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第2课时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寓言四则》第2课时课件(26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3 10:4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入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少论述思想的作品中都善于用寓言来劝谕或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希望通过这两篇古代寓言的学习,进一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感受寓言的现实意义。
寓言四则
第二课时
0
学 习 目 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
2.齐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分析故事情节,朗读品味语言。
4.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寓意。
0
问 题 探 究
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溉(ɡài)汲(jí): 及:
闻而传之者: 道:
闻之于宋君: 使:
打水浇田
等到
听说
讲述
使知道,使听说
使唤
0
问 题 探 究
身亡(wú)所寄:
晓:
亡(wú)处亡气:
若:
行止:
奈何:
无,没有
告知,开导
没有……没有

行动,活动,偏义于“行”
为什么
0
字 音 字 意
只使:
中(zhòng)伤:
星宿(xiù):
积(jī)块:
躇(chú)步跐(cǐ)蹈:
舍(shì)然:
纵使,即使
伤害
星辰
聚积的土块
踩,踏
同“释”,解除,消除
0
问 题 探 究
齐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故事情节      
寓言三: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因为家里没有井,经常要有一个人到外面打水浇田。等到家里挖好了一口井后,他告诉别人:“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把它传播开去。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国都里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终于传到了国君的耳朵里。国君派人去调查真相,丁家的人说:“因为家里有了井,不需要派人到外面打水浇田,这样省下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在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
0
问 题 探 究
寓言四: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有一个人很担心杞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没有一处没有气。你整天都在天中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杞人说:“天如果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0
问 题 探 究
开导他的人又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体中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杞人又问:“那要是地陷落了怎么办?”开导他的人又说:“地是堆积的土块,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整天都踩踏行走在地上,怎么还会担心它会陷下去呢?”杞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0
问 题 探 究
分析故事情节,朗读品味      
为什么会造成风靡国都的讹传?真相是什么?抓住丁氏和闻而传之者所说的两句话,结合语境分析品味。
“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
“得一人”是指“得到、节省了一人的劳动力”
闻而传之者
“得一人”却是指“得到了一个大活人”
0
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丁氏的表达不完整,产生了歧义,
而闻而传之者在没有求证清楚的情况下
就按自己的理解传播开去。
0
1.演一演:丁氏等人如何说。
角色演绎《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
提示:
①注意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等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②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添加符合语境的人物语言。
③闻而传之者、国人可以有多个人。
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2.判一判:谣言传播谁之责。
宋君对这次谣言的传播十分生气,他决定进行追责。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预设:①丁氏。他是谣言的缘起。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一事表述不清,产生歧义。②闻而传之者。他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大家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3.议一议:宋君缘何能止谣。
“谣言止于智者”,宋君为什么能止住这次谣言呢?
预设:①宋君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权威性;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实地探访,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4.说一说:现实谣言如何止。
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建议课后读《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全文),“察传”就是明察传闻之意,告知我们对于传闻要谨慎对待,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不至于成为“愚者”,避免谣言带来的危害。自媒体时代,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发生呢?大家说一说:
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1)你听到的传闻中,最后证实是谣言的事例。
(2)事例中止住谣言传播的“智者”。
(3)你从事例中得到的启示。
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天瑞》共由十四章组成,“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章的节选。
明列子意图,
探现实意义
活动一:变身故事中人,还原对话现场。
明列子意图,
探现实意义
请同桌两人用原文或自己的话,一位变身“杞人”,一位变身“晓之者”,还原对话现场。
提示:杞人(忧,担心,忧心忡忡)
晓之者(晓,开导,胸有成竹)
活动二:链接出处,探究寓言语境义。
明列子意图,
探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寓言不像《伊索寓言》独立成篇,它往往出自某篇文章,是文章的组成部分。《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是文章的节选。《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把寓言放回原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寓言在文中的寓意。
出示《列子?天瑞》第十二章的后半节,学生小组合作通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列子意图,
探现实意义
长庐子①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②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
明列子意图,
探现实意义
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选自《列子?天瑞》
明列子意图,
探现实意义
【注】①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著书九篇,属道家一流。②案:何,为什么。
任务: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长庐子、列子对“杞人忧天”的不同态度,思考“杞人忧天”这个寓言故事在文中的用意。
明列子意图,
探现实意义
活动三:联系现实,寓意新解。
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老庄的顺应自然的思想相近,链接之后我们发现原文就是借“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来表达列子的思想。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杞人忧天”的看法。
提示:①必要;②不必要。
1.课堂小结:中国古代寓言是传递我们古人思想、智慧的重要方式。阅读古代寓言,我们可以将寓言故事放回到古人的语境当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这个寓言的创作初衷。我们也要在寓言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结,发掘出寓言的另外一些意义,达成寓言的个性化解读。
2.作业:自创一则寓言。
课堂小结及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