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480010756900重庆复旦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期段考(第二次)
高2023届历史试题
尊重自己!爱护复旦!复旦过去的光荣,将来的灿烂,全赖我们共同爱护,共同发展!同学:今天在考试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不要忘记复旦!考场秩序井然,人人洁身自爱。
本试卷分为I卷和Ⅱ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工整地书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699135982980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A. 起源最早 B. 世界领先 C. 独一无二 D. 多元一体
《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 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 神权色彩异常浓厚
C. 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 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 建立县制 B. 什伍连坐 C. 奖励耕织 D. 焚烧诗书
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朝铁权(秤锤),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 世官制的沿革 B. 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 察举制的弊端 D. 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这表明杜甫的作品
A. 继承魏晋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 B. 体现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才气
C. 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 D. 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孝文帝拥有雄才大略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日益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1998980470535唐蕃会盟碑(见下图)立于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
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B. 初步建立唐蕃政权之间的政治联系
C. 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D. 改变了吐蕃落后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隋朝于公元6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灾害严重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外戚宦官专权 D. 统治十分残暴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附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材料中的“本朝”是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主张 ( )
A. 理是万物的本原 B. 气是万物的本原
C. 气在理先 D. 格物致知
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 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 B.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C. 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 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
史料记载:北宋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额批发贸易,十分不便。为应对这种问题货币流通领域发生了何种变化( )
A.发行五铢钱 B.大量使用白银
C.出现了纸币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A. 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 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 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 D. 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
某学者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由此看来,“古今社会之变”的直接原因是()
A. 士族门第的兴起 B. 专制等级制度的废除
C. 选官制度的变革 D. 贵族的衰败和平民地位的上升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 )
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A. 无实权 B. 就是宰相 C. 成为中央一级机构 D.可以统率百官
词起源于唐,在宋代成为了文学的主流形式,究其根源在于()
A.便于抒发作者情感 B.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高
C.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D.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
据下表,可知北宋( )。
北宋时期赋税结构变化表
时间?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与非农业税的比值
至道三年(997年)
2408.1
1567.7
61:39
天禧五年(1021年)
2620.0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 农业税变化反映农业生产衰落趋势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非农业税占比提高
C. 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经济发展篇)
材料一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见下表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从材料一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8分)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元代实行行省制,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十行省。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南、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
?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8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什么作用?(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6分)
重庆复旦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期段考(第二次)高2023届历史试题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 C 3. D 4. C 5. B 6. C 7. D
8. C 9. D 10. C 11. C 12. D 13. B 14.C
15. D 16. A 17. A 18. C 19. D 20. C 21. B
22. A 23.C 24. B
25. (1)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
(2)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3)“战乱”指安史之乱。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提倡节俭;注重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
26.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划界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7. (1)状况: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2)特点: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