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①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②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③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④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⑤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并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于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的浮靡诗风。
C.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D.唐代诗歌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坯王
红酒
大柱是远近闻名的坯王。
相思古镇上的人家盖房都会争着请大柱,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别处盖房用青石砌根基,半人高时才摞坯垒墙。可用了大柱脱的坯,那些石料就省了,大柱的坯坚固得可与石料媲美。
镇东头花戏楼隔壁卖膏药的瘸子老三不屑地说,土坯是土坯,青石是青石,没听说过土坯能和青石一样结实。老三走起来总嫌路不平,一脚深一脚浅地来到大柱干活的地方,呲牙咧嘴憋了半晌劲也没搬起一块儿坯来。大柱见状一笑,取过一块儿坯,高高地举过头顶,使劲一摔,硬土地面上便被砸出个大坑。再看那坯,完完整整,还不带掉皮儿裂缝。瘸子老三的眼睛瞪成了牛铃铛,只顾竖起大拇指比划,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瘸子老三回过神儿后就把大柱叫成坯王了。
坯王不是白叫的,坯王自有过人之处。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可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远的李家坡起土,说那儿的土质粘度大且细腻。最为当紧的一道工序是和泥,放水浸泡,反复踩踏,直把那土捣鼓得像麦子粉一样筋道才肯动手脱坯。
大柱将醒好的泥奋力摔打堆在一起,脱坯时,双手上前,卡满一捧泥,至模具前再忽地分开,左右开弓,把泥摔进坯模中,两只胳臂忽高忽低,上下翻飞,大拳头腾腾腾砸上九下,扎个马步,端起湿坯,往地下轻轻一磕,八块坯分两行就晾那儿了。
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即便是不眨眼地看它也不会刺伤眼睛。大柱扛着脱坯用的家伙什出现在杏儿家时,杏儿正站在窗户边那棵桃树下梳头,浓密的乌发瀑布般泻下,头顶上桃花夭夭,蜂飞蝶舞。阳光毫不吝啬地透过满树繁花,把杏儿的长发染成了七彩锦缎。大柱一阵眩晕,揉揉眼,定定神,才看清是个花一般的闺女。
杏儿这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也不晓得让多少人惊羡。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一整天,大柱只闷头脱坯,衣裳甩在柴草堆上,贴身的那件白夏布褂被汗塌得精湿。他不敢再看杏儿,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
杏儿来续过几次茶水,每次,大柱听见杏儿细碎的脚步声,心里就像揣了一百只兔子狂跳个不停。杏儿把辫子从胸前甩向身后时,辫稍扫着了大柱的胳臂,大柱一激灵,像过了电。
杏儿说,大柱哥,看你脱坯就像听张天辈说书,你手里也拿着月牙板呢。大柱手没停,脸红得像刚飞到矮墙头上那只小公鸡的冠。
坯王大柱在杏儿家脱坯,起早贪黑,一连干了半个月。杏儿她爹捋着山羊胡子,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杏儿说,爹,是坯好,还是坯王大柱哥好?都好,都好。杏儿她爹一手拍着坯,一手端个红泥小壶朝嘴里倒水。杏儿说,那爹就把他招过来让他给咱家脱一辈子坯。杏儿她爹被茶水呛住了,咳了好大一阵子。
杏儿她爹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坯王虽说有门好手艺,可一个汗珠掉地下摔八瓣儿,终归是个泥腿子,不行不行,不能嫁他。
瘸子老三家有个儿子在城里开店专卖膏药,据说生意好得不得了。前些日子回来进药,在河边儿碰见杏儿了,回来就央请他爹上门提亲,说:我进城那年杏儿还是个黄毛丫头,咋一转脸就出落成个天仙了?那长辫子,我的天哪,迷死人了。
杏儿她爹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在屋子里待不住,一会儿功夫,端着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
杏儿她娘走得早,杏儿还有个哥哥,脑子不太灵光,就指望着杏儿的彩礼给傻哥哥娶媳妇呢。杏儿她爹比葫芦说瓢,声泪俱下,好话说了一河滩,总算稳住了杏儿。
坯王自从认识杏儿,心里再也搁不下旁人了。坯王想,有了杏儿,这辈子算没白活。等忙过这阵子,就央人到杏儿家提亲,把娘留下的那支凤头金钗送给杏儿做聘礼。
这天夜里,坯王大柱静静地躺在炕上,两手交叉枕在脑后,想着杏儿要是把辫子盘成发髻,再插上金钗和红绒花该是什么模样啊?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柱忙起身开门,杏儿跌跌撞撞地进来,抱住大柱就哭,杏儿离去时,把两条乌黑的发辫齐根铰下留给了坯王。
一所崭新的土坯房远离镇子,孤零零地立在南岸的柳树下,大柱从此不再帮人脱坯,整日待在坯屋里。有人在夜间见过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来年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塌了不少房屋,可相思古镇南岸那座土坯房却完好无损。据说,大柱在脱坯时,把杏儿的青丝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每一块儿土坯都散发着杏儿的气息。
4.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坯王”为题,有重要的作用。“坯王”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坯王”展开。
B.“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即便是不眨眼地看它也不会刺伤眼睛”,景物描写渲染了美好的气氛,为后文的内容作了铺垫。
C.杏儿她爹嫌贫爱富,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端了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炫耀着。
D.瘸子老三、杏儿她爹等人在小说中都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主要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5.小说中的大柱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6.杏儿的辫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9年暑期档电影市场中,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一匹黑马。它不仅获得了市场的回应,也收获了观众的口碑,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史上不容忽视的现象级作品。中国动画电影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好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2017年的《大护法》、2019年的《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都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尤其是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截至目前票房超过了40亿元,成为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上第4部达到40亿+的影片,也是其中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这给沉睡已久的中国动画打了一针强心剂。
