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期中考
21届
高三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1.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
A.①王位世袭制
②礼乐制度
③分封制
④井田制
B.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D.①王位世袭制
②井田制
③礼乐制度
④分封制
2.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3.为了整肃国内的社会状况,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这一政策
A.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国家统治精神
B.有利于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
C.不利于明初形成稳定的社会局面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说明当地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5.秦汉时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6.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
A.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
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
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
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7.“事实上,不但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学说、制度和科学受到过(古)罗马私法的洗礼,而且在近现代西方人们的信念和生活方式里面,也渗透着罗马私法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文化就是法律文化,而且首先是私法文化。”由此可知,古罗马私法
A.奠定了西方法治精神的基础
B.提供了西方社会生活的规范
C.描绘了西方近代社会的蓝图
D.束缚了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
8.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是英国国债完成制度化的重要时期……英国政府对国债的利率加以引导、限制,使国债的运作呈良性之势;税收国有化的实现以及偿债基金的建立使确保国债顺利进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英国国债制度化的实现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上述英国国债制度化本质上反映了
A.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B.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
C.启蒙运动的经济思想
D.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9.“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8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一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供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11.“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内务委员会关于移民和入籍的报告》)这段材料表明
A.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制定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C.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12.英国议会有上议院和下议院之分。1911年,新《议会法》通过,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权力扩大,现代议会制度确立;世袭贵族为主的上议院,至今仍然保留对下议院通过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掌握着最高司法权力。这表明英国议会制度
A.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谋求平衡
B.是对开明专制思想的实践
C.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D.和代议民主的精神相违背
13.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美洲和欧洲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欧洲国家“不可能把他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我们这边任何一个国家而不危及我们的安全和幸福。”咨文表达了美国怎样的外交意图
A.在西半球推崇美国的政治制度模式
B.支持拉美各国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C.宣扬美洲共同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
D.排斥欧洲列强对西半球的政治影响
14.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
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
D.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
15.巴黎公社所发表的公告、文件的头上都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公社在用气球向城外散发的传单上宣布土地归农民,工厂归工人。因此,列宁说:“公社完成的实际任务,首先是实行民主专政而不是社会主义专政,也就是实施我们的‘最低纲领’”。以上说明,巴黎公社
A.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
B.代表工人和农民利益
C.兼具有民主革命性质
D.最终失败具有必然性
16.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主要说明李斯特
A.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有效性
D.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17.这场战争让中国人遭受到了近代以来最为强烈的情感刺激。深深刺痛了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陈旭麓先生评论:“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材料中的战争
A.促发了自然经济逐渐的瓦解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开启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历程
D.导致了清末“新政”的推行
18.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医疗、养老、意外事故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但同时规定没有犯罪记录、没有酗酒闹事等不良记录,行为端正的人才能享受社会福利。俾斯麦政府实施这种政策主要是为了
A.增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力量
B.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C.运用法律手段防止暴力革命
D.提高公民素质刺激经济发展
19.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在上海讲演时倡导:学生自主自治,注重平民教育,实行社会服务,遭到不少教师和官员的消极抵制。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长沙讲演时认为:改革中国政治最好是采用苏俄方法,不宜用西洋民主政治,一时大受欢迎。两人演讲的遭遇不同,原因不包括
A.杜威学生自治的主张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B.罗素的演讲契合了当时中国的思想传播趋势
C.中国外交失败使国人对西方的民主深感失望
D.国人尚未意识到平民教育是救国的当务之急
20.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具,消灭封建势力是反帝的必由之路;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二战”结束后,认为应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
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与成熟
C.主张联合民主力量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内涵不断变化
21.1873~1892年,轮船招商局与英国两家轮船公司四次签订航线营业份额合同,轮船招商局在长江航线份额为38%~55%,北洋航线为37%~60%,上海至宁波、上海至福州航线为50%—55%。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政府寻求自强求富之路
C.中外不断加深技术合作
D.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22.20世纪中国曾出现两次工业向西部内陆地区迁移的现象,一次在30年代中后期,一次是60年代后。这两次
A.都受到外交环境变化的影响
