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4张PPT)
湘教版选修3
《旅游地理》课标与教材解读
龙泉一中地理组 潘建红
2011年8月24日
(一)旅游业——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
1.旅游是人们日益普遍的永恒的精神需求;
2.旅游业是经济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形象产业、环境产业和动力产业;
3.旅游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
一、《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年份 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接待国内旅游者(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
1978 180.9 2.63 不到2亿 18.4
2000 8344.4 162.2 7.44 3175.5
2005 12029.23 292.96 12.12 5286
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371亿,占世界总数的8.6%。同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6.2%。
(二)是高中地理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理选修新设模块,人文地理重要分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是,人们还很缺乏旅游的相关知识。在此情况下,作为与旅游联系最紧密的地理学科,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新课程的改革,明确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地理教材编写思路,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地理内容。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地理知识,首次在高中设置了7个选修模块,《旅游地理》就是其中之一。
一、《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二)是高中地理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理内容一脉相承,内在联系比较紧密
《旅游地理》模块与必修课程中人口迁移、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以及选修课程中自然灾害与防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一脉相承,并避免重复。
一、《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二)是高中地理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拓展地理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内容体系
本模块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中,与《城乡规划》模块同属于人文地理分支课程。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涉及经济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内容,连同《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均侧重人类活动的物质层面。本模块则侧重人类活动的精神层面,与上述课程内容互补。
一、《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增长需要普及旅游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富裕,旅游活动日趋大众化。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社会生产生活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但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存在各种新问题需要研究。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并在205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国家。普及旅游教育已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2、《旅游地理》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优良载体
(1) 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性质
旅游是关联性极强的空间人文现象,《旅游地理》课程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尤其是其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旅游活动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区域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旅游
根本动力
根本内涵
地域差异
异地性
地域性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2、《旅游地理》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优良载体
(1) 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性质
旅游是关联性极强的空间人文现象,《旅游地理》课程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尤其是其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旅游活动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区域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综合性
旅游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
地质
气象
海洋
生态等
人文地理
:
人口
聚落
产业
文化等
人地和谐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2、《旅游地理》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优良载体
(2)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①本课程将旅游景观欣赏与地理成因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融知能与情感、兴趣与审美于一炉;②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促进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地理学习兴趣,养成旅游爱好,形成野外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养成健康的体魄,都有重要的作用;③通过旅游调查、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等活动,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旅游概述
二、湘教版《旅游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
旅游规划
特性和类型
形成与分布
旅游景观欣赏
是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者
旅游
服务业
旅游资源
(基础知识)
(转向基本技能)
(提升部分,形成观念和行为准则)
文明旅游
旅游前的准备
安全旅游
合格的旅游者
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评价
(知识铺垫、是引子)
贴近社会实际,学以致用,侧重方法和技能
三、课标、学科指导意见
与教材对比分析
开平蓝天白云下的碉楼
本册教材共4章12节,主要包括现代旅游基本要素、类型及其作用;旅游资源的特性、类型及评价、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规划、旅游开发与保护、旅游活动设计等内容,涵盖了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内容,落实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要求。
(一)课标与教材对比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要求与教材章节的的对应落实。
4个部分共13条内容标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第一章第二节)
◆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第一章第二节)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第二章第二节)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第二章第一节)
◆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 说明其形成原因。(第二章第二、三节)
◆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第二节)
◆ 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第三章第二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要求与教材章节的的对应落实。
4个部分共13条内容标准
3.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
◆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第四章第二节)
◆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四章第四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要求与教材章节的的对应落实。
4个部分共13条内容标准
4. 旅游与区域发展
◆ 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第四章第一节)
◆ 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第二节)
◆ 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章第二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要求与教材章节的的对应落实。
4个部分共13条内容标准
8条活动建议
◆收集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