(摘编自《哪吒“火”了,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潜力大》)
材料二
作为国内首部3DIMAX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镜头在水准和量级上都较以往大大提高。在全国60多个制作团队的助阵下,该片的后期制作磨合了3年之久,片中涉及5000多个初版设计镜头和1400多个特效镜头,最终呈现出特效精美、场面震撼的3D动画效果。
此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剧本经过两年的打磨,在借鉴《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电影作品的同时,该片在塑造神话人物时摈弃脸谱化的人设,对其身上赋予的传统元素进行继承与重构。作者通过哪吒传递了一种“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改变自己的遭遇和处境”的观念,从而完成了哪吒“反抗”精神从政治隐喻到现实观照的转变。“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真正自我的信念,能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能够收获如此高的票房,也离不开宣传营销节奏。其官方微博发出的三版预告片,将最丑的预告放在开始,最精彩的镜头剪进终极预告,宣发策略与影片节奏一致,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期待值。从7月13日开始,片方就陆续邀请了大量电影方面的关键意见领袖和普通观众提前观看电影点映,等待口碑二次发酵。而后期又通过与《大圣归来》IP联动宣传广告,正式迎来参与式的营销狂欢传播热潮。
(摘编自《试论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之道》)
材料三
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表现火爆,但国内动画电影总体发展并不理想。相比于海外成熟市场,国内动画类型电影“存在感”偏低。2018年,日本TOP20电影中动画片占六席,票房占比33%;美国TOP20电影中动画电影占五席,票房占比24%;而同期中国TOP20电影中无动画类型,且鲜有票房突破5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
从目前情况看,国产动画电影多以低幼系《熊出没》《喜羊羊》为主,且多在春节档上映;而进口动画电影则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
多位知名动画导演、制作人坦承行业困境,据了解,动画片制作成本普遍为每分钟几万至十几万元,售价与成本间相差巨大,而毕业生们,正在“逃离”低薪动画产业,行内人才流失较快。国产动画电影仍停留在靠票房盈利的阶段,缺乏对品牌或IP衍生价值的挖掘。营利模式单一也是此前行业内投资环境较差的一个原因。
(摘编自《“哪吒"光环下的国产动画困境》)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上第4部达到40亿+的影片,作为部动画电影,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B.作为国内首部3DIMAX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镜头在水准和量级上较之过去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与幕后制作团队的辛勤劳动有极大关系。
C.《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塑造哪吒形象时摈弃了脸谱化的人设,对其身上赋予的元素进行了重构,创造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具有突破性的哪吒形象。
D.目前国内动画电影行业依然未能摆脱困境,售价与成本的巨大差距和从业人员低薪都是行内人才快速流失的重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好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到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说明中国动画电影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
B.相比于海外成熟市场,国内动画类型电影“存在感”偏低的原因是多以低幼系《熊出没》、《喜羊羊》为主,将观众群定位为低龄儿童。
C.《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递的一种“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改变自己的遭遇和处境”的观念,使其精神内核转变到对现实的关照上。
D.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表现火爆,但国内动画电影总体发展并不理想,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走出困境。
9.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继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B.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D.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僇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故以此称。
B.“施施”是漫步而行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箕踞,古人常席地而坐,坐时两脚叉开,呈簸箕状,所以称“箕踞”。
D.“引觞满酌”中的“觞”和“觥筹交错”中的“觥”“筹”都是古代的盛酒器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的“意”是由贬谪引发出的惴栗之感,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异曲同工。
B.文中“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的短句,节奏紧密,体现了作者发现西山之美后急于游赏的心情。
C.作者将“特立”之西山赋予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宏远大的志向,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的完美结合。
D.为了表现西山的高俊挺拔之貌,作者运用了比照映衬手法。如以“数州之土壤”来衬托西山的高峻挺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5分)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读渡江诸将传
王迈①
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
中原岂天上?尺土不能归!
