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光的色彩
颜色
教学内容: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和物体的颜色三部分内容,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习得也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指导、帮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高质量地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引导、启发动脑思考,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设计思路:初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认知发展正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创造实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做一做、看一看、试一试,从而体验探究活动的得与失,获得“做中学”的愉悦。教师应做好启发、组织、指导、帮助和激励工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种光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的特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3.知道光的三原色,不同色光混合能产生新的色光。
4.知道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反射和透过的色光决定的,能解释生活中与光的色彩相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亲历光的色散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和物体颜色的形成,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颜色之谜的兴趣,领略大自然的缤纷多彩,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光的色散;2.色光的混合和物体颜色的形成。
难点:色光的混合和物体颜色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三棱镜、红绿蓝玻璃纸、手电筒、光的三原色合成实验器、学生电源、导线、红蓝彩色卡纸、红蓝玻璃片、多媒体课件(未来教室)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晚上20:30左右,同学们通常在干什么?
学生:学习,写作业。
教师:如果突然停电了(家里没有手电筒等可照明的工具),还能做写作业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什么也看不见,没有光。
教师:你们不是都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吗?
学生:眼睛不发光。
教师:那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有光线进入眼睛。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双屏展示)。
学生欣赏图片。
教师:形容一下我们的感受吧!
学生:“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
教师:光给我们带来了神奇的世界,同学们想了解光吗?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色彩
颜色”
,探索物体的颜色之谜。
[新课教学]
(一)光源
教师:光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谁给我们带来了光?
(展示各种常见光源图片)
教师介绍光源概念及分类。
教师:不同光源发出的光,色彩相同吗?
学生回答。
(展示一组常见的易被误当作光源的图片)
教师:(月亮、眼睛、投影屏幕、钻石、珍珠)他们是光源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能看到它们吗?它们的颜色相同吗?
学生回答。
(二)光的色散
教师: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白光是最单纯的,是这样的吗?
(展示彩虹、蜻蜓图片)太阳光(白光)照射下的世界为什么是彩色的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认识一下太阳光。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发至学生平板及台面)
学生2人一组进行实验,并在组内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通过实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了不同颜色的光。
教师总结介绍光的色散现象,并板书。
教师:通过光的色散现象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教师电子白板板书。
教师指出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并简介牛顿,指出牛顿还通过实验将分解得到的各种色光混合还原为白光及其意义。
(三)色光的混合
教师:色散后的各种色光可以混合还原成白光。那么,如果只将两种不同的色光混合,能否得到一种新的色光呢?
教师:现在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常见的光是白光,怎样用简便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单色光?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回答)
学生:让白光通过红色等不同颜色玻璃纸。
教师:如何检验我们的猜想呢?
学生: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手电筒发光通过玻璃纸照射到天花板上。
并请同学回答下表中内容:
玻璃纸
红色
蓝色
绿色
现象
教师:通过实验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学生: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
教师:其他色光都去哪了?
学生思考回答:被吸收了。
师生总结,教师电子白板板书。
教师介绍这种获取单色的应用:滤色镜。
教师:有了不同颜色的色光,下面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来看一看两种不同的色光混合现象?
通过上面方法得到的单色光无法调节亮度,而且纯度较低。
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个实验。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发至学生平板及台面)
学生2人一组按要求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展示,色光对比图片。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汇报展示:(可以得到多种颜色的光及相关问题答案)。
教师:进一步研究表明,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而自身却无法用其他的色光混合得到。因此,我们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作光的三原色。
教师电子白板板书。
教师:三原色光混合原理在科学技术上有种重要的应用,例如彩色电视机和计算机的显示器。
学生观看“各种彩色发光显示器、广告牌的原理”视频。
(四)物体的颜色
教师展示彩色鹦鹉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太阳光(白光)照射下鹦鹉的身体各部分颜色却各不相同?
学生思考。
教师启发追问:鹦鹉是光源吗?那究竟为什么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汇报展示:红色部分反射了阳光中的红光,吸收了其他颜色的色光……。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回答。
教师:正如同学们分析的那样,研究表明:当白光照射在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师生归纳总结,教师电子白板板书: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或透过的色光决定。
教师:如果是漆黑的夜晚(没有光照),你能看到鹦鹉身上的颜色吗?
学生回答。
教师:如果是在只有红光的暗室里,鹦鹉是什么颜色的?只有蓝光呢?
学生片刻思考。
教师:我们来看一小段视频。
学生观看演员在舞台灯光下服装颜色的变化视频片段。
教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灯光的颜色变化,衣服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教师:演员服装的颜色究竟是如何变化的呢?不同色光照射下物体的颜色是怎样的呢?
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红蓝颜色的玻璃片和彩色卡纸,想一想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展示:将玻璃片覆盖在彩色卡纸上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完成下表:
照射光
红光
蓝光
物体
红色
蓝色
红色
蓝色
现象
小组代表交流展示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再思考分析一下,完成下表:
照射光
绿光
物体
红色
蓝色
绿光
白色
黑色
现象
教师: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能否用语言概括一下?
学生:物体只能反射与它本身相同的色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
教师:这个结论与白光照射下物体的颜色一致吗?
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师展示电子白板板书内容。
[思考提升]
一个爱研究的园艺家想,植物的叶子多数呈绿色,可能是由于植物需要绿光的缘故。于是,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了绿色的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得更好。可是园艺家失败了。请问,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一)光的色散
1.定义: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的现象。
2.结论: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是复色光。
(二)色光的混合
1.获取单色光: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
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物体的颜色
由它反射或透过的色光决定。
教学后记:本节课是对北京市朝阳区教科所和校内开设的一节公开课,也是对未来教室使用的探索。课堂通过一组充满人文和自然气息的图片展开,双屏展示,承前启后,对比鲜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憾,激发学生探究颜色之谜的兴趣,领略大自然的缤纷多彩,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生活中的光现象入手,积极创造实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做一做、看一看、试一试,从而体验探究活动的得与失,获得“做中学”的愉悦,培养学生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注重启发、组织、指导、帮助和激励,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探究活动的过程自然流畅。通过交互平台,及时反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种光现象的应用,感悟光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光知识的人文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的特色。对于“物体的颜色”的探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先由生活中灯光下演员着装颜色变化这一现象入手,然后设计现象较为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结合白光照射下物体的颜色所,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一般规律,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分析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时的实验结果,起到了及时巩固应用的效果,有效地化解、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普及了光的色彩与颜色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