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德谟克利特的猜想,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本节是学生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开端,而历史上探索物质结构正是从德谟克里特的
“原子”猜想开始的,所以教材从这里展开。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物质结构的模型。然后介绍阿伏伽德罗提出的分子概念,认识分子很小而且一般物体中分子的个数很多,为后面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原子结构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微观世界学生大多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想象力不强,本节知识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而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观阅读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讨论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用研磨器将放入的冰糖研成粉末,问能否继续分割成更小的微粒?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分子”。
㈡新课教学: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打开香水瓶问学生:空气中的香水味是一下散失到空气中的吗?还是一点一点散失在空气中的?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年代久远的铜像的手被人摸多了为什么会变得小呢?厚厚的鞋底穿久了为什么底会越来越薄呢?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
学生尝试举例说出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讨论并猜想)。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
(1)古代人们对物质组成有哪些思想?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我国古代对微观世界也有描述,请学生阅读课文105页“信息浏览”,找位同学来分享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
人类在物质组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⑵什么是“猜想”呢?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中有“歌德巴克猜想”,物理中有
“宇宙大爆炸”猜想。什么是猜想?
让学生看课本第104页下面的方框图得出:“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告诉学生猜想必须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乱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根据;对于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又要通过实验和实践去检验。
在众多对物质组成的猜想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德谟克利特”的猜想。
(3)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04页中内容,并回答“德谟克里特的猜想”是什么?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从刚才阅读的信息浏览中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原子思想的萌芽,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什么叫分子
⑴分子概念的来源:
人类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请同学们阅读105页,说说在德谟克利特之后对物质的组成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分享: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
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一块冰糖很甜,研磨成冰糖粉末甜吗?继续分到冰糖分子时它还是甜的,冰糖分子就保持了冰糖甜的性质不变。人一天要喝
2000毫升的水,我们看一下水分子的图片,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如果继续分到不是水的时候,还能叫水分子吗?
一杯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一滴水呢?蚂蚁,石块和大厦都是由什么组成的?你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⑶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多媒体欣赏:分子图片及视频。
3、分子的大小
⑴引入: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到底有多小呢?
(2)让学生看书与大家分享: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是多大呢?质量呢?
学生回答: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0.1nm)。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1mm有多长,1mm=1000?m=1000000nm,你把1mm平均分成100万份,每一份是1nm,而分子直径约为0.1nm,将1mm平均分成多少等份?你还能看到吗?分子很小肉眼看不到,普通显微镜也不行,只有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
分子那么小,肉眼都看不到,它的直径是怎么测得呢?
学生讨论:假如小米是分子让你测直径,你怎么测呢?教师巡视指导,得出用量筒测体积,刻度尺测面积,相除后厚度即为直径。
⑶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
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
学生阅读课文推断油酸分子的直径是多少?油酸分子的直径为10-10m。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
(4)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
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形象实例想象,感受分子的体积很小。
①我们再来看看书中98页图5-6,原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
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
课本中用一些惊人的数字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大家互相分享一下感受。
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球。(播放视频:分子的大小)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了:自然界中的一般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一种极小的微粒,它的直径小,体积也小。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完成今天的课堂小结。
㈢学生小结:
1、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猜想;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4、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㈣随堂反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一个细小的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B.大雾天,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
一个的水分子
C.把一铁块锉成极细小的铁粉,一粒铁粉就是一个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单个分子
2、关于分子直径的估量中,较为合理的是(
)
A.0.1mm
B.0.1μm
C.0.1nm
D.0.1cm
(五)作业布置:
在学习了分子的初步知识后,我们回家后可以上网查阅有关分子的资料,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并完成课本107页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板书设计:
德谟克利特的猜想
分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的大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m。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课堂教学,通过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让学生感受分子的存在及其大小。在讲解分子大小时我主要使用了类比法,将小米类比成分子,让学生由宏观的物体感受微观的世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的理解。在课堂上注重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度,课堂上的讨论及小活动都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但在对小米到分子的过度上引导时问题的设置不够好,导致学生对实验设计思路不够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