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的手段》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控制的手段》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11-11-15 23: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控制的手段》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控制的手段》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中“控制的手段与应用”第1个课时的内容,是控制与设计的教学开始。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会理解控制的含义,了解控制的手段;通过分析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控制事例,从而认识控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同时通过本课时学习将会为下阶段学习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奠定知识基础。
2、说学情
调查表明,由于控制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学生有着很多控制的体验,有着与控制相关的、丰富的感性积累,只是没有得到理性方面的提升和总结。正是这些感性的经验,和前面章节的技术知识的学习,为他们学习本节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也由于对控制现象很少有主动的理性分析、总结和提升,学生初次理解“控制的含义”时,对于控制过程中的“控制三要素”(对象、目的、手段)的区分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控制的含义。
(2)了解控制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
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 通过对多种典型控制事例的分析和一个简单控制手段的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控制含义的理解,学会分析控制事例中的“三要素”,归纳、总结控制的手段和分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控制手段和了解控制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技术情怀。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控制的含义
难点:理解控制的三要素,即:控制对象、控制目的、控制手段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依据对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杜威“做中学”的阶段设置、陶行知的教学做的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教学方法如下:
(1)通过案例分析、聚焦控制事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解控制的含义,在“顺化”“同化”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建构。
(2)以做中学的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简单制作中体验控制的手段,深入分析和理解控制的“三要素”。
2、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室、图片资料、教学扩音机、教师自制的教具等
(2)学生学具:塑料管(已经开有哨口,长约14cm)、细铁丝、棉花等
(3)工具:尖嘴钳、锉刀、刻刀等;
3、学法与指导
老师精心选择蕴含技术控制思想的教具和案例,学生在分析、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技术控制的含义,内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精心选择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控制三要素的控制事例,聚焦控制要素,指导学生亲历控制手段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技术思想。
三、教学程序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具体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唤起控制的体验
教学开始,教师有意让教学扩音机发出“啸叫”声,使课堂气氛“闻之一惊”。
发问:“有什么想法,这种情况是我们期望出现的吗?”。
讲述:事物发展的结果有多种可能性,要实现特定的目的,必须借助适当的手段,如,《控制的手段》。实现新课题的导入。
(2)、聚焦问题,理解“控制”的含义
“情境现象”是扩音系统发生了“啸叫”,叫自激现象,这是扩音系统都可能出现的一种危害:可能烧坏功放或发声设备,严重影响各种活动的气氛。
聚焦这个问题,简释发生自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距离”,学生将会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对自激现象实现控制的,距离控制手段。(如话筒的头戴、耳挂、领夹式。)
教师顺势给出控制的概念,(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着期望的目标发展)。首次让学生理解控制的含义。
(3)、扫描事例,分析控制的三要素
继续以扩音机为教具,给出教师的期望,让扩音机的音量大小可以调节,怎么办?“使用音量调节开关啊”,进一步追问,这就是一个控制事例,它们具体的控制目的、控制对象、控制手段分别是什么?首次提出控制三要素的概念。
继续说出教师的期望,让扩音机方便携带。这个控制事例的控制对象又是谁、控制目的、控制手段又分别是什么?
请学生填写下边的控制分析表:(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给予完成)
序号 控制事例 控制目的 控制对象 控制手段
1 声音大小可以调整 调节音量 扩音机 功率放大旋钮
2 扩音机要能够便携 方便携带 扩音机 缩小加上腰带或腰挂
3 风叶转速快慢得到控制
第三次教师又取出一个“便携小风扇”,期望的控制是:要使风叶快慢得到控制,请学生回答其控制三要素,继续填入上表。
(4)、精细会诊,四论控制三要素
对于扩音机和小风扇的3个控制事例,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分析出控制事例的控制三要素,学生对理解控制三要素不由会生出“轻慢之心”,就此结束教学,对学生理解控制含义将适得其反,甚至会有“轻视学习控制技术”之心,非常不利于后续控制技术的教学。此时必须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控制事例,让学生精细会诊,找准控制三要素,深入理解控制三要素。
给出控制事例是:神枪手王义夫,他在奥运会上的期望是:让子弹命中靶心!这个控制事例的控制要素是什么?其中的控制对象和控制手段,将会引发争议。
即:控制事例:让子弹命中靶心。
控制目的:提高子弹命中率。
歧义发现在:
控制对象:是王义夫手中的枪?还是枪中的子弹?
控制手段:是王义夫的瞄准?还是王义夫手中的枪?
