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总复习语文试卷六(文学作品阅读)(江西专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总复习语文试卷六(文学作品阅读)(江西专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2 09: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573000114808002021年中考总复习语文试卷(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 (总分100分)
(一)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
1.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2.删去第④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3分)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3.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4.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4分)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5.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5分)
(二)山水云月一沙鸥
◆田宗伟
①在幽默机趣的对句中抒发性灵、体悟人生,是典型中国文人的特殊生命情调。这是楹联不同于一般名胜联语,或是寄兴托志,或是咏事抒怀,总要表达一种内在情绪。它往往只是借助对联这种形式,以山水云月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达某种意兴或感受,同时也展现出智力上的灵巧和聪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②在昆明昙华寺院子里两殿门上各有一块匾,前匾是“听鸟说甚”,后匾是“问花笑谁”。两匾相对,正好组成一副绝妙的对联。寥寥八字,机趣洋溢,禅味深长。河北作家雪泥在欣赏此联时说:“仅于艺术而言,窃以为,(A)穿行于红尘,能够停下来,听鸟说甚,问花笑谁,为初窥艺术之门境;(B)处山水间,听鸟说甚,问花笑谁,在艺术的道路上苦苦追寻,深得艺术之精髓,为第二境界;(C)在千山鸟飞,万花盛开的时候,能够把“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改为诘问句,不执著于物象,飘然而过,才是艺术最高境界。”
③“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此为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园一联,为清人吴恒所题。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此联最有味者乃在“读”“谈”二字。谈天,本为人事难及鸟也;读月,于人少有而况鱼乎?然虽近荒唐,细思则殊为有趣,似是作者在代鱼“读月”,代鸟“谈天”,又似水清月现鱼真可读之,山静无声鸟真可谈天。此乃奇趣,反常合道,妙不可言。
④“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此联挂于扬州廋西湖小金山月观亭内“月观”匾额之下,为清人郑燮所书。小金山乃瘦西湖中一小岛,岛上东端之“月观亭”系清初所建,坐西朝东,四面皆为格扇,推窗赏月,天上水中两月同收,实乃赏月佳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新奇空灵,机趣洋溢。寥寥十字,两幅画面: 。如此凝练概括又如此生动新奇,实非大手笔难出此语。
⑤“无怪倏尔而秦,倏尔而汉,到此地小坐片时,便成旦暮;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与诸君清谈半晌,即是神仙。”此联见与吴恭亨《对联话》,“小坐片时便是旦暮”,几近桃花源人之“不知有汉”;“清谈半晌即是神仙”,仿佛人人皆可为神仙矣。吴恭亨言此联机趣洋溢,有化堆垛为烟云之妙,洵不诬也。
⑥这类楹联非关情感,非关寓意,只关乎生命情调,于物我同化,神超理得中显示了中国文人生命中那种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山水云月一沙鸥——在这类对联中,作者是自由愉快的,从不带任何沾滞。
1.幽默机趣类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
2.雪妮在欣赏对联时所提到的艺术“三境界”,与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到过的人生“三境界”,大有意趣相通之处,若以艺术观人生,请将雪妮的“三境界”与王国维的“三境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3分)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3.请找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3分)
4.细读第④自然段,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成两幅画面。(4分)
5.文中哪一句话最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文人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4分)
(三)早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鴨……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鮮。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滿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空。(4分)
放鹅—— ——割牛草——
2.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现力。(4分)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3.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5分)
本文为什么以“早起”作为题目,请简要说明。(5分)
(四)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
①1600年前,她出生在东晋谢家。陈郡谢家与琅琊王家齐名,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合称“王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
②《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天,谢安给几个孩子上课,他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随口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还没有来得及评价,一旁的谢道韫不慌不忙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咏絮之才”。
③转眼间,谢道韫到了出嫁的年龄,谢安把目光投向了能与谢家平起平坐的琅琊王家。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命运的走向却往往不遂人心愿。虽说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儿子个个风流儒雅,器宇轩昂,但谢道韫的夫婿凝之却略显愚钝。她与他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次,她是一朵立于寒风中灿灿的梅花,衣袂飘飘,青丝飞扬,骨子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傲气;而他,是一棵躲在秋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槐,资质平平,皱褶里藏着迂腐和平庸。谢道韫很失望,“大薄凝之”。尽管对丈夫的畏畏缩缩不太满意,但她还是恪尽妇道,该干嘛干嘛。
