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6-2020年科学中考(化学)试题分类(7)——酸碱盐(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16-2020年科学中考(化学)试题分类(7)——酸碱盐(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22 18:4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16-2020年科学中考(化学)试题分类(7)——酸碱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0?衢州)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2.(2020?金华)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人们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下列四组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对比实验中,各组所用溶液浓度相同且适宜、所用固体表面积相同,其中现象最不明显的一组是(  )
A.
B.
C.
D.
3.(2020?杭州)小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
B.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
C.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
D.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
4.(2020?舟山)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0?温州)新鲜果汁是常见的饮料,下列四种饮料呈弱碱性的是(  )
A.柠檬汁 B.苹果汁
C.西瓜汁 D.玉米汁
6.(2020?宁波)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至A点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CuCl2和NaCl
C.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280.4g
D.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3.4g
7.(2019?杭州)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9?衢州)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9.(2019?成都)身边一些物质的pH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试纸浸入溶液中测其酸碱度
B.厕所清洁剂不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C.蚊虫叮咬后涂牙膏可减轻痛痒
D.橘子的酸性强于柠檬
10.(2018?杭州)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将4.2克铁粉和4.0克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是浅绿色。由此小金作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CuOCuSO4Cu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H2SO4═FeSO4+H2↑
C.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11.(2018?宁波)向盛有20g 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2018?台州)某固体由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
②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
③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
A.Na+、CO32﹣、SO42﹣ B.Cu2+、CO32﹣、SO42﹣
C.Cl﹣、CO32﹣、SO42﹣ D.Na+、Ba2+、Cl﹣
13.(2018?衢州)小柯给校园里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的植物用尿素CO(NH2)2,尿素是一种(  )
A.复合肥 B.氮肥 C.磷肥 D.钾肥
14.(2017?杭州)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〇”“”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〇表示氯离子
B.表示钠离子
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
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〇结合生成水分子
15.(2017?金华)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酸反应,小科同学只做了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装置,并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A试管溶液变红色,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A.盐酸 B.碳酸钠 C.硫酸钠 D.氯化钠
16.(2017?宁波)有A、B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溶液 指示剂 甲 乙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A.甲溶液呈酸性
B.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
C.只用A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17.(2016?温州)如图是四种常见饮料的pH,其中呈碱性的饮料是(  )
A.可乐 B.橙汁 C.牛奶 D.苏打水
18.(2016?温州)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钙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D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硫
A.A B.B C.C D.D
19.(2016?杭州)小金制作了一个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并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灭火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②另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残留液中有大量的(  )
A.硫酸钠 B.碳酸钠 C.盐酸 D.氯化钠
20.(2016?杭州)向一定质量的甲中连续加入乙至过量,此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之间关系,符合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甲 乙
A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盐酸 碳酸钙粉末
C 稀盐酸 锌粒
D 硝酸银溶液 铜粉
A.A B.B C.C D.D
21.(2016?舟山)以下是某些同学在“测定土壤酸碱性”实验中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加土壤颗粒 B.加水溶解
C.振荡试管 D.用玻璃棒蘸取清液
22.(2016?丽水)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一项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 干燥剂
B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C 熟石灰显碱性 中和酸性土壤
D 食盐能使细胞失水 腌制肉类
A.A B.B C.C D.D
23.(2016?金华)芋艿(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
A.食醋 B.料酒 C.纯碱 D.食盐水
24.(2016?丽水)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Na2CO3溶液,反映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OE发生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B.PF有沉淀生成
C.G点溶液的pH>7
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25.(2020?台州)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
(1)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的是   。
(2)为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   。
方案二:加水溶解,分别滴加   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26.(2020?衢州)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27.(2020?舟山)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标为A和B.鉴别试剂有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某同学选用无色酚酞试液进行鉴别,发现A溶液不变色,由此可确定A是   溶液。 他还可以选择上述试剂中的   进行鉴别。
28.(2019?台州)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   7。
29.(2018?台州)图甲是一个“火山爆发”模型。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C6H8O7)干粉倒入火山模型内,火山模型内没有动静,慢慢注入水,两者就会剧烈反应(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火山”就会爆发出来。
(1)自然界中的火山是   变动的表现。
(2)这个模拟实验为什么要加水呢?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干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如图乙),立即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没有熄灭。用棉花封住管口,静置约半小时后再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可见,水在本模拟实验中的作用是   。
30.(2017?杭州)测定BaCl2?xH2O中结晶水数目的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此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2)在灼烧过程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会有部分沉淀物转化为BaS,这会使x的测定结果   (选填“偏低”、“偏高”或“不变“)。
31.(2017?杭州)小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   。
32.(2017?衢州)硫酸钡不容易被X射线透过,在医疗上可用作检查肠胃的内服剂,俗称“钡餐”.小柯将硫酸镁溶液滴入硝酸钡[Ba(NO3)2]溶液中得到硫酸钡,如图表示该实验过程中溶液总质量随加入硫酸镁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C点处溶液中的溶质有   .
