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总复习语文试卷三(古诗词鉴赏阅读)(江西专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总复习语文试卷三(古诗词鉴赏阅读)(江西专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2 09:0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09980010490200 2021年中考复习语文试卷(三)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0分)
山水田园
(一)村 行①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②长。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④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⑤似吾乡。
[注释] ①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②野兴:指陶醉在山林美景中,怡然自得的乐趣。③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⑤原树:原野上的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写诗人在领略风景的时候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B.首联在动态中写景,交代了时、地、人、事。
C.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有声”和“无语”写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D.尾联,诗人村行的情绪由悠然转入怅然,这也是他仕途失意心情的显露。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B.作此诗时,诗人正处于被贬谪期间,故而整首诗风格沉闷,读来让人怅然不已。
C.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契合无间。
D.诗歌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一问表明闷闷不乐的心情,一答表明闷闷不乐的原因。
(二)社 日[宋]谢逸① [2018·高安三模]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 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北宋“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澹澹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诗中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此诗用词精练,用典贴切,感情真挚。
(三)答张十一① [唐]韩愈 [2018·赣州模拟]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⑤,莫令炎瘴⑥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⑦一半加。
[注释] ①张十一:人名。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的作品。②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恩波:谓帝王的恩泽。⑤死所:死的地方。⑥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⑦霜毛:白发。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叙事抒情。
B.诗歌首联勾画出了春江明净、春山空阔、人烟稀少的空寂景象。
C.诗歌颔联写竹子长得蓬勃,花开得鲜艳,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D.诗歌后四句是写诗人想到皇恩未报,头发都愁白了。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前四句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
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竞”与“闲”两个词语传神生动。
C.诗中景物体现了“闹”和“闲”的特点。
D.诗歌含蓄深沉中透露出了压抑激愤的情感。
(四)即 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描写的是山村午景,从日暖花繁的景象来看,正是初春时候。
B.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的印象。
C.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
D.作者笔下的理想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和煦温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B.“纵横”与“高下”为对,工稳恰切,构成一幅和谐匀称画面。
C.“草如积”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同意同境,“花更繁”与“落英缤纷”同意同境。
D.从诗题“即事”看,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
(五)南乡子·秋暮村居 纳兰性德(清)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①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前两句描写深秋的红叶、寒溪、连绵不断的树林等景物,交代了山行途中所见景物。
B.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写出了词人登高远望之景。
C. 下片“灯火荧荧归路迷”写的是词人在深夜回家的路上因为迷路而惶恐不安的心情。
D. “家在寒林独掩扉”的意思是那远处林中隐隐约约的不正是我家半掩的院门吗?
2.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这首词通过描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
B. 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景色。
C. 这首词有声有色,通过“空山”“犬吠”等意象描绘出山村田园的动静之美。
D. 全词语言轻灵浑朴,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寥的心情。
思乡怀人
(六)旅夜怀远客 [唐]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了诗人独在异乡飘零的孤独感。
B. 颔联写了诗人慨叹贫病交加的境遇:多病在床,家中贫困,深爱读书却一事无成。
C. 颈联中“竟晓月空明”的意思是月光空明,已是拂晓,诗人彻夜未眠。
D. 尾联中的“独此一长啸”写出了家人对他只身在外的担心和思念。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
B. “过春花自落”中的“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C. “竟晓月空明”一句寓景于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D. 从诗的结构上看,第一句是总起句,接下来两联一句一景,结构严谨。
(七)葛溪①驿 [北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②,一灯明灭③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④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 ①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未央:未尽。③明灭:忽明忽暗。④行人:诗人自指。
1.下面为本诗首联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
A.驿站秋夜唱秋图 B.驿站秋夜难眠图 C.驿站秋夜行人图 D.驿站秋夜病卧图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B.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C.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D.尾联用对比手法,将疏桐鸣蝉和诗人的烦乱加以对比,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八)听 筝①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②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③。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④洛阳城。
[注释] ①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②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③秦人悲怨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④江南歧路: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至南陲海涯。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并借“秦人悲怨声”来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