④尽显魏晋风流的王家,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官宦、书画名流都喜欢在他们家诗酒唱和,谈玄论辩,兰亭集会。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的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
⑤读书多的人,通身带着一股书卷气,慧黠幽默,清雅睿智,在俗世纷扰中自成一方天地,挡也挡不住熠熠闪烁的光辉。
⑥日子就这样在精彩与无奈间切换着,一天天过去了。
⑦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叛乱,会稽被围,城中大乱。作为会稽最高领导的王凝之,并不急着派兵,而是在府中设坛祭神,祈祷神灵保佑。任她磨破嘴皮子,他依然不为所动。后来城破兵败,王凝之被砍了脑袋,他们的儿子也被杀。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杀出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手杀数人,乃被虏”。孙恩要杀她,谢道韫神态淡定,气势凛然,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高贵。孙恩胆怯了,他对才女谢道韫以礼相待,护送其返回会稽。
⑧战乱平息后,家园残破,物是人非,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
⑨谢道韫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宠辱不惊的淡定。这位魏晋才女,用一生阐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
⑩“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那个读书多的女孩,被后人写进了《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作者:孟庆果,选自《散文百家》2019.02,有删改)
1.第⑥段加点词语各指什么内容?(4分)
“精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读文章第⑧段,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坐在素帘后的谢道韫此时的心境。(4分)
3.结合文中描写谢道韫的事件,在下面《三字经》空白处续写两句。(4分)
谢道韫,能咏吟, ,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4.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谢道韫的才情与性格,请任选一处赏析。(4分)
5.现代国学大师余嘉锡先生曾评价谢道韫,说她“以一女子而有林下之风,足见其为女中名士”。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林下之风”的理解。(4分)
(五)草木恩典
李丹崖
①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②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③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氛。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
④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孩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⑤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菜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⑥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
⑦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
⑧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
⑨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屐或草鞋,这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培育了高雅,构建了和谐。
⑩草木的恩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 ,它们一直在轮回。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香,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恩典)旧指帝王按定制给臣子的赏赐。后泛指恩惠。
1.把下面的诗句填入第⑩段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岁一枯荣 B.城春草木深 C.道狭草木长 D.野火烧不尽
2.赏析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氛。
3.第⑤段中加点的“轮回”一词具体指什么?请概括。(4分)
4.通读全文,你认为草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恩典”?(5分)
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恩典,请再列举一例并说说为什么。(4分)
试卷六
(一)1.【答案】 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点明本文的行文线索。 ④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解析】 考查对记叙文题目作用的理解。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此题“故乡”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风”交代了描写对象;同时“风”作为串联文章的线索,也是借“风”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2.【答案】 “漫天”表示风沙范围的广泛,“席卷”展现风势的恢宏,突出了故乡的风强劲有力的特点。若删除,不能表现出故乡的风沙个性十足、生猛异常(汪洋恣肆、气势恢宏)的特点。(意近即可)
【解析】 词语能不能删去,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再看去掉后句子意思有没有改变来解答。加点词语“漫天席卷”满天飞舞连地上的尘沙都被卷起。形容风力来势很猛,到处都是。去掉后就不能突出故乡的风沙汪洋恣肆、气势恢宏的气势。故而不能删去。
3.【答案】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故乡风大,引出下文写故乡的治理。
内容上:为下文写故乡经过治理发生巨变作铺垫。(抓住关键词“铺垫”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中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内容: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但是具体作用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才行。第⑨段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承接上文写故乡的风的生猛异常。“但故乡人却不甘心……”转折,引出下文写故乡的治理。内容上,与下文形成对比,为经过治理故乡发生巨变作铺垫。
4.【答案】 示例一:(表达方式)景物描写。本句描写了波光泛动、绿荫倒映的小凌河河水,反映出故乡的人们通过对风沙的治理,环境发生了惊人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意近即可)
示例二:(表现手法)对比。“过去的一切”即第⑦段记忆中小凌河河水的“干涸”“咆哮”的景象,与现在小凌河河水的“平静”、“安谧”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意近即可)