33.(2017?衢州)随着科技的进步,农场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某智慧农场中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和蔬菜,其中的施肥、灌溉等都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
(1)经农场智能系统检测后,自动为农场中的大白菜施加一定量的化肥﹣﹣尿素[CO(NH2)2],即为大白菜施加了   肥.
(2)把胡柚移栽到农场时要前去部分枝叶,主要是为了减弱   ,提高成活率.
(3)把马铃薯块茎埋在土壤中,长出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34.(2017?义乌市)以粗盐(含杂质Na2SO4、MgCl2、CaCl2、泥沙)为原料制备精盐。
(1)加水溶解后,用如图装置除去粗盐中的泥沙,玻璃棒的作用是   。
(2)为除去Na2SO4、MgCl2、CaCl2,并得到中性的食盐溶液,下列所加试剂和操作:①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过滤,③加过量的NaOH溶液,④加适量的稀HCl,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能达到目的顺序是   。
A.⑤③②①④B.③⑤①④②C.③⑤①②④
(3)用pH试纸检验溶液是否呈中性的操作是   。
35.(2016?衢州)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据此回答。
(1)稀盐酸(HCl)和稀硫酸(H2SO4)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   。
(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为鉴别它们,小柯设计了如图四种方案(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酸),其中可行的方案有   。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36.(2019?杭州)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
37.(2019?金华)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
(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继续探究】
(2)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②   ,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   。
【微观解释】
(4)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
38.(2018?台州)草酸固体熔点较低,受热熔化后,迅速分解生成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草酸(H2C2O4)中,氢、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写出草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3)加热分解草酸固体,应选择图中的   装置。
39.(2018?舟山)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   。
(2)两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   。
40.(2017?舟山)在拓展性课程活动中,小明利用以下常见物品验证酸的一些性质:
白醋(含3%的醋酸)、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CaO)、鸡蛋壳、牵牛花汁液、铁钉、苏打(碳酸钠).
【查阅资料】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过程】
(1)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鸡蛋壳中一定含有   (用离子符号表示).
(2)小明知道酸能够与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但当他将足量的白醋加入放有铁钉的容器中,没有看到明显的气泡产生.小明很疑惑,于是提出猜想:气泡不明显可能与酸的浓度和种类有关.要验证与酸的浓度有关,应选择下列试剂中的   (选填编号).
A.3%的盐酸 B.5%的醋酸 C.5%的盐酸
(3)小明利用已有物品还想验证酸与碱的反应,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将食品干燥剂加入适量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放出大量的热
2 取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评价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科学.
41.(2017?嘉兴)在拓展性课程活动中,小明利用以下常见物品验证酸的一些性质:
白醋(含3%的醋酸)、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CaO)、鸡蛋壳、牵牛花汁液、铁钉、苏打(碳酸钠)。
【查阅资料】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过程】
(1)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鸡蛋壳中一定含有   。(用离子符号表示)
(2)小明知道酸能够与铁发生反应产生氢气,但当他将足量的白醋加入放有铁钉的容器中,没有看到明显的气泡产生。小明很疑惑,于是提出猜想:气泡不明显可能与酸的浓度有关。要验证与酸的浓度有关,应选择下例试剂中的   。(选填编号)
A.3%的盐酸 B.5%的醋酸 C.5%的盐酸
(3)小明利用已有物品还想验证酸与碱的反应,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将食品干燥剂加入适量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放出大量的热
2 取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评价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科学。
42.(2016?丽水)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科学课堂的精髓,借助科学实验现象如溶液颜色变化、沉淀的生产或沉淀、气体逸出等,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1)稀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可以直接观察现象来确认.如图甲,实验中   的现象出现,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铜能发生化学反应;
(2)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借助酸碱指示剂使反应现象外显可见.如图乙,通过观察   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向.本实验选用无色酚酞试液比选用紫色石蕊试液更合适的原因是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43.(2018?台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据调查,我国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0.5克。
(1)高盐饮食容易引发   。
A.传染病 B.遗传病 C.心血管疾病
(2)人体摄入食盐后,主要在   被吸收进入血被循环。
(3)某品牌低钠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30%.若某人每天摄入食盐6克,现以该低钠盐代替食盐,则每天可减少多少克钠元素的摄入?(结果精确到0.1)
五.解答题(共5小题)
44.(2020?台州)台州是“中国大棚葡萄之乡”。近年来,果农在农技部门指导帮助下,在葡萄架下种植比较耐阴的豆科类、叶菜类等经济作物,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钾肥能促进糖类的合成与运输,提高葡萄品质,在葡萄开花后要注意补充钾肥。下列属于钾肥的是   (填序号)。
①KCl
②CO(NH2)2
③NH4HCO3
45.(2018?温州)海螵蛸是一味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
①在锥形瓶中加入质量为m的海螵蛸粉末,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在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称量烧杯及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m1。
②先打开止水夹,再打开分液深斗活塞,滴加盐酸并及时关闭活塞。完全反应后,再次称量烧杯及其中液体的总质量m2。
③利用m2与m1的差值,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计算海螵蛸中碳酸钙的含量。
(1)海螵蛸具有治疗胃酸过多、能为骨质发育提供重要元素的功效,其原因是   。
(2)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到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下列情况会导致海螵蛸中碳酸钙质量分数测量值偏小的是   (可多选)。
A.海螵蛸中滴加盐酸过量
B,锥形瓶内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有二氧化碳残留
D.反应速度过快,大量气泡从氢氧化钠溶液中溢出
46.(2018?金华)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设计: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A颈、B颈分别连接充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注射器,C颈插有两端开口的玻璃导管(伸入瓶内的一端连有小气球),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操作:先通过A颈往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小气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B颈往瓶中注入盐酸,发现小气球的形状又发生了改变。
请描述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47.(2016?绍兴)绍兴市获得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并被授予大禹鼎,“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还社会一个蓝天碧水,为百姓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某化工厂流程会产生澄清废水,其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Ag+、Cu2+、Cl﹣、NO3﹣,已知:白色的沉淀Fe(OH)2在空气中会迅速转化为红褐色的Fe(OH)3。