???
[注]:①王迈(1184~1248)
,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歌,一般来说,诗歌里面如果议论太多则会令人生厌,然而本诗却写得深切感人、引人深思。
B.首联破题,诗人读传时的洒衣之泪,不仅构成悬念,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怆的感情基调。
C.颈联中的“有”意为“尚有”,“希”意为“稀有”。肯定了诸将的勇猛无敌,但也指出了他们不能像廉蔺一样,同心同德。
D.尾联中“天上”极言高不可及,“尺土”极言其少,写出了“中原”遥不可及,寸土尚不得归,收复中原犹如登天。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3)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共7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________。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________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________”。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________,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手忙脚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B.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C.眼花缭乱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D.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人才资源、行政成本的极大消耗浪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
C.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D.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并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4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纸质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21.下面是李明写的一则请假条,从形式到内容有5处不妥当的地方,请指出来。(5分)
请假条
李明因昨天下午放学后,在骑车回家途中,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要请假,请务必批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奇葩说》第四季中,肖骁说:“很多时候,我们都鼓励自己说,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也是你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人朝着“最羡慕的那个自己”迈步前进,有的却慢慢变成了“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
在这两种人的身上,你会有怎样的选择?你想要做一个怎样的“真实的自己”?请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标题自拟,主题明确,符合文体,不得抄袭。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
A项,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C项,“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说法错误。D项,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
2.
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3.
C
“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
4.
C(
“炫耀”说法不当)
5.
①手艺精湛。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可与石料媲美;瘸子老三称大柱为坯王,杏儿她爹“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
②勤恳认真。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的李家坡起土;做事“起早贪黑”。
③渴望幸福,忠于爱情。他遇见了杏儿并爱上了她,“心里再搁不下旁人”,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想象。杏儿被迫离开他时,他远离镇子,终日思念,失魂落魄。(特点与分析各1分)
①在人物塑造方面,塑造出杏儿的美丽形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写出了杏儿人美。
②在情节发展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杏儿的长辫使大柱爱上了杏儿,杏儿的长辫子也让瘸子老三的儿子垂涎;杏儿他爹为了彩礼,让杏儿嫁给了瘸子老三的儿子;杏儿离去时,把长辫子齐根剪下留给了坯王;坯王脱坯时把杏儿的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让杏儿的气息陪伴着他。
③在主题表达方面,辫子象征杏儿和大柱之间的坚贞爱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坚贞的爱情的歌颂。(特点与分析各1分)
7.C“对其身上赋予的元素进行了重构”与原文不符。
8.
B强加因果且“将观众群定位为低龄儿童”于文无据。
9.
①建设高素质的技术制作团队,协力打造精品。②在电影角色塑造上要有创新与突破,(或借鉴经典电影作品,对角色传统元素进行继承与重构,使其符合现代理念及认同感)。③进行积极多样的营销宣传,增加观众期待值。④扩大国产动画电影在整个国产电影市场的占有比例。⑤在电影题材的选择上,内容要更加丰富,扩大受众面。⑥加强对品牌或IP衍生价值的挖掘,追求营利模式多元化,改善业内投资环境。(每点1分)
10.B
11.D(筹,筹码,酒筹;不是酒器,而是饮酒时娱乐之物。)
12.A.柳宗元是抑郁愤懑,寻求解脱;欧阳修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13.(1)(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不同常态的山水,都被我享有了。
(
补充主语、“是”、定语后置、被动句各1分,语句通顺
1
分)
(2)这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未尝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
“然后”“向”“未始”“于是”
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14.D(“岂”难道,表反问,说明收复中原并非不可能)
15.(1)对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妒贤嫉能者的抨击之情。诸将立功之后,便成为嫉恨者的众矢之的,手握兵权亦使当权者心生嫉妒,于是便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对诸将不能精诚团结、一致抗敌提出了批评。诸将不能像廉蔺那样捐弃前嫌精诚团结,共同抵御外侮。(3)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极度惋惜愤懑之情。中原并非遥不可及,却为什么寸土都不能归?卒章显志。(每个要点2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诗句1分。)
16.(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7.
B解析: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可知,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用“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用“脱颖而出”。
18.
C解析:A与D“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B与D
“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通。
19.
A解析:B项“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与“是否”“能否”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C、D项“用得好”与“留得住”语序不当。
20.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每点2分)
21.
(5分)(1)没有称呼(向谁请假);(2)没有注明请假人;(3)没有请假日期。(4)没有请假时长与起止时间;(5)语气生硬。(每点1分)
示例:
请假条
张老师:
因昨天下午放学后,在骑车回家途中,我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要请假一周(12月12日——12月19日),望您批准。
请假人:李明
2020年12月11日
22.(60分)请参考高考作文评分准则。
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特形状的山水,都被我享有;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心神专一,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这之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从这时才开始。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