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寓言四则习题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寓言四则习题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2 10:2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寓言四则
学习导航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诫人们不要对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事表示忧虑,凡事要讲科学。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精巧的构思。这则寓言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强之时,他却听到了雕像者淡然的答话,情节陡转直下便戛然而止。短小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2)绝妙的讽刺。赫耳墨斯认为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更高,不料却被雕像者当作“添头”白送,雕像者的一句话反衬出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者其实是个一文不值的“添头”,这种讽刺是何等绝妙!
《蚊子和狮子》
  (1)结构蓄势突转,曲折有致。这则寓言的情节大起大落,写出蚊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首先是蚊子一开始就向狮子发出挑战书,“我不怕你”“我比你强得多”体现了蚊子的自信和智慧,话语咄咄逼人,这是第一步蓄势。进攻中,动词“吹”“冲”“咬”既写明了蚊子的策略,又写出了其勇猛的精神,“吹”——制造声势,“冲”—— 一鼓作气,“咬”——攻其弱点,这是第二步蓄势。战胜狮子后,蚊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其
飘飘然、昏昏然的得意之态毕露,这是第三步蓄势。之后,寓言用一个“却”字突转,刚战胜狮子的蚊子竟然葬身于蜘蛛之口,情节大起大落。前后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的启示自然是深刻、难忘的。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这则寓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生动形象。如把蚊子的“叫声”比作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贴切。
《穿井得一人》
   幽默风趣。姓丁的人说的话因有一个多义词“人”(既可以理解为“人”,也可以理解为“劳动力”)而被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杞人忧天》
  对话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则寓言对人物对话中的语气把握得非常准确,较好地传达出了人物当时的心理。如杞人的话“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写出了杞人的怀疑。而“晓之者”的话“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则消除了杞人的怀疑。杞人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解疑释难】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的三次问话有什么不同?
三次问话安排巧妙,同样的问题,虽变化不大,但问法不同,这就避免了语句的重复;同时,问话的次序与内容也成功地刻画出了赫耳墨斯自高自大的嘴脸。赫耳墨斯上来就问宙斯的雕像值多少钱,大有与最高神一比高低之意。得知宙斯雕像的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笑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一个“笑”字,传神地刻画出其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最后的一问,他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结果,雕像者出乎意料的回答,给了这个自高自大的家伙一记响亮的耳光。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轻狂,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蚊子的取胜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3.《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当今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面对着种种信息,真伪难辨,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1)首先,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他本来的意思是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力,但因为表述不清,造成他人理解的偏差,这是后面以讹传讹的原因。其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在传播中走样,让人误以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再次,“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一直传到国君那里。(2)对于当今生活中充斥着的种种信息,特别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随便传播,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4.《杞人忧天》中“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就现在的科学水平看,“晓之者”对天、地、日、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重点词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bì hù(   )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2)这故事适用于那些ài mù xū róng(   )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 3)你要是愿意,我们来jiào liàng jiào liàng
( )吧!
(4)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kǎi gē
(   )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较量较量
爱慕虚荣
庇护
凯歌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 )其家穿井,告( )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而传( )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之,闻( )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 )曰:“得( )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不若( )无闻也。
待,等到
告诉
听到
传播
讲述
使听到
应答,回答
得到
劳力
像这样
不如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 )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 )晓( )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   )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无,没有
前往
告知,开导

果真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 )大喜,晓之者亦
(   )舍然大喜。
纵使,即使
伤害
消除疑虑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
B. 闻之于宋君/不若无闻也
C. 宋之丁氏/国人道之
D. 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
D
【解析】D项,得到;A项,传播/老师传授的知识;B项,使听到/听说;C项,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人不堪其忧
B. 因往晓之/未若柳絮因风起
C. 若屈伸呼吸/不若无闻也
D. 亡处亡块/身亡所寄
D
【解析】D项,无,没有;A项,担忧/贫苦;B项,于是/乘,趁;C项,你/与“不”连用,解释为“不如”。
5.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友人惭,下车引之
B. 宋之丁氏