◆上网查询并下载旅游景区的信息,设计一份模拟旅游活动方案。
◆设计一条本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
◆讨论到某地旅游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一次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会。
◆将学生的游记、摄影作品、旅游纪念品等集中起来,进行展览交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要求
(二)学科指导意见
与教材对比分析
三清山景区巨蟒出山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课标内容:
①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②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一节旅游概述 1、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2、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方法和基本类型。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课标内容:
①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②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二节旅游资源 1、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2、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3、理解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区分旅游资源的类型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课标内容:
①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②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2、理解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3、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
第二章 旅游景观欣赏
课标内容:
①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②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③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第二章 旅游景观欣赏
课标内容:
①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②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③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1、了解中国主要名山分布及其景观特色;2、了解中国著名溶洞及其景观特色;3、了解中国著名园林及其特色差异;4、了解中国著名石窟的文化特色;5、知道中国的世界遗产及分布。 分析评价中国的世界遗产及分布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第二章 旅游景观欣赏
课标内容:
①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②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③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1、了解亚洲著名世界遗产;2、了解非洲著名世界遗产;3、了解欧洲著名世界遗产;4、了解美洲和大洋洲的著名世界遗产 。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若干著名世界遗产的形成原因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课标内容:
①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②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③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④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⑤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⑥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章 旅游规划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 1、了解发展旅游业的意义;2、理解旅游规划的作用;3、了解旅游规划的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课标内容:
①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②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③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④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⑤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⑥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章 旅游规划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1、了解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 结合实例,初步掌握全面分析、综合评价旅游资源的方法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课标内容:
①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②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③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④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⑤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⑥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章 旅游规划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三节
旅游规划 1、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目标;2、了解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3、了解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4、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课标内容:
①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②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四章 文明旅游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说明)
第一节
做合格的旅游者 1、知道做一名合格旅游者应具备的四个条件;2、了解中国古代著名旅游者及其主要业绩,从中汲取有益的知识 教科书中对中国古代著名旅游者过细的描述内容,不作记忆要求。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课标内容:
①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②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四章 文明旅游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二节
出游前的准备 1、了解外出旅游需要做的准备工作;2、了解收集旅游信息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运用资料,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 结合世界和中国的著名景点及其交通情况,设计合理的旅游活动方案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课标内容:
①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②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四章 文明旅游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三节
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 1、感悟旅游活动所需的一种精神和两种能力;2、了解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能向他人介绍家乡著名旅游景点、物产和风土人情。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课标内容:
①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②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四章 文明旅游
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第四节
旅游安全 1、理解影响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2、了解旅游安全的主要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能力。
教材内容与《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
1、强调“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通过对旅游景观欣赏、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活动设计等主题探讨,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
四、湘教版《旅游地理》教材特点
2、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相联系。
四、湘教版《旅游地理》教材特点