(5)、技术体验,亲历一项控制的实现
在打靶的控制事例中,子弹是实现王义夫期望的控制对象,为了实现控制目的(命中靶心),他采用的控制手段是:用(手或步)枪赋予子弹准确的飞行方向。
那么,让子弹在空中飞行的控制手段又是什么呢?
——火药燃烧的气压!这是一种气压控制。(而执行气压控制的是机械运动。)
问:生活中采用气压控制的控制现象还有那些?(如,打气筒、高压锅等)。
展示、演习小竹哨。
这是不是一种对气压控制的手段?制作一个小竹哨。
(学生分组,完成小竹哨的制作,思考讨论小竹哨的控制要素。)
(6)、小结归纳,探究控制手段的分类
学生制作完成,交流制作经历,充满技术体验的喜悦。老师小结将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
教师小结:看看我们同学们的制作,听听他们的吹奏,有的小组很好的实现了自己的期望,有的留有遗憾…….,人们要实现愿望,就必须借助适当的手段,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控制的手段》。
有的控制目标,可以直接的人工全程干预,如对于“情景中的扩音机”,老师可以随时改变话筒在嘴边的位置;
有的是间接控制,如调整旋钮,它改变的实质是“情景中的扩音机”的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人扳动枪的扳机,实际是让机械的运动,引起火药的全自动的燃烧,实现让子弹飞……。所以,控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其控制的手段就有很多的分类。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控制分析表中的控制手段的分类。
序号 控制事例 控制的目的 控制的对象 控制的手段 控制的分类
1 放大的声音大小可调整 调节音量 扩音机 功率放大旋钮
2 扩音机要能够便携 方便携带 扩音机 体积缩小加上腰带或腰挂
3 风叶转速快慢得到控制 调节速度 小电扇 多个档位
4 要子弹命中靶心 提高命中率 子弹 各种枪
5 让竹哨发出动听的声音
(7)、拓展思考,预测控制手段的应用
同学在进行控制的手段分类时会发现,控制手段多种多样。这些控制手段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社会管理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关于控制手段的应用是我们下次的学习内容。请做好准备,并完成今天控制手段制作的试验报告,下次交作业。
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
谢谢!
四、教学反思:
我是一位擅长发明教育的老师,04年到现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获得专利已达400余项。但是,三次教学《控制的手段》,却每次都有遗憾,并引发老师们的激烈讨论,于是,每次课后静下心来反思教学,不断学习课标和反复领悟教材的精义,对教学设计做了较大的改进,形成新的教学设计。
1、由于控制的无处不在,学生对控制技术的感性认知丰富,用一个“情景”(扩音机)就能很好地唤起学生对控制现象的认识,因而有助于教学重点的完成,学生理解控制含义的教学目标,将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2、学生不善于主动运用技术的思想,将技术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得学生对控制“三要素”的分析出现一定的困难。因而一个好的“情景”(扩音机),能实现课题的导入,还能实现逐次推进、分层解剖的运用,它非常有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突破教学中难点,深入理解控制的三要素。
3、把控制手段的分类,安排在由学生掌握了控制三要素的分析后,自主归纳完成,有利于学生对控制含义的完整理解,特别是学生将不由得会对控制手段的应用有着期待,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4、教材中的齿轮传动,仅是将圆周运动改变为直线运动,缺少控制的探索,特别是无助于对控制手段的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更缺少趣味性。
认真思考,反复比较,我选择“小竹哨”,是一个儿时的趣味玩具,也在物理、语文教材和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道具,它虽然也和齿轮传动是手动操作,但却是一种气压控制;而且学生玩赏的探索中会发现,要小竹哨发出动听的声音,还需要嘴吹出的气流给予配合;若有学生深入探究还会发现,小竹哨的“哨口”的大小、形状都对控制事例有着影响。只是为了降低难度,突出控制手段的研究,老师预先将小竹管(或各种塑料管)上开好了哨口,但,课堂上若有学生提出,那将又是一个更为值得师生互动的教学亮点。当然,小竹哨中“活塞”的顺利运动、竹管直径、增加木契(或木劈)也都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它将留给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总之,选择“小竹哨”,我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我所期待的。
2聚焦问题,理解控制的含义
1创设情境,唤起控制的体验
3扫描事例,分析控制三要素
4精细会诊,四论控制三要素
5技术体验,亲历一项控制实现
6小结归纳,探究控制手段的分类
7拓展思考,预测控制手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