(1)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该废水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
(2)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除去该废水中原有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案,部分流程如图所示。操作I的名称是   ,单质A是   。
48.(2016?台州)如图是小柯同学在复习科学时,构建酸通性的“手掌图”,其中五个手指表示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五类物质.
(1)无名指上漏填的一类物质是   .
(2)若利用铜来制取硫酸铜,常用的方法是:铜氧化铜硫酸铜,请你写出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浙江省2016-2020年科学中考(化学)试题分类(7)——酸碱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0?衢州)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答案】D
【解答】解:A、由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稀盐酸与氯化钠混合后,溶液的离子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分子,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分子,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2020?金华)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人们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下列四组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对比实验中,各组所用溶液浓度相同且适宜、所用固体表面积相同,其中现象最不明显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答】解:A、镁比铁活泼,分别与盐酸反应,反应速快的是镁,反应慢的是铁,现象明显,故A错;
B、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慢慢停止,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反应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现象明显,故B错;
C、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很快,没有放二氧化锰的反应缓慢,现象明显,故C错;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现象,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没有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3.(2020?杭州)小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
B.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
C.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
D.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
【答案】D
【解答】解:A、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是因为①中的稀盐酸过量,过量的稀盐酸和②中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实验①中石灰水没有剩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实验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不产生气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验③中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1号试管中的盐酸过量,和2号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程中固体溶解,产生气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实验③中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1号试管中的盐酸过量,和2号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2020?舟山)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答】解:A、①为酸碱反应,氢氧化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可以制得氯化锌,A不符合题意;
B、酸与金属反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所以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可以制得氯化锌,B不符合题意;
C、碱与盐的反应,碱为氢氧化锌,本身不易溶于,不能与盐反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锌,因此C符合题意;
D、盐与金属反应,锌金属活动性强于铜,锌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可以制得氯化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0?温州)新鲜果汁是常见的饮料,下列四种饮料呈弱碱性的是(  )
A.柠檬汁 B.苹果汁
C.西瓜汁 D.玉米汁
【答案】D
【解答】解:A、柠檬汁的pH为2~3,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苹果汁的pH为3~4,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西瓜汁的pH为5~6,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D、玉米汁的pH为7~8,大于7,显弱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2020?宁波)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至A点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CuCl2和NaCl
C.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280.4g
D.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3.4g
【答案】D
【解答】解:A、由图中数据可知,反应至A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40g﹣100g=40g,故A说法正确;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有CuCl2和NaCl,故B说法正确;
C、设生成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由图象可知,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0g﹣40g=160g。
CuCl2+2NaOH═Cu(OH)2↓+2NaCl
80 98 117
160g×10% x y
解得:x=19.6g y=23.4g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100g+200g﹣19.6g=280.4g,故C说法正确。
D、设40g10%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58.5
40g×10% z
解得:z=5.85g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5.85g+23.4g=29.25g。
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7.(2019?杭州)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答】解: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均能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锌与稀盐酸、稀硫酸均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氢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均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与稀盐酸不反应。故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
故选:B。
8.(2019?衢州)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答案】B
【解答】解:A、由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图,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2019?成都)身边一些物质的pH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试纸浸入溶液中测其酸碱度
B.厕所清洁剂不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C.蚊虫叮咬后涂牙膏可减轻痛痒
D.橘子的酸性强于柠檬
【答案】C
【解答】解:A、pH试纸不能直接进入待测液中,以防污染试剂。错误;
B、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能和大理石地板中的碳酸钙反应。错误;
C、蚊虫的汁液显酸性,牙膏显碱性,因此蚊虫叮咬后,可涂牙膏减轻疼痛。正确;
D、橘子的pH大于柠檬的pH,因此橘子酸性弱于柠檬。错误。
故选:C。
10.(2018?杭州)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将4.2克铁粉和4.0克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是浅绿色。由此小金作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CuOCuSO4Cu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H2SO4═FeSO4+H2↑
C.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答案】D
