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计算经过的时间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计算经过的时间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21 19: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时、分、秒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目标
借助直观模型,生活情境,采用“数格子”、“计算”等方法,提高解决“计算经过的时间”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1.在计算8:40到9:00经过多长时间?这类不在同一小时内,分数部分不能直接相加减,需要分段计算,是有一定难度的。
2.在“解决问题”题型中,需通过题目要求,分析题干,将生活中的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一知识点中,学生对时刻和时间段的认知比较难理解,很容易混淆,因为学生的“时间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建立,需经历大量学生所熟知的实践活动,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建立,这对于三年级学生现有的思维模式是比较难的。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借助直观模型,培养学生的“时间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通过讨论及探究,体会方法多样化,优化解决计算时间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 时、分、秒
(1)1时=( )分,1分=( )秒
(2)3时=( )分,4时=( )分,3分=( )秒,2分=( )秒,1分40秒=( )秒
准确快速的进行这样的换算,关键在哪里?(关键是要记住时、分、秒间的进率是60。)
[设计意图:巩固前面的知识,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教学例2
(1)观看图片,阅读与理解。
①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已知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②图中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师强调:“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分析与解答
提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数小格)
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数大格))
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45-30=15)
4:用“结束时刻7时45分-开始时刻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钟。(7时45分-7时30分=15分)
师总结: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3)回顾与反思
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4)整理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出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环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感觉数学就在生活中。经过的时间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通过数格子 、算式等多种方法,突破了难点,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谈话:
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1)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a,学生独立完成。
b,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2)拓展训练: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
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新知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