B.都伴随着教育中心的转移
C.都推动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
D.完全由政府主导向西迁移
23.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把固定工资制改为分享工资制,在新的工资制下,雇员三分之一的工资直接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这一做法
A.提高了工人政治地位????????????????????????????B.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
C.削减了公共福利开支????????????????????????????D.实行凯恩斯经济政策
24.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25.1934年美国政府通过了《银购入法》、《购银法案》、《白银国有令》等法案,这些法案以提高银价、收购白银、禁止白银出口、发行银券、白银收归国有等为主要内容。这些举措导致的结果之一是
A.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B.强化了美国的金本位政策
C.使世界白银价格跌势加快
D.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6.20世纪40、50年代的英国国有化的范围,除银行外,几乎都是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料和能源的基础产业,如煤炭、钢铁、煤气和电力工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的国有化
A.从根本上有利于私人企业
B.改变了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C.一定程度制约了私人企业
D.借鉴了苏联工业的发展模式
27.凯恩斯认为,应该有这样一个体系,它“把地方性银行的原则扩大到国际领域……如果一个家伙想让自己的资源闲置,这些资源将并不因此撤出流通,而是对另一个准备使用这些资源的家伙变得有用”。这一观点在全球经济合作领域得以实现,开始于
A.罗斯福新政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C.欧共体成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28.1968年3月14日,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美、英、法等8国经过协商后决定,不再维持黄金官价,黄金市场听其自由上涨。但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仍可按黄金官价以美元限量向美国兑换黄金。这表明
A.黄金市场投机现象严重
B.东西方市场体系的矛盾加深
C.美元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D.西欧经济共同体力量的增强
29.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的陈光说:“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天开始,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他的这段话旨在
A.强调国企改革应加快推进政企分开
B.主张改革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
C.推动改革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D.促进国有资产稳定健康的发展
30.1950年1月,毛泽东在与苏联方面会谈时指出,签订中苏新条约将得到中国国内各方面的拥护,同时有利于处理旧中国与帝国主义订立的条约。他同时指出在新条约中应反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由此可知,毛泽东
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策略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希望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4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材料二
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
——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15分)
32.(1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也改写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在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对民族主义思想的成功宣传使得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信念深入人心,“19世纪的整个意大利民族运动也以复兴命名”。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将希望寄托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战胜奥地利。匈牙利摆脱奥匈帝国赢得独立;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脱离土耳其取得完成独立。民族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延伸,视为抵抗外来敌人的守护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英国、俄国、法国以及新独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新帝国主义成为了新民族主义的表现。”
——赖海榕
黄玉桃《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材料二
早在孙中山青少年时期,他认为满洲人强加的留发辫是一种耻辱。从兴中会组建到同盟会创立,他一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革命宣传,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要推翻满洲人掌权的政府,重建汉族人掌权的政府。随着孙中山对时局的认识,他提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
“我们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同时明确表示,“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指出革命不专在排满,还要废除专制和创造共和。孙中山把少数掌握政权的满洲统治者与一般满洲人民加以区别,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他们不是把帝国主义看作是革命的最主要的敌人,却极力向外国侵略者表白:反满绝不是排外,力图避免刺激帝国主义强盗,幻想帝国主义会同情和支持。
——丁爱玲《初探孙中山之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19世纪下半期的民族主义发展对欧洲发展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从革命目的上看,请指出孙中山对民族主义认识的变化过程及其缺陷?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9分)
2020—2021学年上期中考
21届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C
C
A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D
C
A
B
B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C
A
A
B
C
A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5分)
(1)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任答3点即可给5分,2点3分,1点2分)
西方:城邦制度的衰落;民主制度下各种思潮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3点5分,2点3分,1点2分)
(2)相同点:以人性为依据;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要合乎道德);注重教育;主张“中庸之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答3点给6分)
不同点:中国德治追求目标是道德人格、富民利民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等;中国对“圣人”的要求更注重道德色彩,西方对“哲学王”的要求更注重知性色彩;中国更注重法律的工具性价值(为统治者服务,是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正义)。(三个角度,每个角度3分,中国2分,西方1分;共9分)
32.(15分)
(1)影响:积极方面:推动欧洲政治和社会的变革,民主政治更为完善;推动了民族统一的潮流;加快部分国家民族独立的步伐。
消极方面:推动了殖民扩张;引发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每点2分,共6分。答案须包括积极、消极方面至少1点即可,否则不给分。)
(2)变化过程:由单纯的反满到不专在排满;由废除专制到创造共和;(答出1点可得2分。)缺陷: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2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救亡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引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实业救国等进步潮流的发展和社会进步。(1点2分,2点4分,答出任意3点可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