律.
(多选)电子眼系统通过路面下埋设的感应线来感知汽车的压力.感应线是一个压电薄膜传感器,压电薄膜在受压时两端产生电压,压力越大电压越大,压电薄膜与电容器C和电阻R组成图甲所示的回路,红灯亮时,如果汽车的前、后轮先后经过感应线,回路中产生两脉冲电流,如图乙所示,即视为“闯红灯”,电子眼拍照.则红灯亮时( BD )
A.车轮停在感应线上时,电阻R上有恒定电流
B.车轮经过感应线的过程中,电容器先充电后放电
C.车轮经过感应线的过程中,电阻R上的电流先增大后减小
D.汽车前轮刚越过感应线,又倒回到线内,仍会被电子眼拍照
解析:车轮停在感应线上时,压力不变,则电压不变,电容器不充电,也不放电,电阻R上没有电流,故A错误;由图乙可知,当车轮经过感应线时,电流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再反向增大后减小,因电压是在受压时产生的,故说明电容器先充电后放电,故B正确,C错误;若汽车前轮刚越过感应线,又倒回线内,则前轮两次压线,仍形成两个脉冲电流,符合拍照条件,电子眼仍会拍照,故D正确.
1.以下关于电容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如果甲电容器的电容是乙电容器电容的2倍,那么甲电容器的带电量一定是乙电容器带电量的2倍
B.如果甲电容器的带电量是乙电容器带电量的2倍,那么甲电容器的电容一定是乙电容器电容的2倍
C.如果一个电容器其两端的电压为10
V时,其电荷量为10-9
C,那么该电容器的电容为10-10
F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电容器的电容与带电量无关,B错;由Q=CU可知,电量还与电压有关,A错;由C=Q/U可计算出C=10-10
F,C对.故正确答案为C.
2.(多选)下列哪些措施可以使电介质为空气的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变大些( ABD )
A.使两极板靠近些
B.增大两极板的正对面积
C.把两极板的距离拉开些
D.在两极板间放入云母
解析:根据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计算公式C=εrS/4πkd,减小距离、增大正对面积、插入介质均可以增大电容.
3.如图所示是一只利用电容器电容(C)测量角度(θ)的电容式传感器的示意图.当动片和定片之间的角度(θ)发生变化时,电容(C)便发生变化,于是通过电容(C)的变化情况就可以知道角度(θ)的变化情况.下图所示的图象中,最能正确反映角度(θ)与电容(C)之间关系的是( B )
解析:两极板正对面积S=(π-θ)R2,则S∝(π-θ),又因为C∝S,所以C∝(π-θ),令C=k(π-θ),则θ=π-(k为常数),所以B正确.
4.(多选)如图所示,是一个由电池、电阻R与平行板电容器组成的串联电路,在增大电容器两极板间距离的过程中( BC )
A.电阻R中没有电流
B.电容器的电容变小
C.电阻R中有从a流向b的电流
D.电阻R中有从b流向a的电流
解析:开始时,图中电容器被充电,A极板带正电,B极板带负电.根据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C=εrS/4πkd可知,当增大电容器两极板间的距离d时,电容C变小,由于电容器始终与电池相连,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压UAB保持不变,根据电容的定义式C=Q/U,当C减小时,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电荷量Q减小,A极板所带的正电荷一部分经R流向电源的正极,即电阻R中有从a流向b的电流,所以选项B、C正确.
5.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动势为E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连接,下极板接地.一带电油滴位于电容器中的P点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上极板竖直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则( B )
A.带电油滴将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
B.P点的电势将降低
C.带电油滴的电势能将减少
D.若电容器的电容减小,则极板带电荷量将增大
解析:电容器上极板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之后,由于两极板间电压U不变,由公式E=U/d知两板间场强变小,油滴所受电场力变小,带电油滴将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A错;P到下极板距离d不变,而场强E减小,由公式U=Ed知P与下极板的电势差变小,又因为下极板电势不变,所以P点的电势变小,B对;由于静电力向上,而电场方向向下,可以推断油滴带负电,又因P点的电势降低,所以油滴的电势能增大,C错;图中电容器两端电压U不变,电容C减小时由公式Q=CU,带电荷量减小,D错.
PAGE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