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2 18:3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2
走进作者
叶圣陶
(1894-1988)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等,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如果我当教师》中叶圣陶从不做“学究式”的概念推演和“书斋式”的坐而论道,而是深入植根中国教育实践的土壤,始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学履历,从教学活动到编辑出版多种深受欢迎的教科书和中学生课外读物,从学校微观教改到关注全局教育问题,70年的教育生涯,使叶圣陶对教育教学获得了一般人难以比拟的丰富实践体验。《驱散我们的想象》则选自于该书,系统阐述了叶圣陶先生对驱散想象力重要性的论述。
5
课文精解
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
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契合(qì)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
1.字音校正
歌谣:
契合:
旷远:
海啸:
苟安:
拘泥:
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合得来,意气相投。
空旷辽远。
海水的一种剧烈波动,起因是海底地震或海上风暴等。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固执,不知变通。
2.词语解释
导思1.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归纳出中心观点。
中心论点
关键词:
驱遣想象
导思2.作者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论证方法
鉴赏文艺
导思3.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
导思4.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对写作有借鉴意义的句子。并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品味语言
课文学习
一.统揽全文
1.思维导图:带着问题读课文……
2.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表达方式。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3.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综述观点,并结合文题,我们可总结出作者在本文中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作者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二.细品文章
读者作为文艺作品的受众,最具有发言权。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请同学们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请根据我们之前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1.列举典型例子。
2.语言通俗易懂。
3.
清晰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论证为什么如此令人信服?
文中列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中的片段为例阐述说理,易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即读者要驱遣着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领会作者的意境,收获阅读的愉悦。
运用比喻的修辞,指出是文字把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贴切易懂。文中还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推测读者的心理,不仅引起读者注意,还引导着读者应该怎样来驱遣自己的想象,从而达到说理的目的。
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三.写法探讨
文章先以简练的语言,总说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接着用一句形象的比喻指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然后分别就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重点阐述了读者要通过驱遣着想象去走进作者的心灵。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四.板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读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诗句为例
散文诗为例
图画呈现眼前
接触作者意境
驱遣想象
接受美感的经验
得到人生的受用
文章通过王维的诗句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五.拓展延申
21
全文总结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叶圣陶先生从鉴赏文艺作品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驱散想象力的重要性,对我们以后鉴赏文艺作品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23
随堂练习
下列标色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
D
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示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即对潜在的明天的想象。一些世界上最大、最铁石心肠、曾经是现在主义的化身的公司今天却雇佣直觉的未来学家、科幻作家和幻想家作顾问。
——托夫勒
请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方法,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字数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