C. 学而时习之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解析】A、C、D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A项,“之”指代“元方”;C项,“之”指代“学过的知识”;D项,“之”指代“善者”。B项,“之”是助词“的”的意思。
【基础过关】——句子翻译
1. 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3.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4.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5.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6.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 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7.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8.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人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
【基础过关】——文意理解
1.理解型默写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派人向丁氏了解情况,丁氏“ , ”的这一番话道出了“穿井得一人”的真相。
得一人之使
(2)《穿井得一人》文末“ ,
”揭示了本则寓言的寓意。
求闻之若此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不若无闻也
(3)《杞人忧天》中写出杞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以致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4)《杞人忧天》中写出那个晓之者为杞人的担心而担心,于是热心地前往开导他的句子是:_________
, 。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身亡所寄
废寝食者
因往晓之
(5)《杞人忧天》中写出那个开导者告知杞人,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无处不在的句子是: ,
, , 。

积块耳
充塞四虚
亡处亡块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前者是以神喻人,后者是以动物喻人。
B.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这个故事劝诫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C. 本课这四则寓言的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 《穿井得一人》中,同一句话之所以到后来产生巨大的理解偏差,一方面是因为这句话本身有歧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传播者对传闻没有经过详查就轻信轻传,以至于造成了以讹传讹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前两则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是先叙述故事,在结尾点出寓意。后两则寓言《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寓意没有在文中点出来,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己概括总结。
3.下列对《穿井得一人》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氏在打井后趣说“吾穿井得一人”,这样的表述是清楚的,但竟也传出谣言。
B. 故事最后道出真相,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C.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D. 谣言止于智者,故事中的宋君就是一个能够调查清楚事件真相的智者。
A
【解析】“这样的表述是清楚的”不对,丁氏对此的表述并不清楚。
4.下列各项中对《杞人忧天》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
B. 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叙述主要情节,无多余描写却很生动,如杞人“舍然大喜”,令人印象深刻。
C. 开导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科学的,所以能消除杞人的忧虑。开导者关心他人、耐心诱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D. 故事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解释事物、阐明事理,且反复运用反问的句式来强调天不会塌、地不会陷的道理。
答案:C
【解析】开导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并不科学。
5. 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言之事有什么不同?为何会造成这样的讹传?
宋君听说丁氏家挖水井挖出一个人,而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挖出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造成这样的讹传的原因有:①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②他人未经调查分辨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
(2)《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和“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其人”“大喜”的原因是:杞人明白道理,解除忧虑感到高兴;“晓之者”“大喜”的原因是: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杞人的忧虑而高兴。
(3)《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人。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富有的乌鸦
树上落着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什么东西的乌鸦,许多追踪这只富有者的乌鸦立刻成群飞来。它们全部落下来,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那只嘴里叼着东西的乌鸦已经很累了,很吃力地喘息着。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么一大块东西吞下去,它也不能飞下去,在地上从容不迫地把这块东西啄碎。因为那样,乌鸦们会猛扑过去,于是就要开始一场通常所说的混战。它只好停在那儿,保卫嘴巴里的那块东西。
不过也许是因为嘴里叼着东西呼吸困难,也许是因为之前被大家追赶,已经弄得筋疲力尽——只见它摇晃了一下,突然失落了叼着的那块东西。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东西,立刻展翅飞去,这当然是另一只乌鸦。于是,新一轮的追踪又开始了。头一只被追赶得筋疲力尽的乌鸦也在跟着飞,但已明显落在大家后面了。
结果是第二只乌鸦也像第一只乌鸦一样,弄得筋疲力尽,也落到一棵树上,也是终于失落了那块东西。于是又是一场混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幸运儿……
请看,富有的乌鸦的处境多么可怕,而这只是因为 。
为逃避争夺,累得筋疲力尽,精神高度紧张。
1. 本文的体裁是 。“富有的乌鸦的处境多么可怕”,说说“可怕”表现在什么地方。
寓言
2. 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结尾画线处应填写什么内容?请补充出来。
它只是为了它自己
3. 设想一下,如果乌鸦们为了“一大块什么东西”一直“混战”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局?
也许是只有一只乌鸦享用了那“东西”,也许是其他动物得到了那“东西”。(言之成理即可)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叶公子高好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 屋室雕文写龙/与儿女讲论文义
C.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闻之于宋君
D.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是非曲直
A
【解析】A项,喜欢;B项,花纹/文章;C项,知道/使听到;D项,不是/错误。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叶 公 见 之 弃 而 还 走 失 其 魂 魄 五 色
无 主
/
/
/
(3)“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