3、《旅游地理》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中学教材,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编写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从地理学学科知识的角度认识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点、成因、评价分析;二是从地理学学科知识应用的角度,了解在旅游规划和活动设计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的优势和特点,学以致用;三是从人地关系分析的角度,探讨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良好的环境伦理和行为模式。
四、湘教版《旅游地理》教材特点
4.本书的章节编排不拘泥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所列的内容顺序,而是进行了知识的重构。由于在高中地理必修课中没有旅游地理的内容,学生对旅游的概念可以说是陌生的,如果简单按照课标要求,开篇直接讲述旅游资源的内容,知识显然铺垫不够,因此,教材首先引入了“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类型” 内容作为全书的一个“引子”。
四、湘教版《旅游地理》教材特点
5.本书力求突出地理的应用价值。例如,第四单元“文明旅游”,从旅游主体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怎样做”,因为每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现代游客,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为生活服务的实用价值。从全书的结构上来看,教材以这样一个题目结束,既实际又比较耐人回味。
四、湘教版《旅游地理》教材特点
6.精选典型案例,突出“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例如,教材在“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选择了满足下面几个基本条件的案例来突出“案例教学”:第一,它们是在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观;第二,它们的景观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第三,它们的地理成因比较容易理解;第四,兼顾中国和外国景区,兼顾自然和文化特色。
四、湘教版《旅游地理》教材特点
五、《旅游地理》与新课程高考
桂林山水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1.旅游和旅游资源 ①旅游资源的内涵 ②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2.旅游景观的欣赏 ①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②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③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价值
3.旅游规划 ①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 ②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4.文明旅游 ①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和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②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42.(10分)旅游地理
读图10,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图10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答案】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旅游资源评价
(2011年高考北京卷)图1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回答第1题。
图1
【答案】A
【解析】以景观图为情境,考察地貌成因与旅游知识,较易试题。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或调动旅游景点知识即可作答。
旅游资源形成
1.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2011年高考北京卷)39.(28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图12,回答第(1)(3)题
图12
【答案】
(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有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3)经济方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税收和回笼货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方面—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文化交流,促进历史遗存保护。
旅游资源分布及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1)描述1934年至1936年辛亥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6分)
(3)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方面中任选其一,简述发展红色旅游的作用。(6分)
(2011年高考山东卷)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位于亚热带季风区的某海岛是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岛上常住人口密集,大部分消费品需依靠岛外补给,国际交通一拉航空,游客多需提前预定行程。图11为该岛旅游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11
【答案】
(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景点组合好,旅游价值较高;旅游路线较短(交通用时少,游览时间相对较多)
(2)海岛旅游环境容量有限;对外交通方式单一。
旅游资源评价、旅游线路设计及旅游与区域发展
(1)某国际旅游团到该岛进行一日游,在线路一和线路二中选择了线路一。运用旅游地理知识.分折线路一的优势。(6分)
(2)指出制约该岛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不利条件。(4分)
(2011年高考天津卷)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4)请概括图8所示旅游景区主要景点的分布特点。(3分)
(5)图8所示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受到游客好评。请据图简述其原因。(6分)
(4)沿河谷(河流、谷地、交通线)分布。
(5)服务设施齐全,能满足游客在游览中的多种需要,同时服务设施沿交通线分布,(服务设施距景点较近),为游客游览提供方便。
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资源分布
(2011年高考江苏卷)C.【旅游地理】图25为海南岛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图25
(1)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和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属于旅游资源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旅游资源,其旅游价值有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康体娱乐价值和______________(2分)
(2)从海口到三亚景区的①、②、③三条线路中,___________线路最受欢迎,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2010年1月4日,国务院确立了将海南岛建设成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其对海南发展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环境保护方面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自然 科学价值
(2)① 景点数量多;空间组合好
(3)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污染防治
旅游资源类型、价值;活动路线设计、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作用及区域发展
2011年不同省市区高考在6道题目中的旅游知识考查统计
从知识考查角度看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线路或活动设计 旅游资源形成与分布 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旅游资源的价值 旅游与区域发展
2011年高考不同省市区在6道题目中出现的考点次数 4 2 3 2 1 2
从能力考查角度看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读图表分析)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2011年高考不同省市区在6道题目中出现的考点次数 5 3 3 2
六、《旅游地理》教学建议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人文性较强,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之一。
从考试角度来看,本模块的相关试题往往综合性较大,但难度较小。
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有一定的扩展,应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要求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旅游地理》教学建议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本章是学习旅游地理的开篇,教学内容基础性较强,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旅游地理的欣赏性较强,可以采用图片、影像资源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对旅游活动、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的教学强化案例教学。要倡导自主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教学活动。
六、《旅游地理》教学建议
第二章 旅游景观欣赏
本章是教材内容是继第一章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与分布后,再对旅游资源进行的有实用价值的评价。是从评价角度对旅游资源的认识的深化。属于旅游地理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部分。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按照课程改革的精神,要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落实到该课程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欣赏旅游资源的能力和水准。
