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同步练习
(带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史记》原名
。全书五十二万多字,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记述历代帝王的事迹;
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
则是人臣之传。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称之为
。
②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字子长,
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纪传体是司马迁首创的体例,被鲁迅称为
。
2.读读写写,注意斜体画横线的字音字形。
阳夏
发闾
適戍
度以失期
忿恚尉
以数谏故
当行
罾鱼腹中
陈胜王
尉果笞广
皆来会计事
被坚持锐
3.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卒中往往语
古义:
今义:
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
今义:
比致陈
古义:
今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古义:
今义: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
今义:
今亡亦死
古义:
今义:
4.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乃丹书帛曰
狐鸣呼曰
失期,法皆斩
致人所罾鱼腹中
陈胜王
尉果笞广
皆指目陈胜
忿恚尉
固以怪之矣
将军身被坚执锐
5.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祭以尉首
扶苏以数谏故
或以为死
固以怪之矣
以激怒其众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发闾左適戍渔阳
为天下唱
将军身被坚执锐
固以怪之矣
卜者知其指意
二、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开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2.少年时期的陈胜和一般老百姓有什么异同?
3.本段叙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
4.起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5.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6.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有哪些?提出的起义口号是?
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8.
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何文中还要对吴广进行具体描写?作者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同步练习
(带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五十二万多字,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事迹;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则是人臣之传。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称之为纪传体。
②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纪传体是司马迁首创的体例,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读读写写,注意斜体画横线的字音字形。
阳夏
jiǎ
发闾
lǘ
適戍
zhé
shù
度以失期
忿恚尉
duó
以数谏故shuò
jiàn
当行
hánɡ
罾鱼腹中
zēnɡ
陈胜王
wànɡ
尉果笞广
chī
皆来会计事
huì
被坚持锐
pī
3.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处处
今义: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聚会谋划
今义: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比致陈
古义:等到
今义:
对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古义:私下
今义:
中间、空隙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
今义:
约数,十六或十七
今亡亦死
古义:
逃跑
今义:死亡
4.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乃丹书帛曰
名词作状语
用丹砂
狐鸣呼曰
名词作状语
像狐狸一样
失期,法皆斩
名词作状语
按照法令
致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动词
用网捕
陈胜王
名词作动词
称王
尉果笞广
名词作动词
用鞭、杖或竹板打
皆指目陈胜
名词作动词
手指目视
忿恚尉
动词使动
使??恼怒
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意动
以??为怪
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作名词
铠甲、武器
5.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祭以尉首
介词,用
扶苏以数谏故
介词,因为
或以为死
和“为”组成动词,认为
固以怪之矣
同“已”,副词,已经
以激怒其众
连词,来,以便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介词,把
6.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发闾左適戍渔阳
同“谪”,被流放、被发配
为天下唱
同“倡”,倡导,发起
将军身被坚执锐
同“披”,穿着
固以怪之矣
同“已”,已经
卜者知其指意
同“旨”
二、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开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的。
2.少年时期的陈胜和一般老百姓有什么异同?
同:“与人佣耕”
异:
“怅恨久之”;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对所处的贫困地位不满;
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具有远大的志向。
3.本段叙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
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4.起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5.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
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6.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有哪些?提出的起义口号是?
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8.
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
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
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9.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何文中还要对吴广进行具体描写?作者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因为吴广的苦肉计为起义扫清了障碍。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亡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