示例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泛动”“倒映”和“平静”“安谧”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小凌河的美景图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意近即可)
【解析】 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题目要求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任选一个角度来理解。如,表现手法——对比。“过去的一切”即第⑦段记忆中小凌河河水的“干涸”“咆哮”的景象,与现在小凌河河水的“平静”、“安谧”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5.【答案】 (1)主旨:作者通过“风”这一特有的元素,展现出故乡的变化,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
(2)“时代精神”要点:①改革开放带来福祉;②绿水青山就是(胜过)金山银山;③绿色环境带来幸福生活;④建设美好家园。(抓住任意一点,语意连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和精神内涵的理解。此文先写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风强劲有力,有时裹挟着尘沙,年年风干、风大、风多。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可是在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下,经过治理发生巨变,从而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时代精神”:环境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环境一定会改变的,绿色环境可以让人心情愉快,生活幸福;是改革开放的“风”吹绿的大地,带来福祉;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二)1.【答案】 以山水云月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达某种意兴或感受,同时也展现出智力上的灵巧和聪慧。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从文中筛选现原句来作答。文章在第一段就对幽默机趣类对联进行了介绍,其中能表现其主要特点的句子为:以山水云月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达某种意兴或感受,同时也展现出智力上的灵巧和聪慧。
2.【答案】 ① ③ ②
【解析】 本题考查文意与诗意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语境与诗意进行选择即可。(A)句阐述的是艺术的入门阶段,与诗句①表述的意思相同,都突出一个“寻”;(B)句突出的是艺术上的苦苦摸索阶段,诗句③表现的也是“苦”,二者相符;(C)句可谓是艺术追寻中的大彻大悟的成功阶段,与句②“蓦然回首”的惊喜相似。
3.【答案】 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
【解析】 本题考查中心句的判定。段落中心句是一个段落内容的总括,一般在段首或段落。文章第三段主要分析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园楹联的赏析,其独特之处集中表现为:“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
4.【答案】 示例:皓月当空,水面上浮光跃金,满地里月色如水;云烟四起,瞬息万变,似漫天峰峦如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联内容的描述。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解答此题时根据对第四段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对联中的美景描绘出来即可。
5.【答案】 山水云月一沙鸥。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篇文章在文末点明“这类楹联非关情感,非关寓意,只关乎生命情调,于物我同化,神超理得中显示了中国文人生命中那种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那么这种纯净的精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接着后一句就交代了答案:山水云月一沙鸥,因为在这类对联中,作者是自由愉快的,从不带任何沾滞。
(三)1.【答案】 摘茶叶 捡菌子
【解析】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第5段写摘茶叶和割牛草;第6段写捡菌子。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答案】 这些都是写颜色的词语。作者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菌子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词的表现力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解析】 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黄黄”“雪白”“红红”“淡绿”“白暂”都是写颜色的词语。生动地描绘了不同菌子的颜色各异,形象可感。作者抓住了菌子的最大特征来写,表现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答题时,一定要答出词语对表现作者心情的意义。
3.【答案】 通过比喻修辞,把“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比作“一树一树的花”,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一样美丽、鲜艳、动人,更暗示他们像花一样会在蓬勃中孕育各自的成功和收获。形象、生动,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解析】 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9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朝气蓬勃,更暗示他们必将在人生的道理上收获满满。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文的情节内容,体会语句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4.【答案】 第②段写早起的人,一是有交待(社会)环境的作用,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二是为引出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起(或作铺垫、映衬)。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是拓展文章内容,从主旨上起深化主题的作用——早起的无数的人,汇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默默付出创造出了生活的美好。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课程第2段和第8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的作用。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这两个语段的大意,结合上下文的情节,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别作答。第2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说,交待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从结构上说,引出母亲的早起与全家的早起。第8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看,拓展文章内容并深化主题。从结构上看,为第9段的收束全文蓄势。