【解答】解: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CuOCuSO4Cu,该选项说法正确;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H2SO4=FeSO4+H2↑,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条件下,立即出现红色固体,说明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是因为氧化铜先和稀硫酸反应,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说明随着硫酸浓度减小,稀硫酸更容易和铁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1.(2018?宁波)向盛有20g 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A、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20g×10% x×7.3%
=,
x=25g,
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质量为:20g+25g=45g,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由A中计算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是25g,溶液质量是45g,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由A中计算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是25g,此时pH=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时,溶液pH应该是由大于7逐渐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12.(2018?台州)某固体由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
②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
③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
A.Na+、CO32﹣、SO42﹣ B.Cu2+、CO32﹣、SO42﹣
C.Cl﹣、CO32﹣、SO42﹣ D.Na+、Ba2+、Cl﹣
【答案】A
【解答】解: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不含铜离子;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5克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3克白色沉淀,说明存在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即说明5克白色沉淀中含有硫酸钡、碳酸钡;滤液中含有过量的稀硝酸,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说明滤液中存在氯离子,由于加入足量BaCl2溶液,所以无法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有氯离子;钡离子和铜离子都不存在,故该固体中一定含有Na+、CO32﹣、SO42﹣。
故选:A。
13.(2018?衢州)小柯给校园里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的植物用尿素CO(NH2)2,尿素是一种(  )
A.复合肥 B.氮肥 C.磷肥 D.钾肥
【答案】B
【解答】解: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选:B。
14.(2017?杭州)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〇”“”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〇表示氯离子
B.表示钠离子
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
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〇结合生成水分子
【答案】D
【解答】解:根据题意,“〇”“”表示不同离子。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反应后氢离子消失,则〇表示氢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反应后氢氧根离子消失,则表示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表示的是钠离子,不能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此反应的实质是和〇结合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5.(2017?金华)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酸反应,小科同学只做了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装置,并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A试管溶液变红色,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A.盐酸 B.碳酸钠 C.硫酸钠 D.氯化钠
【答案】C
【解答】解: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A试管溶液变红色,说明甲中反应酸过量,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因此反应物中的酸是硫酸,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过量的硫酸。
故选:C。
16.(2017?宁波)有A、B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溶液 指示剂 甲 乙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A.甲溶液呈酸性
B.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
C.只用A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答案】D
【解答】解:A、甲能使A指示剂显黄色,A指示剂在pH小于6.2时显黄色,则甲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B指示剂在pH小于10时显无色,大于10时显粉红色,乙能使B指示剂显粉红色,则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显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分别能使A指示剂显黄色、蓝色、绿色,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终溶液显碱性,最后溶液不一定显绿色,也可能显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7.(2016?温州)如图是四种常见饮料的pH,其中呈碱性的饮料是(  )
A.可乐 B.橙汁 C.牛奶 D.苏打水
【答案】D
【解答】解:A、可乐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橙汁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牛奶的pH接近7,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D、苏打水的pH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8.(2016?温州)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钙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D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硫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解:A、氢氧化钙呈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说法正确。
B、浓硫酸用于干燥氧气,是利用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可用于除铁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9.(2016?杭州)小金制作了一个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并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灭火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②另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残留液中有大量的(  )
A.硫酸钠 B.碳酸钠 C.盐酸 D.氯化钠
【答案】A
【解答】解:简易酸碱灭火器中碳酸钠溶液与一种常见的酸反应;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则说明残留液显酸性。
②另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存在,说明此沉淀是氯化银或硫酸钡沉淀,由于反应物是一种酸,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酸有剩余,则原酸溶液为硫酸,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则残留液中有大量的硫酸钠、硫酸。
故选:A。
20.(2016?杭州)向一定质量的甲中连续加入乙至过量,此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之间关系,符合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甲 乙
A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盐酸 碳酸钙粉末
C 稀盐酸 锌粒
D 硝酸银溶液 铜粉
A.A B.B C.C D.D
【答案】D
【解答】解:A、硫酸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溶液总质量应该是随着NaOH的加入而不断上升的,图象上不会有水平的那个阶段;不符合题意;
B、开始时,溶液总质量就是盐酸的质量,随着加入大理石,溶液质量是不断增加的,当大理石和盐酸全部反应完时,溶液质量就不变了,因为盐酸已反应完,再加入大理石就不反应,且大理石是固体,它的质量不属于溶液的质量,所以最后总溶液的质量的不变;不符合题意;
C、锌置换氢气,显然质量增加,当盐酸反应完后,锌是固体,所以开始溶液质量增加,至反应完全后溶液总质量不再增加;不符合题意;
D、铜粉置换银,因为铜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4,银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所以开始反应时,溶液总质量是降低的,至反应完全后溶液总质量不变;正确。
故选:D。
21.(2016?舟山)以下是某些同学在“测定土壤酸碱性”实验中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加土壤颗粒 B.加水溶解
C.振荡试管 D.用玻璃棒蘸取清液
【答案】B
【解答】解:A、取用土壤颗粒,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C、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而不是手指拿住试管上下晃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玻璃棒蘸取清液,将玻璃棒伸入试管中蘸取待测液即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22.(2016?丽水)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一项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 干燥剂
