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
专项突破——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 15 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
(附中考真题)
现代文阅读理解始终占据着初中语文试卷的大部分页面,同样也是很多同学头疼的地方, 看到一些相似的题型却总抓不住答题的要点。
概括类题型
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类题型,首先看文章的标题,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也很可能作为文章的线索。
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要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个要素,然后按照“(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思路组织语言。答案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即可。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在中间,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文段后进行判断。
⒊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阅读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的各个段落, 需要进行提炼总结。
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词引起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个特点;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注意观察前后文段相同位置的句子,其他的特点往往就在那里。还要注意看分值答题,不要遗漏。
⒋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提取出关键词,自行组织语言。
鉴赏类题型
⒌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④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当然,回答时不要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⒍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针对加点词不同的词性,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思路:
①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事)物…… 的心情(特征)。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 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⒎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针对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以下答题模板:
①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或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②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体现了事物……的特点或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④夸张: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 的特点。
⑤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⑥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 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⑦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⑧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⒏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先找出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⑴在文章开头: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⑵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⑶在文章结尾:①总结全文;②解释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
同样需注意的是,上面的答案要点并不是每一点都要写上,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答案。
⒐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①人物描写(肖语动心):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②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⒑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答案进行提炼总结。
⒒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现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下面是这几种表现手法对应的答题模板,同学们可以参考。
①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②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③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④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⑤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深层含义探究类题型
⒓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回答此类题首先需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说明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内容,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即其深层含义。
⒔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具体语境,先说明词语本身的含义, 再判断这个词语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⒕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答法:①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②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真 题 练 习
(2020 年·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①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②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③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 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④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⑤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 15 岁啦!15 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⑦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⑧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 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⑨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⑩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
?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 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 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 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 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 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他想像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他回家了。他累了,脚步沉重。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皱了皱眉。那只小生灵的惨死
让他耿耿于怀,不得安宁。
?他想: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
(有删改)
⒈小说开头两段写出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2 分)
⒉小说⑤—⑧段中写小男孩狂奔、歌唱有什么作用?(4 分)
⒊第⑩段画线处设置小男孩呼唤猎狗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联系上下文简述理由。(3 分)
⒋细读小说第?段,简要分析小男孩当时的心理感受。(3 分)
⒌小说结尾说,小男孩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他会想些什么?联系全文回答。(4 分)
参考答案:
⒈天真活泼;坚毅执著、自控力强;勇敢自信。
⒉“狂奔”“歌唱”是小男孩对自己身体得意、骄傲的心理外化,是他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表现,这与下文他面对公鹿之死感到无能为力形成对比,为写他思想认识的变化作铺垫。
⒊合理。与第③段写狗“自由散漫,有时玩失踪”的文字相照应;有利于表现小男孩听到陌生声音后的紧张心理。(答“不合理”,理由恰当、表述清晰者,正常赋分)
⒋小男孩对公鹿的不幸感到怜悯、伤心,他难以接受这个悲剧。比如弯下腰去触摸公鹿头颅上的孔穴,称之为“小生灵”,想象公鹿的漂亮外形和骄傲、自由、“君临天下”的生活。
⒌公鹿的死因;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大自然生命演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