B.颔联描写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陶醉之情。
C.颈联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一“愁”一“思”写尽人间的无限幽怨。
D.尾联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自己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描写筝声的诗,诗人的着眼点在于形象刻画弹奏者的动作情态,表现出弹奏者精湛的技艺。
B.“独”“空”二字,使诗歌意境分外凄清,渲染了离愁别恨。
C.诗人围绕“悲怨”二字,对筝声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
D.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九)临江仙·暮春 [宋]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头词人看尽鸿雁的北往和燕子的南来,不禁惆怅满怀。
B. 上片后两句写词人思念家人不得见,只好在这落花时节的寒食夜以酒浇愁。
C. 下片开头两句写词人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
D. 该词寄寓了词人的漂泊之感和思乡之愁。
2.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尽征鸿来尽燕”运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
B.“一春憔悴有谁怜。”从章法上讲,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 上片后两句一实一虚,前一句写景,后一句叙事。
D.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寓情于景。
怀古咏史
(十)金城北楼① [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 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登高望见之景,“满晴空”“胜画”不仅写出了色彩的明丽,也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隐含归隐之意。
D.“怨无穷”传达出戍边战士对久战不息的忧怨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独特的边塞诗,前四句写出了边塞风光的苍凉雄壮。
B.首联“北楼西望满晴空”中的“满”字,用词十分巧妙,既写出了开阔壮丽的景象,也是哀景衬乐情手法的生动体现。
C.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
D.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抒写胸臆,表达情怀。
(十一)楚江怀古①(其一) 马 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②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 竟夕③自悲秋。
【注释】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②广泽:指青草湖,周长二百六十五里,与洞庭湖相连,是古代云梦泽的遗迹。③竟夕:整个晚上。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主要点明时令和地点:冬暮江上景象。
B. 颔联写入耳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映入眼帘的是江上漂流的木兰舟。
C. 颈联描绘了一幅夜幕降临时明月从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流水不断的静谧图景。
D. 诗中的“云中君”指云神,在诗中指代诗人屈原。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联上句写视觉,下句写听觉;上句写物,下句写人。
B. 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C. 尾联点明题目中的“怀古”,“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
D. 全诗风格清新,用词淡雅,抒情含蓄蕴藉而不直露奔迸。
(十二)天门谣 贺 铸
牛渚天门险,限①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②。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③。
【注】①限:阻断。②《阿滥》:即阿滥堆,一种鸟名,唐玄宗依其鸣叫谱成新曲。③西州更点:西州,代指金陵。更点:报时的更鼓声。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全词主要写词人登临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叹,令人沉思感悟。
B. 上阕追昔抚今,写尽了天门在地理形势上的险要和在历史地位上的重要。
C. 下阕“待”字引出所写的实景,表现天门山岚浮翠的景色之美。
D. 最后一句词人以江风吹槛,细数沉钟暮鼓,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训诫。
2.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阕先写今日风貌,后写天门的地理险要,前后对比中发出历史兴亡的慨叹。
B. 上阕中“雄”“豪”二字烘托出往昔天门要塞的苍茫气势和剑拔弩张的时代氛围。
C. 下阕中的“塞管”一句写听到《阿滥》边塞新曲,为怀古埋下伏笔。
D. 全词写景虚实相生,并巧妙地运用典故,手法迂回婉妙,寓意深远。
爱国忧民
(十三)唐多令 [南宋]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 邓剡,字光荐,一说字中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他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被俘过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寄情山水之意、忧国伤时之痛、建功报国之志。
B.不仕新朝、坚守节操之心以及对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自己的失家亡国之痛、漂泊悲苦之情。
D.表达了自己的失家亡国之痛,漂泊悲苦之情,不仕新朝、坚守节操之心。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片“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明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暗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
B.上片开头勾勒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倾吐了心中的亡国之痛。
C.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
D.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用典,借历史上乌衣巷的兴衰,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更深切地表达了对宋王朝覆亡的慨叹,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
(十四)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① 汪 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②。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阴拱③,苍生忍倒悬④。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①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旋:退兵。③拱:敛手。④倒悬:把人倒挂着,比喻处境困苦到极点。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草草”和“悠悠”写尽宋军狼狈逃窜,金兵趾高气扬的情景,也蕴含着诗人的义愤之情。
B. 颔联写虽有建立南宋小朝廷的一线希望,却不无恢复失地无望的痛心疾首。
C. 颈联写高层将领们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诗人对拥兵自重者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D. 尾联比杜甫“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和李白“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要沉痛得多,辛酸得多。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两个叠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于懦弱官军的失望、对嚣张敌人的憎恨。
B.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力挽狂澜,救国于危难之中,救民于水深火热的愿望。
C. “阴拱”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层将领们只知拥兵自重,全然不顾朝廷安危的现状。