B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C 熟石灰显碱性 中和酸性土壤
D 食盐能使细胞失水 腌制肉类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
A、浓硫酸是常见的干燥剂,是因为它具有吸水性,故错误;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正确;
C、熟石灰显碱性,中和酸性土壤,改良酸性土壤,故正确;
D、食盐能使细胞失水,用于腌制肉类,是常用的防腐剂,故正确。
故选:A。
23.(2016?金华)芋艿(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
A.食醋 B.料酒 C.纯碱 D.食盐水
【答案】A
【解答】解:新鲜芋艿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所选的物质应该能与碱反应且对皮肤无副作用。
A、食醋显酸性,能与皂角甙发生反应,故选项正确。
B、料酒显中性,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C、纯碱显碱性,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D、食盐水显中性,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4.(2016?丽水)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Na2CO3溶液,反映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OE发生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B.PF有沉淀生成
C.G点溶液的pH>7
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D
【解答】解: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最后到达最高点说明已经反应完了,所以
A、OE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A正确;
B、PF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故B正确;
C、G点加入的碳酸钠是过量的,所以溶液的pH>7,故C正确;
D、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25.(2020?台州)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
(1)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的是 氯化钠 。
(2)为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 纯碱 。
方案二:加水溶解,分别滴加 氯化钙 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食盐具有咸味,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为了使肉类和蔬菜不易腐败,可选用食盐进行腌制。
(2)为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纯碱和酸反应有气体,则有气泡产生的是纯碱。
方案二:加水溶解,分别滴加氯化钙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钠有碳酸钙,则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故填:(1)氯化钠;
(2)纯碱;氯化钙。
26.(2020?衢州)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产生气泡 ,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氯化钠和氯化钙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稀盐酸会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随着碳酸钠的加入,AB段溶液质量增加较慢,说明此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C点溶液质量缓慢上生,说明反应正在进行,D点后,质量稳步上升,说明D点处时盐酸恰好反应完全,则C点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完全反应的氯化钙;
故填:产生气泡;氯化钠和氯化钙。
27.(2020?舟山)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标为A和B.鉴别试剂有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某同学选用无色酚酞试液进行鉴别,发现A溶液不变色,由此可确定A是 氯化钠 溶液。 他还可以选择上述试剂中的 稀盐酸 进行鉴别。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显中性、碱性,某同学选用无色酚酞试液进行鉴别,遇酚酞溶液分别显中性、碱性,发现A溶液不变色,则A是氯化钠溶液,B是碳酸钠溶液。
稀盐酸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碳酸银白色沉淀,不能鉴别。
故答案为:
氯化钠;稀盐酸。
28.(2019?台州)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 氢离子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 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 > 7。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氢离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7。
故答案为:
(1)氢离子;
(2)>。
29.(2018?台州)图甲是一个“火山爆发”模型。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C6H8O7)干粉倒入火山模型内,火山模型内没有动静,慢慢注入水,两者就会剧烈反应(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火山”就会爆发出来。
(1)自然界中的火山是 地壳 变动的表现。
(2)这个模拟实验为什么要加水呢?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干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如图乙),立即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没有熄灭。用棉花封住管口,静置约半小时后再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可见,水在本模拟实验中的作用是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自然界中的火山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故填:地壳。
(2)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干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如图乙),立即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没有熄灭,说明没有反应或反应很慢;
用棉花封住管口,静置约半小时后再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说明反应生成了较多的二氧化碳,可见,水在本模拟实验中的作用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故填: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30.(2017?杭州)测定BaCl2?xH2O中结晶水数目的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此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BaCl2+H2SO4═BaSO4↓+2HCl 。
(2)在灼烧过程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会有部分沉淀物转化为BaS,这会使x的测定结果 偏高 (选填“偏低”、“偏高”或“不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过程中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2HCl。
故填:BaCl2+H2SO4═BaSO4↓+2HCl。
(2)在灼烧过程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会有部分沉淀物转化为BaS,会有部分沉淀物转化为BaS,导致硫酸钡的质量偏小,从而导致氯化钡质量偏小,这会使x的测定结果偏高。
故填:偏高。
31.(2017?杭州)小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氯化钙溶液流入左边集气瓶中,并且溶液变浑浊 。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 NaOH和NaCl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 20%的NaOH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左边集气瓶中的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后,氯化钙溶液流入左边集气瓶中,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氯化钙溶液流入左边集气瓶中,并且溶液变浑浊。
故填:氯化钙溶液流入左边集气瓶中,并且溶液变浑浊。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故填:NaOH和NaCl。
32.(2017?衢州)硫酸钡不容易被X射线透过,在医疗上可用作检查肠胃的内服剂,俗称“钡餐”.小柯将硫酸镁溶液滴入硝酸钡[Ba(NO3)2]溶液中得到硫酸钡,如图表示该实验过程中溶液总质量随加入硫酸镁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产生白色沉淀 ,C点处溶液中的溶质有 Mg(NO3)2和MgSO4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硝酸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镁,图线AB段是硝酸钡和硫酸镁反应的阶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至B点时,硝酸钡和硫酸镁恰好完全反应,C点时硫酸镁过量,因此C点处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Mg(NO3)2和过量的MgSO4.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Mg(NO3)2和MgSO4.