5.【答案】 “早起”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又是全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所在。用“早起”做标题,照应了全文叙事的内容,也自然地生发了对生活感受,通俗却引人注意,言简意赅,却发人深思。
【解析】 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早起”从结构上看,是全文的叙事线索,照应了下文叙事的内容。从内容上看,是全文表达的主题所在,使读者自然生发对生活感受。从语言角度分析,通俗简洁,引人入胜。
【点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意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意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意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四)1.【答案】 精彩是指她能尽显才华; 无奈是指她丈夫的愚钝。
【解析】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第⑥段“精彩”是针对谢道韫来说的,“她是一朵立于寒风中灿灿的梅花,衣袂飘飘,青丝飞扬,骨子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傲气;”指谢道韫才华出众。“无奈”是针对他的夫婿凝之来说的,他略显愚钝,资质平平,皱褶里藏着迂腐和平庸。指谢凝之愚钝。
2.【答案】 面对变故,内心坚定,心境泰然,从容淡定,优雅高贵。
【解析】 考查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当时的心理活动,谢道韫在城破兵败,亲人被杀,家园残破,物是人非的情况下,谢道韫“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的做法,揣摩她此时的心境主要是以坦然面对,内心坚定为主。
3.【答案】 示例:巧论辩 勇杀敌(或:善为师)
【解析】 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文中写谢道韫给小叔子解围与客人辩论的一件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另一件事是谢道韫在家里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将这两件事分别概括为三个字,如,巧论辩、善为师。
4.【答案】 示例一:咏雪时,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对比,突出谢道韫的咏絮之才;
示例二:思辨时,小叔子理屈词穷,谢道韫旁征博引,突出谢道韫的清雅睿智;
示例三:战乱时,丈夫设坛祭神,谢道韫横刀在手,杀出重围,突出谢道韫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
示例四:谢道韫淡定、凛然与孙恩的胆怯对比,突出谢道韫的高贵气质。
【解析】 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如,文中对于谢安随口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用“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用“未若柳絮因风起。”谢朗的回答明显不如谢道韫的,谢朗与谢道韫的对比,突出谢道韫的“咏絮之才”。
5.【答案】 指有才华、有诗韵、有气度、有傲骨的名士之风。
【解析】 结合文章对谢道韫几件事的描写,看出谢道韫不仅诗文写得很出色,而且她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林下之风一般是指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用在谢道韫身上很是恰当。
(五)1.【答案】 A
【解析】 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诗句的意思,然后通读原文,看看哪一句诗与原文的内容相合,可将题干所给句子代入语段中,分析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中心内容是否相符。如横线后有一句“它们一直在轮回”,而题干所给诗句只有“一岁一枯荣”是在体现“轮回”的道理,所以选A。
2.【答案】 “常常”表明作者经常这样做,“与众不同”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草木香味非常独特。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清香的偏爱之情,也为下文情感升华作铺垫。
【解析】 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常常”本义: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语境义:表明作者经常这样做。“与众不同”本义:跟大家不一样。语境义: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草木香味非常独特。从内容上看,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清香的偏爱之情。也就是要答出词语对表现作者情感的意义。从结构上讲:为下文情感升华蓄势,使下文情感的抒发有了铺垫。
3.【答案】 “轮回”指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生成维生素。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吃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反过来,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
【解析】 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答案。此题也不例外。如答案就在第5段“轮回”一词的上文,即“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菜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
4.【答案】 (1)草木是人类食材、药材的来源,滋养人们健康成长;(2)草木的香味、色彩能愉悦我们的心智;(3)草木所构建的大自然,让人们心思澄澈,回归本性,能给人们创作带来灵感。
【解析】 应学会筛选信息。其方法是: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把握线索,跟踪追击;严密分析,准确把握。这篇文章通过叙写草木的恩典,强调了草木和人之间特殊而美好的关系,赞美了草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草木的喜爱感激之情,呼吁人们要亲近自然。如草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恩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草木之香,滋养生命(或养护人类);牛羊食草,摄取营养;人亲近草木,怡养性情(或重返诗性)。
5.【答案】 示例一:阳光,它给我们带来光明,让我们欣赏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示例二:雨水,它滋润万物生长,为一切生命提供基础养分。
【解析】 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恩典”的含义,并能联系实际写出自然界给人类以恩典的例子及分析缘由即可。如:即使陌上的小花,也以蓬勃的生机绽放出素净纯雅的色彩,和着清风草色拥有自己寂静的欢喜。在风霜雨雪的时日里,以其坚韧的毅力,重新寻落生长的支点,吸收生长的养分,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敢于绽放自己情怀、热爱生命的品质无不给人以强烈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