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1 21:1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89990010947400课堂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六单元
18.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
分析
关于本课内容,学生通过影视及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但由于其思维还不够成熟,在看待一些问题是,会过于片面或偏激,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巧妙的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目标1:课前预习通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感知内容,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自学并阅读教材,说出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策划者、经过,借口,结果,影响。分析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原因以及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列举伪满洲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通过了解抗日英雄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分析、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重点)
目标3:自学通过动态地图,列举华北危机的表现有哪些;说出一二?九运动的时间、领导党派、口号、意义。
目标4:自学并阅读教材,说出西安事变的时间、人物、目的、结果、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讨:结合课后活动1:( P90页),张学良、杨虎城“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的原因,培养小组探讨,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法
学法
小班化教学和“361课堂中”,“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教学中“讲抗战故事”和视频辅助的方式,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营造历史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前播放:《九一八小调》
1、导入新课:
刚刚听到的《九一八小调》,9月18日是一个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时至今日,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在东北的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到底历史上的9月18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没齿难忘,痛心疾首?让我们走进《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2、出示目标: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过渡:《九一八小调》中的“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第一篇章:国之耻—— 九一八事变(板书)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86—87)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导学案”,填写表格,“经过和结果”可以提炼关键词。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教师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利用“远东军事国际法庭上,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的一段话”加以说明。
教师引领分析: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三: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可乘之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过渡:日军以什么借口进行侵略的?之后日军用短短4个半月时间“涂鸦”了中国东北三省的版图。
教师出示动态地图: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有什么企图?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过渡:从兵力对比让学生观察,“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是怎么回事?东北又为什么会迅速沦亡?
教师出示“不抵抗令”进行说明。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16日电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事变后蒋至张的密电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思考,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蒋介石1931年8月22日在南昌的讲话
材料三: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归纳:从材料一可看出:日本国力强大,抗日会亡国。“民族失败论:
从材料二可看出:蒋介石对共产党的仇恨尤甚于日本,“攘外必先安内”。从材料三可看出:舍弃东北“牺牲局部,保住全局”
时空观念
教师总结点评: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东北速亡也就成为必然。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主力十几万撤到关内。“坐视东北沦陷”,作为将士应该以“守土御疆”为使命,能守不守,能保不保,能战而不战。这难道不是“耻辱”吗?这是国之耻辱。剩下3000万东北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活。
过渡:正如《九一八小调》中“杀人放火真是凶”,日本人在东北犯下哪些滔天罪行?
出示图片:日本在东北犯下的罪恶:血腥屠杀、掠夺资源、奴化教育、建立伪满洲国。(日本利用东北掠夺的资源,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且迅速的完成经济扩张和军事备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
过渡: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结合课本,从《九一八小调》中“找出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坚持抗日的武装力量”。(学生回答)
出示图例:中国人民的抗争:东北抗日联军(板书)
这里再次强调“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引导:时光荏苒,“九一八”已经过去88年,当再次响起的警报声,会时刻警惕我们“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九一八事变,日军没有停止侵略的步伐。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
教师强调: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就诞生这一时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都发出最后的吼声”——进入第三篇章:国之怒——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第二篇章国之怒—— 一二·九运动:
教师讲解: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企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蒋介石的态度依旧妥协,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青年学生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自主学习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出示任务:任务二:【自学】阅读课本第88页“华北危机与一二·九”正文部分,填写导学案第二个表格中的问题。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教师强调新高潮:引入毛泽东对一二九运动精辟的论述。
教师引导:“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交流一下看法后汇报。归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
”教师点评:一二·九运动中学社之所以振臂一呼,云集广场。其精神动力就是爱国主义,为此他们不怕寒风凛冽,不怕高压水龙,不怕被捕坐牢,甚至不怕牺牲流血。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无私的、真诚的爱国主义,是气壮山河,感人至深的!!
过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感召下,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发动的一场“兵谏”即将发生。正如《九一八小调》中所提到的“不分党派大家一条心”“抗日救国要齐心”。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国之幸—— 西安事变
第三篇章:国之幸——西安事变
自学探究三: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89页“西安事变”正文部分,填写导学案第三个表格中的问题。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过程:强调由苦谏(张去杨至,杨走张来连续数日),到苦谏(张学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恳求),蒋介石就是一心剿共。无奈之下只能“兵谏”。
时空观念 教师引入时间轴:强调西安事变的过程“苦谏、哭谏——升级为兵谏”,体现了两位将军“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影响中强调“十年”:明确国共由“对峙——合作”的转折。
教师引导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复杂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究竟应该“杀蒋”?还是“放蒋”。
进一步引导:中共的态度持什么态度。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教师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立场,对当时中国的时局,对中华民族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强调: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博大胸怀。体现了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和担当意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出示图片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课堂主题问题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共领导东北抗联和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扬的西安事变表现出的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歌可泣。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思想的提升——
思想提升:教师出示图片,教师讲述杨靖宇和赵一曼的故事。
播放视频:赵一曼的故事。时间允许:学生谈感受
教师引领升华: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有儿女,有衰老的爹娘。他们为什么会毅然决然的或身赴刑场或壮烈牺牲,或背负“犯上作乱”的后果承担。他们身上都具有显示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华北危机(亡国灭种的危机)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作业:1.完成学案导学中的检测巩固,2.课外阅读导学案后面“一本永远不能偿还的帐单”
课程尾声: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战精神的论述,师生齐读,在激昂向上的情绪中结束课程。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习近平
创设情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本课强调《九一八小调》贯穿整课两天线索:日本侵略、中国抗争)。
导入教师强调“九一八”没齿难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论从史出、历史解释:“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学生针对教师出示的表格框架。
利用《九一八小调》
过渡
出示自学探究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进行质疑。
坚持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
补充相关史料,使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国史的同时,适当与世界史联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
学生归纳汇报,教师引领讲解。
学生归纳,培养学生归纳和阅读的能力
家国情怀的融入:
与“家”的对比,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英雄们舍小家保大家,更加理解他们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点明“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教师强调中共的态度
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德育渗透
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爱党教育)
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一二九运动所体现的精神
德育渗透
历史素养之历史解释“十年”
爱国体现为“爱国、爱国歌、爱国徽”模拟升旗,用历史的情境,重温国歌的歌词。
德育渗透
家国情怀的引导
检测巩固课下完成,复习巩固
作业布置:旨在用数据了解日本对中国的赤裸裸的掠夺,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知耻而后勇”的爱国情
德育渗透
升华总结主题
烘托课堂气氛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理念: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
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