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高一地理教学漫谈
丽水中学 吴永斌
我们是怎么抓
高一地理会考的?
一、我对高一地理会考的认识
1. 是高中学生地理课的水平过关考试而非选拔考试
2. 会考的功能在增强
3. 学生需要有一个综合归纳,系统巩固的过程
(适当加快教学进度,给会考腾出一个来月的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落实复习教学目标。)
4. 新课教学与会考复习既要服务于会考,又要旗帜鲜明地指向高考
5.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主要的目标,考试能力的提升是归宿
二、地理会考试题特点及会考三指标
1、遵循《教学指导意见》和《会考标准》;
2、讲求面面俱到,主干不突出,知识点覆盖到每个章节;
3、模拟实验题和开放性试题体现新课改,素材新,形式新;
4、基本稳定,稳中有变,稳中求新;
5、注重图文信息,体现学科特色;
5、简单,综合题填空式(1分/格),个别考题能力立意高考化;
6、试题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体现时代性;
7、会考的难度主要由选择题调控,综合题难度一般在0.65左右;
8、会考题多以定语来限制答题范围,指示答案。
二、地理会考试题特点及会考三指标
会考或高考命题的一般做法:
列出双向细目表,选取一个主干知识点、一个区域或一
个地理相关的热门(学科研究的前沿)话题,采取头脑
风暴的形式,提出各相关地理问题,设计系列试题,给
出参考答案,然后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基本确定后,
再由一线老师做题并参考做题人的意见审核确定。
识记:30%
理解:40%
应用:30%
题型:选择70
综合30
考试要求
《必修Ⅰ》:40%
《必修Ⅱ》:40%
《必修Ⅲ》:20%
考试内容
省教研室确定的会考三指标:(考生33万)
1、难度控制在0.75—0.8之间;
2、A等占20%,切分线控制在85—92分之间;
3、E等占5%,切分线控制在45分以上。
1、前年A等切分92分,难度0.829,E等60分;
2、去年A等切分82分,难度0.735,E等50分;
3、今年A等切分88分,难度0.799,E等55分。
各章节占的比例与要求有较大的出入。前年必修一42分,必修二35分,必修三23分;去年一45分,二35分,三20分;今年也一样,必修一比例偏高。
近3年三指标完成情况:
三、我校是如何应对高一教学和会考复习的
地理教研:
丽水中学各年级地理备课组在校地理教研组的组织下,每周一定期召开会议对教学组织、教材处理、地理问题的解答等进行细致的讨论。由各备课组讨论,确定学年教研主题,分工协作,合力突破一个点,逐步形成一个面(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资料,一种适合教师个体、凸显个性的教学风格,一个行之有效、共同推进的集体)。
例如,教研组由虞老师和本人一起完成了高一三本必修教材校本练习的编制工作;
本人所在的高二备课组在上一学年将教研的重点确定为“导学案”,现已基本完成三本必修教材学案的个性化编制;
高二备课组将今年教研的重点确定为“区域地理思维导图”的编制,学年末,我们也将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导图 。
三、我校是如何应对高一教学和会考复习的
新课教学:
1.集体备课(做得很不到位);
2.认真编写每一节的导学案,课前导学,课中释疑,课后巩固;
3.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三本校本练习册,分任务精选并形成单元练习卷;
4.今年开始尝试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
5. 适当增加难度,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单元练习提前触摸高考;
6.进行细致的试题研究和试卷分析,试题研究分析的内容包括:
1)该试题考查什么知识点,测量的目标是什么?命题的初衷是什么,材料来自什么地方?
2)题目设问的的方式、设问的技巧,问题提出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3)如何进行试题解答一般思维过程的动态呈现?答案如何组织?
4)试题的相关知识和联系点有哪些?如何拓展,有哪些变式?