本章教学内容是中国和世界著名旅游胜地,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还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著名旅游胜地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旅游地理》教学建议
第三章 旅游规划
本章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基础性都比较强,在教学目标上由基本知识向技能和方法转化以及由观念向行为转化,是形成地理能力、培养地理素养的重要环节。
旅游规划贴近社会实际,是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侧重方法和技能。教学建议采用案例分析、实践调查和讨论探究等方法,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和影像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旅游地理》教学建议
第四章 文明旅游
本章是旅游地理的最后一章,是前三章的必然延伸,更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延伸。本章教学内容基本上“课标要求”编写,融智力、情感、兴趣和审美于一体,全面体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以“策划旅游活动”、“自信走在旅游路上”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增加文明出游、安全出游等意识的培养。
本章涉及面广,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跨越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板块,同时融入了广泛而生动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学时建议多应采用影像资料、角色模拟的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春游或秋游。
以“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为例
六、《旅游地理》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是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难点。为此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可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本省、市(县)的旅游景观作为典型案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还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旅游体验交流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应充分使用教材中提到的各种图片、影像,旅游故事传说等,使教学形象、生动,加强直观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学生带到某一实地旅游景观进行野外旅游景观实践活动。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要融入第二节、第三节的教学中。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1)对于“旅游景观欣赏的定义和它包含的两个层次”内容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P26的文字,然后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旅游景观资源的美,启发学生正确领会旅游景观欣赏的概念和它包含的两个层次:一是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知觉;二是得到审美的享受。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2)对于“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内容的教学,不同部分宜作不同的处理:
方法1:培养审美情趣。这部分教材文字简洁、语言精炼。教学时教师只要说明欣赏景观是受人的好奇心支配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审美情趣则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学习欲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2)对于“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内容的教学,不同部分宜作不同的处理:
方法2:提高审美能力。对于审美能力的三个方面知识,属于了解内容,学生知道就行,不要过多、过深的解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材料”了解。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2)对于“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内容的教学,不同部分宜作不同的处理:
方法3:优选欣赏的角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实例从旅游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等方面分析不同景观变化的内存魅力;对于同一景观,则应从远、近、高、低各个侧面进行分析。教学时除教材图片内容外,最好能补充一些名山、名瀑、名楼、名洞等(教师自己旅游拍摄的更好)旅游景观的图片资料,并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周边景观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像“四川乐山大佛”,远看近瞧感受是不一样的。“台北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也必须从特定的角度看。
远看:感受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尊山
近瞧:感受它的高大
台北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2)对于“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内容的教学,不同部分宜作不同的处理:
方法3:优选欣赏的角度。一般的(1)峰峦要远眺或俯视,(2)瀑布要适当的距离仰观,(3)地貌的酷似造型要在特定的地点观赏,(4)峡谷、洞穴、一线天之类的要置身其中近观,(5)山水组合要乘船沿水路观赏,(5)江河湖海要俯视或远望,(6)湖沼池塘要近水观望
1、峰峦---
远眺或俯瞰
2、瀑布----
适当距离仰观
地貌酷似造型----
3、
特定观赏点
黄
山
石
猴
观
海
云南路南石林阿诗玛
峡谷、洞、一线天----
4、
置身其中近观
5、山水的有机组合----
乘船沿路观赏
6、江河湖海----
登高远望
7、湖沼池塘——
近水观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2)对于“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内容的教学,不同部分宜作不同的处理:
方法4:把握观赏的时机。这部分教材图文结合阐释的非常清楚。此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具体的景观欣赏实例,说明把握观赏时机的重要性。如:黄山的云海;青海湖的鸟岛;吉林的雾凇等
黄山:云海
季节:夏季
天气:雨过天晴
每年5月份
青海湖鸟岛观鸟最佳时机
候鸟4月份飞来,5月份产卵孵化,6月份飞走,因此5月份是最佳的观赏时机
吉林雾凇---
冬季
秋季观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2)对于“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内容的教学,不同部分宜作不同的处理:
方法5:品位文化内涵。这部分教材知识内容不多,但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教学时教师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景观实例,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综合体会:如介绍一些旅游景观中动人的神话传说,讲述一些诗词、楹联、匾额等文学艺术鉴赏是怎样增加旅游景观的美感的。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教学建议——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只有1个活动(P29) ,活动建议如下:
活动目标:体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活动建议:
第一题,可课前布置学生找几幅著名的旅游景观照片,在学完“优选欣赏角度”之后,先分组交流学生收集的照片,然后把各组典型的照片在班级中交流讨论回答 。
第二题,可作为一次研究性的课题任务布置,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程序与原则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建议
“中国名景欣赏”教法要尽量多样化,有的可采用讲授法、有的可采用问题引入法,由学生事先查找资料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
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一定要收集一些图片、文字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补充2004年以后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11处.
