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精细化教学设计案
教学课题: 第五节质量的测量
来源出处: 自创
教学对象:七 年级 1、2 班级 课堂人数:32 课堂形式:纵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以及单位,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特性,不会随质量的形状、状态、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识质量的概念以及学会天平的使用,掌握质量单位的表示方法。如何使用天平,掌握质量的单位以及相互换算,以及天平的组成部分。
教学辅助: 托盘天平,砝码,镊子,小铁块,铁锤,铁钉
教学设计思想: 质量是一个潜在的概念,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多重多重”就是质量,学生没有明确的辨析能力,教学中首先将概念辨析清楚,为第二册的物重做好准备。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本节内容重点介绍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天平的使用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天平的工作原理,再通过实际操作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2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回答(希望能够回答出物重) 教师调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并问:你们知道这是物体的什么量吗? 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质量,但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没有生活经验
3分钟 质量的教学 学生倾听并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 你知道质量和物重的区别吗? 生活中的物重就是科学上的质量,这点学生是能够理解的,
5分钟 质量的概念 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思考并回答 出示一个面包,把它改变成不同的形状,问所含的物质变多变少。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质量的定义并归纳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这部分内容学生没有潜在的概念,通过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对质量意义的理解。
5分钟 质量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学生跟随老师进行单位的换算 教师进行单位及换算的讲解。 这部分学生在小学就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
5分钟 天平的结构 学生根据书本图片指认天平的结构 教师出示天平,并指导学生指认天平结构 学生花1分钟的时间就熟记住了结构
13分钟 天平的使用 学生倾听并结合天平进行操作。 教师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特别是读数和调平。 学生根据讲解,进行操作,学生掌握比较好不同状态物质的测量、化学药品的测量都必须要讲到位。
5分钟 日常情况教学 学生根据老师的分析思考并理解几种特殊的情况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几个常见的特殊问题 生锈、磨损的砝码来称量对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找特殊值来帮助学生理解。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大多能小结本课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非常成功,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顺利,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表现活跃。
教学中感觉较好的地方以及原因:
质量的意义以及天平的使用比较成功。有实物供学生观看,对质量的意义理解有较大的帮助。天平的使用学生按步骤操作比较容易,即练习了天平的操作,也记忆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中感觉不满意的地方以及原因:
对几种常见的问题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存在思维上的局限,这部分知识也是比较难的知识点。中考不做要求。
改进的方案:
平时多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