D. 全诗抒发了诗人对金兵的无比痛恨、对宋朝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五)书文山卷①后 宋·谢翱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②未化,碧血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①文山:文天祥。卷:这里指诗文集。②丹心:赤诚的心。文天祥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浑:全。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飞”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焦灼不安;“隔”字表达了诗人的哀痛之情。
B. 颈联转向正面写文天祥,进一步抒发哀痛之情。
C. 尾联委婉地表示决心:隐姓埋名,遁迹山林,绝不与统治者合作。
D.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要和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魂飞万里程”是从比悲痛更深的层次落笔的,即所谓“透过一层”的写法。
B. 颔联用“死”“生”二字所组成的奇特对偶句,蕴含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C. 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文天祥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的精神。
D. 这首诗以白描见长,字字用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泣下。
感慨抒怀
(十六)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虽然无一字写秋、写晚,却紧紧把握住了暮秋黄昏时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
B. 颔联“寒钟过雨声”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地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钟声。
C. 颈联描绘了一幅晚来檐角下群鸟归来,已见树丛中的那一星灯火的画面。
D. 西风、湖心月等意象写出了湖上晚归所见的暮秋景致。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晴衬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气氛。
B. “寒钟过雨声”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触觉 (寒)。
C. 颈联以景的“换形”暗写人的“移步”,表明人归来时已经很晚。
D. 全诗表达了诗人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宋)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前两句主要描写了临安元宵节前赏花灯的盛况。
B. “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写词人一生未入仕途,布衣终生,寂寥落寞。
C. 下片的“少年情事”,记叙如今辉煌灯夕夜与知音同游之乐事。
D. 结尾两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沙河塘冷冷清清,游人便逐渐归去。
2.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概括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隽永有味。
B. 下片前三句以乐景衬哀情,其中“少年”句是冷笔,以冷笔写热情。
C. 词末两句与开篇两句形成对比: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D. 此词借临安元宵节前赏花灯的盛况之景,抒发词人在节日里的愉悦之情。
十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甲】春尽 唐代: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干的景象。
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十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12分)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试卷三
一、1.C [解析] “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的,先写群山,再写山峰。
2.B [解析] “故而整首诗风格沉闷”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整首诗虽然在尾联处略显惆怅,但风格并不沉闷。
二、1.D [解析] 颔联表达的意思是饮酒而无需有人作陪,醉酒而归却无甚带回给妻子,但来去逍遥,虽透露出贫寒之窘,却愈显安贫乐道,有的是生活情趣,并无哀伤之情。
2.C [解析] 诗人以农事收笔,既给读者留下关于田园风光的无限遐思,表现的是躬耕田园,读书悦己,淡泊处世的志向。
三、1.D [解析] 此处用了曲笔,并没有说头发愁白了,其中尾联写诗人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2.C [解析]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
四、1.A [解析] 从日暖花繁的景象来看,应该是春末或夏初时分。
2.D [解析] 诗题虽名“即事”,但从全诗所描写景物的摄取、题材的剪裁及用词来看,决非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而是遣词造句、构思谋篇的精心之作。
五、1. C 【解析】“灯火荧荧归路迷”的意思是借着星星点点的灯光,“我”都有些担心会迷路,并没有写词人迷路了。
2. 【解析】项说法错误,全词透露出词人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心情,D项的“孤独寂寞”表述有误。
六、 1、D【解析】尾联讲的是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D项的“家人对他只身在外的担心和思念”表述有误。
2. C【解析】“竟晓月空明”是写景的句子,在景中寓含诗人的感情,所以应该是“寓情于景”。C项的“寓景于情”表述错误。
七、1.B [解析] 首联的意思是: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2.D [解析]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八1.B [解析] 颔联中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2.A [解析]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九、1.D 【解析】该词中“一春憔悴有谁怜”一句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故D项的表述不全面。
2. C【解析】“怀家寒夜食,中酒落花天。”一实一虚,前一句叙事,后一句写景。C项表述恰好相反。
十、1.D [解析] “怨无穷”写诗人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2.B [解析] 以乐景衬哀情,前面写的是开阔壮丽之景,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闷和为国家命运的担忧。
十一、1. 【解析】从尾联的“悲秋”一词可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季之景。A项的“冬暮”表述有误。
2. 【解析】诗中的“猿啼洞庭树”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人在木兰舟”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A项表述错误。
十二、1. 【解析】阅读全词,“待”字暗示所写的是虚景,借以表现想象中的夜景。C项的“实景”表述有误。
2. 【解析】上阕先写天门地理形势的险要,后写今日风貌,A项表述正好相反。
十三、1.D [解析] “怨无穷”写诗人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2.B [解析] 以乐景衬哀情,前面写的是开阔壮丽之景,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闷和为国家命运的担忧。
十四、1. 【解析】颈联写高层将领们作壁上观,拥兵自重,不顾朝廷安危。C项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表述有误。
【解析】“阴拱”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高层将领们袖手旁观,只知拥兵自重,全然不顾朝廷安危的现状,C项的“拟人手法”表述有误。
十五、1.D 【解析】这首诗主要是抒发诗人对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深切哀悼之情。
2.【解析】颈联是运用典故,而不是运用对比。
十六、1.【解析】“寒钟过雨声”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B项的“感受到的钟声”表述有误。
2. 【解析】钟声本应是听到的,这里说因钟声感觉到寒意,运用了通感手法。B项的“拟人手法”表述有误。
十七、1. )【解析】“少年情事老来悲”是说见此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少年时灯夕夜与知音同游之乐事,此时风光依旧,而情事已非,顿生老来之悲。C项的“记叙如今辉煌灯夕夜与知音同游之乐事”表述有误。
2. 【解析】此词主旨在于抒写漂泊江湖的凄凉之感和知音难觅的忧思之情。D项的“抒发词人在节日里的愉悦之情”表述有误。
十八、1.A 2.B
十九、1.D(3分)
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5分)
3.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