还可以适当补充本省、市(县)的著名旅游景观,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1)“中国名山”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教材所讲的旅游名山的位置。结合实例能说出某一名山的形成原因、景观特征。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学生看教材P30正文,并阅读中国部分旅游名山分布图。让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山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名山因其本身的自然美、生态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往往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鉴于学生已经在第一章学习中对旅游资源分类有所认识,在讲中国名山时,教师应向学生指出,教材将我国的名山分为三山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和其他名山等几类,是根据地理学分类标准并作了简化处理后的分类。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2)“中国溶洞、中国园林、中国石窟”这些内容的教学,由于内容雷同,课堂教学要尽量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采用讲授法,也可采用问题引入法(由学生事先查找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还可以由到过所讲授名景的学生上台介绍旅游经历等方法。总之要通过图文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式,在学生自学、教师讲解过程中弄清这些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特色。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3)本节内容教学要注意思想教育渗透。如“教材中提及颐和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巨额海军经费重建此园”。说明满清统治者的腐朽、没落,也激励后来的中国人发奋图强,不能沉迷于安乐。又如“敦煌莫高窟”的教学,要对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教学建议——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共有3个活动。
P30活动2-1 中国部分旅游名山分布
活动目标:第1题,在地图上指出教材所讲的旅游名山的位置。第2、3题,对中国名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进行评价。
活动建议:
第1题穿插学习“中国名山”过程中在课堂上完成。
第2题放在学完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之后完成。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教学建议——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共有3个活动。
P43活动2-2 中国著名石窟的历史、特色与分布
活动目标:了解中国著名石窟的历史、特色与分布。
活动建议:可作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查阅资料,每组查阅若干石窟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然后在课堂中交流、共享。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教学建议——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共有3个活动。
活动2-3 旅游资源的成因和特色
活动目标:加深对旅游资源的成因、特色的理解。
活动建议:本活动写出了开展这一活动的一般程序一具体方法。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与能力。要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入手,对旅游资源的成因进行分析。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教学建议
这一节中,作为正文重点介绍的名景只有三个(泰姬陵、金字塔、科罗拉多大峡谷),其余都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其中选择一些作为课堂重点讲授内容。
本节内容的教学要避免教学方法的机械性重复,注意丰富教学形式、变换教学策略。
可参照第二节的做法,也可根据老师们的自身条件,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1)亚洲名景: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亚洲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印度泰姬陵的始建时代、主要景观特色。
教学建议:亚洲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P47教材内容思考回答。印度泰姬陵是重点学习内容,教材内容介绍不太多,教师要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与泰姬陵有关的图片、文字、影像材料向学生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1)亚洲名景: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亚洲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印度泰姬陵的始建时代、主要景观特色。
教学建议:阅读材料“吴哥窟、特洛伊考古遗址”作为亚洲名景内容的补充、拓展、延伸,其编排作用是为了丰富学生对亚洲名景的感性认识,以利于更好的欣赏亚洲名景。教材文字表述浅显易懂,图文结合、直观感强,学习要求不高。这部分内容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指导即可。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分布国家 始建年代 主要景观特色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
吴哥窟
特洛伊考古遗址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2)非洲名景:非洲作为全球的第二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原为主的地形,孕育了非洲奇特的自然景观,如迷人的热带草原景观、壮观异常的东非大裂谷等。尼罗河创造了人类古代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埃及,留下了许多历史建筑文化奇迹,如古埃及金字塔等。教学建议: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非洲之旅”的活动来进行。①课前根据个人的喜好分成三大组“热带草原猎奇组”、“东非大裂谷探秘组”、“古埃及文化研究组”,并选好组长。②分组收集有关地区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整理、研究本小组所在地区景观特色。③课堂上交流汇报。形式可以采取角色模拟表演来完成。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3)欧洲旅游景区。欧洲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旅游区。
教学建议:(1)运用世界地图结合欧洲的地理位置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欧洲旅游景区的视频录像材料或相关图片得出欧洲是世界最活跃的旅游区。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欧洲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2)阅读材料“阿波罗神庙、比利牛斯—珀杜山”可以由教师拟定若干思考题,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把握这些景观的特色。如①阿波罗神庙什么时间、什么人建造?建筑上有何风格?什么时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②比利牛斯—珀杜山在什么地方?主峰海拨为多少?什么景观特色最著名?什么时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4)美洲和大洋洲旅游景区。教材正文介绍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这部分内容教学可以按发下步骤进行: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到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人位置;②引导学生阅读p53的正文,指导学生对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欣赏要选择好欣赏的角度,应该从谷底向上观察:罗拉多旅游景区的景观特征是:暴露的地层展示数亿年的地质史,因而有“洗地质史”的美称。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具体内容教学建议
(4)美洲和大洋洲旅游景区。
对于“美洲和大洋洲”其他几个著名旅游景点,教材把它编排在阅读材料中,教师没有必要一一分析介绍,可以采用指导自学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指导自学法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学生自学前,教师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自觉思考;②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扼要地记笔记,或者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一自学,一边填写;③应与讨论法或讲解法、谈话法相结合,最后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结论;④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任自流。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教学建议——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只有1个活动,活动建议如下:
活动3-1 收集世界遗产资料(P57)
活动目标 了解更多的世界著名旅游风景,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建议 课前布置每组收集、整理一个洲的世界遗产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海 洋 地 理
环 境 保 护
旅 游 地 理
城 乡 规 划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自然灾害与防治
宇 宙 与 地 球
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必修
共6学分
选修
各2学分
旅游的根本内涵就是异地性:
旅游是人类一种空间移动。异地性,就是到定居地以外的任何地方领略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异地性不仅指地理位置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只因地区不同而造成的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差异性越大,异地吸引力就越强。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第一章 第二节 旅游资源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二章 旅游景观欣赏
第三章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
第三节旅游规划
第四章 文明旅游
4.旅游与区域发展 第三章 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课程标准与教材章节的的对应落实