33.(2017?衢州)随着科技的进步,农场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某智慧农场中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和蔬菜,其中的施肥、灌溉等都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
(1)经农场智能系统检测后,自动为农场中的大白菜施加一定量的化肥﹣﹣尿素[CO(NH2)2],即为大白菜施加了 N或氮 肥.
(2)把胡柚移栽到农场时要前去部分枝叶,主要是为了减弱 蒸腾作用 ,提高成活率.
(3)把马铃薯块茎埋在土壤中,长出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无性生殖或营养生殖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尿素[CO(NH2)2]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2)植物在移栽过程中总会损伤一些幼根和根毛,导致吸水能力下降.因此为了减少叶片大量蒸腾掉水分,要剪去一部分枝叶,从而保证水分吸收和消耗间的平衡,防止植物萎焉.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
(3)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马铃薯属于块茎,把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每块带有一、两个芽眼,然后埋在土壤里,不久芽眼里的芽就能长成植株.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营养繁殖.
故答案为:(1)N 或氮 (2)蒸腾作用 (3)无性生殖或营养生殖
34.(2017?义乌市)以粗盐(含杂质Na2SO4、MgCl2、CaCl2、泥沙)为原料制备精盐。
(1)加水溶解后,用如图装置除去粗盐中的泥沙,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2)为除去Na2SO4、MgCl2、CaCl2,并得到中性的食盐溶液,下列所加试剂和操作:①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过滤,③加过量的NaOH溶液,④加适量的稀HCl,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能达到目的顺序是 C 。
A.⑤③②①④B.③⑤①④②C.③⑤①②④
(3)用pH试纸检验溶液是否呈中性的操作是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于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加水溶解后,用图中过滤装置除去粗盐中的泥沙,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欲除去溶液中的MgCl2、CaCl2、Na2SO4,则用氢氧化钠除掉氯化镁,用氯化钡除掉硫酸钠,用碳酸钠除掉氯化钙与多余的氯化钡,将沉淀滤掉,用稀盐酸除去滤液中多余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能达到目的顺序应选:C。
(3)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于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判断溶液是否呈中性。
故答案为:(1)引流。
(2)C。
(3)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于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5.(2016?衢州)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据此回答。
(1)稀盐酸(HCl)和稀硫酸(H2SO4)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 氢离子 。
(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为鉴别它们,小柯设计了如图四种方案(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酸),其中可行的方案有 D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稀盐酸(HCl)和稀硫酸(H2SO4)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氢离子。
(2)A、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钠和水、硫酸钠和水,但均无明显变化,不能鉴别。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现象相同,不能鉴别。
C、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
D、稀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故答案为:(1)氢离子;(2)D。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36.(2019?杭州)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Na2CO3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 b%(选填“>”“=”“<”)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Na2CO3和水。
故填:Na2CO3。
(2)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故填: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3)由2NaOH+CO2═Na2CO3+H2O,2NaOH+H2SO4═Na2SO4+2H2O可知,2NaOH~H2SO4,
质量关系为:
2NaOH~H2SO4,
80 98
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说明氢氧化钠、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因此a%>b%。
故填:>。
37.(2019?金华)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
(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氢氧根离子 ,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继续探究】
(2)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② 另用试管取3毫升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3毫升水混合 ,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 ①中产生气体比②中少 。
【微观解释】
(4)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氢氧根离子,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故填:氢氧根离子。
(2)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②另用试管取3毫升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3毫升水混合。
故填:另用试管取3毫升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3毫升水混合。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①中产生气体比②中少,即①中氢离子部分参加了反应。
故填:①中产生气体比②中少。
(4)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故填: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8.(2018?台州)草酸固体熔点较低,受热熔化后,迅速分解生成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草酸(H2C2O4)中,氢、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1:1:2 。
(2)写出草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H2C2O4CO↑+CO2↑+H2O 。
(3)加热分解草酸固体,应选择图中的 丙 装置。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草酸(H2C2O4)中,氢、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2:4=1:1:2。
故填:1:1:2。
(2)草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2C2O4CO↑+CO2↑+H2O。
故填:H2C2O4CO↑+CO2↑+H2O。
(3)加热分解草酸固体时,为了防止草酸熔化流出,还要防止水冷凝倒流炸裂试管,最好选择图中的丙装置。
故填:丙。
39.(2018?舟山)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 。
(2)两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 取A中适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也能够导致塑料瓶都变瘪。
故填: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
(2)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取A中适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是由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进一步说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故填:取A中适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40.(2017?舟山)在拓展性课程活动中,小明利用以下常见物品验证酸的一些性质:
白醋(含3%的醋酸)、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CaO)、鸡蛋壳、牵牛花汁液、铁钉、苏打(碳酸钠).