三、我校是如何应对高一教学和会考复习的
会考复习:
我们采取加快进度的做法,安排30—45天时间组织会考复习。
1.制定会考复习计划
5月 7日--- 5月13日:必修一第1-2章知识梳理、考点知识题目化及变式训练;
5月14日---5月20日:必修一第3-4章知识梳理、考点知识题目化及变式训练;
5月21日---5月31日:必修二、必修三知识梳理、考点知识题目化及变式训练;
6月 1 日--- 6月 7日:模拟测试、试卷拓展分析、查漏,制定问题学生个性化补漏措施;模拟试卷练习讲评;
6月 8日---6月14日:模拟试卷练习讲评;《条目解析》中主干知识的背读。
6月15日---6月21日:《条目解析》中主干知识的背读;常考综合题中的类型题答题建模及训练;考试指导。
2.研究会考导引与条目解析
重点之一:
会考条目的自我解读与资料上的《条目解析》进行对比分析,对资料进行必要的修正。在会考复习第一个阶段的“知识梳理”环节中,严格依据修正之后的《条目解析》进行知识的整理;
重点之二:
严格依据修正之后的《条目解析》将各考点知识题目化,并设置部分主要考点题目的变式,让学生适应各主要考点各种可能的体型和出题的角度;
重点之三:
将主要考点综合题常规考法的答案组织模式化、规范化,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型。
3.研究分值构成中重点考点,进行解题方法指导
经过我们的思考、讨论和研究,结合近年来会考的主要考点分值我们提出以下处理方案:
(1)地理会考知识覆盖面广,试题难度小。必修一每章占分10%左右。我们平时特别关注、耗时最多的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占分也仅仅是10%左右,不会有特别高的分值和特别高的难度。为此,我们须严防在在一块知识上过多耗费时间,过度拔高难度。
对策:加强常规题型解题指导,注意部分简单计算题的计算方法的复习;综合题则重点放在光照图图表信息的解读和解题突破口的整理上。
(2)必修一第二章占分也在10%左右,有些年份则在15%以上,这一块知识复习的重点应放在知识的整理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指导上,另外,坐标系图的解读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对策:根据对《条目解析》中主干知识的整理,例举各知识点的常考类型题,在训练的基础上对进行解题方法指导。
3.研究分值构成中重点考点,进行解题方法指导
(3)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占分也多在10%左右。复习的目标应放在学生对整体性三个表现的理解并能在具体案例中描述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关系所反映出的整体性原理上;放在对四个差异性规律的理解上。这部分应特别重视图表信息的准确解读。
对策:加强考点知识的解读和规律原理的背读。背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在背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完整呈现科学的答题语言和正确的解题的思维。以图解的方法解读差异性四个规律,对学生进行图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的训练。
(4)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也是会考的重点之一,占分多在15%以上。这一块知识复习的重点应放在知识的整理和练习的训练上。
对策:帮助学生建立各产业活动区位分析答题模式;整理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必要的训练(特别是产业活动合理布局方案的选择及理由的描述;工业成本构成图的训练)。
4.重视从地理图表中提取、解读、分析信息能力的训练
图表的形式主要有;地图(含虚拟地图)、示意图、景观图、
模式图、 统计图、漫画、统计表等
历年会考图表
2009年会考卷中部分题图
下表为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表。读表回答l5—16题。
项目
国家 1970年 2003年
城市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城市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① 9 69 13 114
② 89 1912 89 15625
③ 74 4861 76 23180
④ 7l 1946 77 29486
读图1,回答17—18题。
2010年会考卷中部分题图
省
(区) GDP
(亿元) 人均GDP
(元) 三次产业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① 21487 422l4 5.1 53.9 41 57.6
② 7762 32214 11.5 54.9 33.6 51.7
③ 3176 12110 14.6 46.3 39.1 32.2
④ 4203 l9593 16.4 49.7 33.9 39.6
甲 乙 丙 丁
土壤质地
%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6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2011年会考卷中部分题图
5、从会考能力目标解读中把握试题的难度和方向
能 力 要 求 目 标
Ⅰ.地理认知能力 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能力)
Ⅱ.地理思维能力 对抽象的地理知识(概念、特征、规律、原理、 联系等)的理解
Ⅲ.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对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包括景观图、模式图、联系框图、统计图表、漫画等)的判读和简单绘制能力
Ⅳ.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探究、解释、分析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性识记;
(2)规范答题用语,规范答题,避免非知识性失分;
(3)注重图表教学,特别是图表信息获取能力训练;
(4)从去年会考看,浙江会考新增了“服务于高考的”
功能,复习时有必要适当拔高难度(注意高考中
的逆向思维和特殊性问题,如今年的“向斜储油
气;日本城市化率;墨累—达令盆地作物大量提
供给牲畜,很少提供给市场等”);
(5)关注“例证性试题”、“例卷” ,用好“导引”;
(6)关注生产、生活,关心重大地理、环境方面热点;
(7)重视学生的反馈(调查表);
(8)作适当的应试指导。
四、会考复习建议:
2010年第12—13题:
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