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材表面呈现的只是典型案例的具体材料,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则需要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获得。
教材中依附于某一案例中的特定地理知识并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换句话来说,案例中的知识点本身不要求学生掌握。
“进得去,跳得出”,即详细展开案例分析,但着眼点不在案例本身,而能迁移、扩展运用到其他区域
新增加的几个中国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
杭州西湖
2005年7月15日,正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将“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建筑群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也是2005年中国申报的唯一的世界遗产项目。它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其中的古建筑有20多个。
31.“澳门历史城区”
板樟堂前地
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
(文化遗产 )
2006年7月,正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中国稀有的“活化石”动物栖息地成为中国第32处世界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这里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护国际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自然遗产 )
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殷墟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33.安阳殷墟
(文化遗产 )
34.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年6月,在新西兰基督城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全票通过,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大会对中国喀斯特的评语——完美并有充分代表性的自然美景。
(自然遗产 )
35.开平碉楼与村落
2007年6月28日正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28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同时,它也是国际“移民文化”的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
位于广东西南部的开平市有人口68万人,而散居世界各地来自开平的华侨则达75万人。开平是中国著名侨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广东省开平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现存最早的开平村落建于14世纪;开平碉楼建于16世纪,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碉楼堪称民间主动融合不同文化的典范,这样的历史文化遗迹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展现了人类建筑文化交流与景观结合的一个杰出品类。以开平为中心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文明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广东人那种人无我有的开放胸怀、融会变通的创新精神。碉楼创造了中外文化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状态。
这是有“开平第一楼”美称的瑞石楼。它修建于1923年,占地92平方米,共9层,高25米,是开平现存碉楼中最高的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永定土楼位于龙岩地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36.福建土楼
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土楼群
永定县初溪土楼集庆楼内景
福建土楼
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土楼群
(自然遗产 )
2008年7月7日,中国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7.江西三清山
37.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位于江西上饶东北部,古有“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称,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座山峰高耸入云,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境界而得名。
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四季景色绮丽秀美,三清山有着其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自然遗产 )
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之“玉女开怀”,此景又名“双乳峰“
巨蟒出山
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之“司春女神”
万芴朝天
玉帘瀑布
38 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的象征
——白塔山
中国山西五台山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8 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
五台山自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开始建庙,至今历时近2000年,形成了国内唯一的一处由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并居一山共同讲经说法的道场,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缩影、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迄今仍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个朝代的寺庙建筑47处,荟萃了7个朝代的彩塑、5个朝代的壁画,以及堪称典范的古建艺术。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中国河南省嵩山地区。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56-87年)已经存在,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道教古建筑群
39、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2010年7月31日,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 “天地之中”是古代中国人的一个朴素宇宙观,影响着整个中国人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等诸多方面,同时更重要的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在这样的一个体制下诞生了诸多了古代建筑,这8处11项可以说是中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科技建筑和书院建筑的杰出代表和范例。”
39、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40、中国丹霞
2010年8月1日,由中国地质学家起名、“像红色霞光一样美妙的地貌”——“中国丹霞”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然遗产 )
“中国丹霞” 包含湖南崀(lang)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的丹霞地貌。 这6大中国独特的丹霞地貌以捆绑申报的方式,共同成为中国第八项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丹霞申遗也是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涉及范围最广、参与单位最多、申报难度最大的项目。
40、中国丹霞
(自然遗产 )
41.杭州西湖
2010年6月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总面积为3322.88公顷,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该景观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
41.杭州西湖
选修三《旅游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包括旅游概述,旅游资源的内涵、特性、类型及形成与分布)
(知识铺垫、是引子;基础性较强)
第二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包括欣赏方法及中外名景的欣赏)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第三章 旅游规划
(包括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提升部分)
第四章 文明旅游
(包括做合格旅游者的条件及文明旅游、安全旅游等)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旅游资源部分是本模块的基础,先从地理的角度认识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与分布,再对旅游资源进行有实用价值的评价,由基本知识转向技能和方法。旅游规划部分贴近社会实际,是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侧重方法和技能,兼顾宏观的为社会服务的景区规划以及微观的可供学生自己出游用的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发展部分是本模块学习提升部分,从人地关系和持续发展的理念的高度,在总结前面两部分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中发生的人地关系及其协调深入加以认识,形成观念和行为准则。
本模块各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目标及其内容的选择体现本模块的整体性。
选修三《旅游地理》教材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