【查阅资料】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过程】
(1)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鸡蛋壳中一定含有 CO32﹣ (用离子符号表示).
(2)小明知道酸能够与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但当他将足量的白醋加入放有铁钉的容器中,没有看到明显的气泡产生.小明很疑惑,于是提出猜想:气泡不明显可能与酸的浓度和种类有关.要验证与酸的浓度有关,应选择下列试剂中的 B (选填编号).
A.3%的盐酸 B.5%的醋酸 C.5%的盐酸
(3)小明利用已有物品还想验证酸与碱的反应,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将食品干燥剂加入适量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放出大量的热
2 取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
 再逐滴滴加白醋至过量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评价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科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说明鸡蛋壳中一定含有CO32﹣;故填:CO32﹣;
(2)该实验用的是3%的醋酸溶液,因此选择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即可对比实验;故填:B;
(3)向氢氧化钙的溶液中滴加牵牛花汁,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可知溶液由碱性变成中性,最后呈现酸性,因此向溶液中滴加醋酸最后醋酸过量;故填:再逐滴滴加白醋至过量.
41.(2017?嘉兴)在拓展性课程活动中,小明利用以下常见物品验证酸的一些性质:
白醋(含3%的醋酸)、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CaO)、鸡蛋壳、牵牛花汁液、铁钉、苏打(碳酸钠)。
【查阅资料】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过程】
(1)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鸡蛋壳中一定含有 C 。(用离子符号表示)
(2)小明知道酸能够与铁发生反应产生氢气,但当他将足量的白醋加入放有铁钉的容器中,没有看到明显的气泡产生。小明很疑惑,于是提出猜想:气泡不明显可能与酸的浓度有关。要验证与酸的浓度有关,应选择下例试剂中的 B 。(选填编号)
A.3%的盐酸 B.5%的醋酸 C.5%的盐酸
(3)小明利用已有物品还想验证酸与碱的反应,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将食品干燥剂加入适量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放出大量的热
2 取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 滴加白醋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评价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科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鸡蛋壳中一定含有C;
(2)提出猜想:气泡不明显可能与酸的浓度有关,要验证与酸的浓度有关,需要控制酸的种类相同,浓度不同,应该选用5%的醋酸,故选:B;
(3)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将食品干燥剂加入适量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放出大量的热
2 取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滴加白醋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故答案为:(1)C;
(2)B;
(3)
步骤 操作 现象
1

2 滴加白醋
42.(2016?丽水)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科学课堂的精髓,借助科学实验现象如溶液颜色变化、沉淀的生产或沉淀、气体逸出等,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1)稀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可以直接观察现象来确认.如图甲,实验中 蓝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的现象出现,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铜能发生化学反应;
(2)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借助酸碱指示剂使反应现象外显可见.如图乙,通过观察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 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向.本实验选用无色酚酞试液比选用紫色石蕊试液更合适的原因是 酚酞变色时更容易观察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稀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如图甲,实验中蓝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的现象出现,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铜能发生化学反应;
(2)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稀盐酸呈酸性,使酚酞试液不变色,如图乙,通过观察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向.用紫色石蕊指示时,颜色变化是从蓝色变成红色,使用无色酚酞指示时,颜色是从红色变成无色,所以酚酞溶液更适合用于验证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理由是:酚酞变色时更容易观察.
答案:
(1)蓝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酚酞变色时更容易观察.