的红色岩层。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红色山
群(丹霞地貌)。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 0.49
(A)砂岩 (B)花岗岩
(C)板岩 (D)玄武岩
13.形成红色山群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0.24
(A)地壳上升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2011年第30—31题: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l0)。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回答30~3l题。
30、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
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l、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 (B)日本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38、本题有A、B两题,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做,则按A题计分。(8分)
A题:图15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⑷ 目前该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请你为缓解该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
等。
B题:图16为浙江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⑷ 某校学生计划调查浙江省某海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你认为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 。
2011年第38题AB2题的第四小题:
2010年第36题:
70 W
30
40
50
图13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0.64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凌晨,智利发生
里氏8.8级特大地震,给智利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图13)。
(1)智利处于美洲板块和 ▲ 板块的 ▲ (生长或消亡)
边界,因此多地震。
(2)此季节,圣地亚哥受 ▲ (气压带风带)控制,气候
特征是 ▲ 。
(3)A洋流按性质分属于 ▲ ,该洋流对自东向西经过麦哲伦海峡船只航运速度的影响是 ▲ 。
(4)某考察团从北部的阿里卡沿海岸线向南到麦哲伦海峡进行考察,发现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变化,该变化体现自然带分布的 ▲ 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
(5)圣地亚哥附近发展铜矿开采和冶炼工业的优势条件有 ▲ 、 ▲ 。
2010第38题:
图16
2005年
1979年
38.(B)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期间,浙江省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控制亚欧大陆的主要气压系统名称是 ▲ 。
(4)为了缓解北冰洋冰雪进一步融化,气候专家呼吁人们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请你从生活角度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 ▲ 。
试题素材新,审题要求低,信息提取难度小;有些素材来自新闻稿,时代性强;阅读量小,素材文字一般不超过120字。
2011年第11-12题:
浙江稀土的自述:1亿年前,我熔化在岩浆中向地表运动,因动力不足在地下某处长住下来,直到20l1年4月初,人们在浙江西北部发现了我。据此回答l1~12题。
11、浙江西北部蕴藏稀土矿的岩石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12、若大规模开采此矿,容易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火山喷发 (C)全球变暖 (D)土壤盐碱化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图12)。回答34~35题。
34.甲土壤属于 0.84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甲 乙 丙 丁
土壤质地
(%)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2010年第34-35题:
2011年第34—35题:
图12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读图回答34~35题。
34、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
(A)雨季及时排水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减弱噪音干扰 (D)降低光污染危害
35、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
流动方向是( )
(A)冷气流从通风口l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B)冷气流从通风口l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C)暖气流从通风口l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丽水中学高一地理学科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自我诊断调查表
班级 姓名 考试座位号
一、三个模块各章节试题解答中错率最高的是哪方面的知识,错因是什么?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巴赞。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而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则大约始于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