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2018)八年级全册信息技术 1.3.2补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2018)八年级全册信息技术 1.3.2补间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12-21 21: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3节 制作Flash动画——“形状补间”动画
一、教材分析
“形状补间”动画制作选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教科书中的第1章第3节,是最新“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基础模块第三阶段的“信息加工与表达”中的“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纲要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实现大纲中提出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将技术的文化特性与个性表达融为一体,通过信息的加工、组织,体验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同时,也是为高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加工与处理奠定基础。
教材中“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个实例是“变形的文字”,该部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操作较难,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本节课可以采用简单几何形状的形状渐变作为动画制作实例,让学生容易上手,操作容易成功,让学生体验动画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树立起学好动画制作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在Flash中绘制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和自由绘制的图形,掌握制作“动画补间”的方法,并对制作动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熟悉补间动画的制作步骤,通过形状补间的制作,让进一步熟悉动画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简述
1.教学策略设计。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把学生每5-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任组长,组织、协助本组成员的学习;在“多边形变成圆形”的动画设计中,教师故意犯错,设置教学陷阱,从而引出“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从而强化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教学媒体能合理地传承使用,精心设计板书,使学习目标、任务、小结呈现在白板上,避免电子板书演示时在学生眼前一晃而过,记忆不深。设计的二个学习任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对操作不好的再重点示范。
2.教学模式、方法。
(1)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协作探究”教学模式,具体为教学六环节: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与任务、新课讲授、学生实践、评价反馈及课堂总结。
(2)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启发式、体验学习、讨论法、讲授法、演示法、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法、小组竞赛法、实践法、网络广播法、作品评价法、评优激励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创建影片剪辑的方法,理解影片剪辑的意义。
(3)分析比较“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多边形变成圆形”和“苹果园”变形文字二个任务操作难度逐步提高的变形动画,了解“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动画制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动画制作的方法,提高制作动画和欣赏动画的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行为与创新。
(1)从模仿制作动画上升到改进、创新的层面。
(2)创作活泼、向上的主题动画作品。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方法。
2.难点:创建影片剪辑的方法,理解影片剪辑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
准备Flash动画文件:苹果园、飞翔的蜻蜓、向下掉的苹果、变形的文字、多边形变成圆形、移动的小球动画。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飞翔的蜻蜓”补间动画的制作,请一个同学说说“补间动画”动画的主要特征及制作步骤? 学生观察并口答。 复习上节课知识,巩固所学知识。
情境导入 播放“苹果园”变形文字动画。同学们都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这七十二变是从一个动物变成另一个动物,改变的是形状。
板书:第3节 制作Flash动画——“形状补间”动画 学生观察动画播放的过程,体会“形状补间”动画的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会“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创建影片剪辑的方法,理解影片剪辑的意义。
(3)分析比较“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 学生朗读。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
明确任务 基础任务:制作“多边形变成圆形”的动画。
进阶任务:制作“苹果园”文字变形动画。
教师活动:口述任务并板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授课 形状补间动画 基础任务:制作“多边形变成圆形”的动画。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理解记忆老师的制作步骤。
①执行“修改”菜单中的“文档”命令,在出现的“文档属性”对话框中,设定动画的大小为400px×150px,单击“确定”按钮。
②在“图层1”第1帧,按住工具栏中的“矩形工具”,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多角星形”工具,选择绿色圆形渐变色,在场景编辑区左侧画一个五边形。
③单击时间轴的第30帧,执行“插入”→“空白关键帧”命令(或按F7键),插入一个空白关键帧。
④选择“椭圆”工具,在场景编辑区右侧画一个圆。
⑤单击时间轴窗口下边一组洋葱皮按钮中的左边第一个按钮“绘图纸外观”,在第30帧处能看到第1帧的画面内容,以便调整场景中元件的位置。
⑥单击第1帧,在帧“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项为“形状”。
可见时间轴的第1帧到第30帧之间的影格呈淡绿色,同时标上了一条黑色的箭头线,表示这段动画是“形状补间”动画。
⑦制作完毕,执行“控制”→“播放”命令(或按Enter键),观察动画效果。 观察动画效果。发现并没有形状渐变的效果,在时间轴上的特征和“动画补间”动画的特征一样。
此处设置教学陷阱,教师故意操作错误,导致制作的是“补间动画”动画效果,并不是“形状补间”动画效果。通过此处故意设疑,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再让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从而最终自主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授课 形状补间动画 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一位同学在旁讲解操作步骤。
巡回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及时指出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在学生中展示。
模仿制作,有疑难之处,先自行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自助学习课件中的操作演示,或求助本小组其他成员。
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助能力,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操作步骤的规范讲解能力。
教学小结 “形状补间”动画形成的特征是:时间轴的起始帧到结束帧之间的影格呈淡绿色,同时标上了一条黑色的箭头线。 请各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形状补间动画 进阶任务:制作“苹果园”文字变形动画。
检查学生制作情况,对共同性问题集体讲解。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制作动画“苹果园”文字变形动画,或小组成员协作完成。 学生观看操作演示,领悟制作要领。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授课 形状补间动画 采用文字工具,文字不是矢量图,要经过分离,将文字转换成矢量图,执行“修改”菜单→分离。 学生自主完成作品。 教师作适当提示后由每个小组协作制作完成,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创新的品质。
评价反馈 学生上传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作品,并通过“动画创作自评表”开展自评、互评。
表扬和展示学生成果。 自评、互评作品。 反馈、完善作品。
检测反馈 教师展示两种类型的动画,让学生识别“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 学生辨别两种动画类型:“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 提高辨别两种动画类型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一般步骤。
①建立开始关键帧,并在帧场景中编辑对象。
②建立结束关键帧,并在帧场景中编辑对象。
③选择开始帧,在帧“属性”面板的“补间”选项中设置补间为“形状” 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之间的区别 表1 “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之间的区别
区别
之处
动画补间
动画
形状补间动画
在时间轴上的表现
淡紫色背景加长箭头。
淡绿色背景加长箭头。
组成
元素
影片剪辑、图形元件、按钮。
如果使用图形元件、按钮、文字,则必先分离再变形。
完成的作用
实现一个元件的大小、位置、透明等的变化。
实现两个形状之间的变化,或一个形状的大小、位置、颜色等的变化。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板书“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