四.计算题(共1小题)
43.(2018?台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据调查,我国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0.5克。
(1)高盐饮食容易引发 C 。
A.传染病 B.遗传病 C.心血管疾病
(2)人体摄入食盐后,主要在 小肠 被吸收进入血被循环。
(3)某品牌低钠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30%.若某人每天摄入食盐6克,现以该低钠盐代替食盐,则每天可减少多少克钠元素的摄入?(结果精确到0.1)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高盐饮食容易造成高血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2)人体摄入食盐后,在进食大约一个小时之后,盐在小肠里被吸收进入血液当中。
(3)某品牌低钠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30%.若某人每天摄人食盐6克,现以该低钠盐代替食盐,可减少6克×30%=1.8g食盐的摄入,则每天可减少钠元素的摄入的质量为1.8g××100%≈0.7g。
故答案为:
(1)C;
(2)小肠;
(3)每天可减少0.7克钠元素的摄入。
五.解答题(共5小题)
44.(2020?台州)台州是“中国大棚葡萄之乡”。近年来,果农在农技部门指导帮助下,在葡萄架下种植比较耐阴的豆科类、叶菜类等经济作物,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钾肥能促进糖类的合成与运输,提高葡萄品质,在葡萄开花后要注意补充钾肥。下列属于钾肥的是 ① (填序号)。
①KCl
②CO(NH2)2
③NH4HCO3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符合题意;尿素和碳酸氢铵中只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不合题意。
故选:①。
45.(2018?温州)海螵蛸是一味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
①在锥形瓶中加入质量为m的海螵蛸粉末,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在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称量烧杯及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m1。
②先打开止水夹,再打开分液深斗活塞,滴加盐酸并及时关闭活塞。完全反应后,再次称量烧杯及其中液体的总质量m2。
③利用m2与m1的差值,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计算海螵蛸中碳酸钙的含量。
(1)海螵蛸具有治疗胃酸过多、能为骨质发育提供重要元素的功效,其原因是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既能够消耗盐酸,也能够提供钙元素 。
(2)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到 水不能流下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下列情况会导致海螵蛸中碳酸钙质量分数测量值偏小的是 CD (可多选)。
A.海螵蛸中滴加盐酸过量
B,锥形瓶内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有二氧化碳残留
D.反应速度过快,大量气泡从氢氧化钠溶液中溢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海螵蛸具有治疗胃酸过多、能为骨质发育提供重要元素的功效,其原因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既能够消耗盐酸,也能够提供钙元素。
故填: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既能够消耗盐酸,也能够提供钙元素。
(2)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到水不能流下,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故填:水不能流下。
(3)A.海螵蛸中滴加盐酸过量时,不影响计算结果;
B,锥形瓶内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时,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有二氧化碳残留,会导致计算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小,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偏小;
D.反应速度过快,大量气泡从氢氧化钠溶液中溢出,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会导致计算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小,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偏小。
故填:CD。
46.(2018?金华)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设计: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A颈、B颈分别连接充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注射器,C颈插有两端开口的玻璃导管(伸入瓶内的一端连有小气球),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操作:先通过A颈往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小气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B颈往瓶中注入盐酸,发现小气球的形状又发生了改变。
请描述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先通过A颈往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气球胀大,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B颈往瓶中注入盐酸,则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瓶内压强增大,气球变瘪,故答案为:开始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瓶内压强变小,气球变大,后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导致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变瘪。
47.(2016?绍兴)绍兴市获得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并被授予大禹鼎,“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还社会一个蓝天碧水,为百姓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某化工厂流程会产生澄清废水,其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Ag+、Cu2+、Cl﹣、NO3﹣,已知:白色的沉淀Fe(OH)2在空气中会迅速转化为红褐色的Fe(OH)3。
(1)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该废水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Ag+、Cu2+ 。
(2)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除去该废水中原有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案,部分流程如图所示。操作I的名称是 过滤 ,单质A是 Fe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银离子,则一定不含有氯离子,否则会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铜离子,由于溶液呈电中性,所以溶液中金属离子Ag+、Cu2+;故填:Ag+、Cu2+;
(2)过滤能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所以操作I的名称是过滤;白色沉淀能在空气中转化为红褐色沉淀,说明白色沉淀为氢氧化亚铁,所以溶液乙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故加入的过量A为单质铁。故填:过滤;Fe。
48.(2016?台州)如图是小柯同学在复习科学时,构建酸通性的“手掌图”,其中五个手指表示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五类物质.
(1)无名指上漏填的一类物质是 碱 .
(2)若利用铜来制取硫酸铜,常用的方法是:铜氧化铜硫酸铜,请你写出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O4+CuO═CuSO4+H2O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根据酸的性质可以知道: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以及某些盐反应,故无名指上漏填的一类物质是碱;
(2)氧化铜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CuO═CuSO4+H2O;
故答案为:(1)碱;
(2)H2SO4+CuO═CuSO4+H2O.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