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借助天平“称一称”“看一看”等活动,建立等式模型,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数学思考:
1、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通过探究思考,发展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建立代数思想。
问题解决:
当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分析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现实生活中建立方程模型。
情感态度:
1、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索,体会方程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2、在数学文化中,了解“方程”的历史,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玩过跷跷板吗?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玩跷跷板时,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图片,第一幅图中,跷跷板是什么状态?第二幅图中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游乐设施,以“跷跷板”为切入点,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平衡”与“不平衡”的状态,并为接下来引入“天平”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认识天平,感知平衡。
(1)有一种测量工具与跷跷板有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2)关于天平,你们有哪些认识?
(3)当天平平衡时,物品的质量和砝码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不平衡时呢?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平衡,为称量月饼的质量以及看图列式打下基础。)
2、观察思考,书写算式。
(1)用天平称量月饼的质量。
经过反复称量,测出月饼的质量,并记录三个关系式。
看图列式。
根据课件出示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在称量月饼的质量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测出月饼的质量,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3、仔细比较,巧手分类。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并对算式进行分类。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2)学生上台展示分类:
预设1:按照有没有字母来分。
预设2:按照是不是等式来分。
预设3:按照方程、不含字母的等式、不等式来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每一种分类方法都给予肯定与鼓励。)
4、归纳总结,揭示概念。
(1)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归纳概括,总结概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方程吗?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请认真思考一下,一个算式,如果是方程,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3)比较分析,明晰概念。
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请大家认真思考,方程一定是等式吗?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4)学以致用,巩固概念。
让学生独立写出一些方程,巩固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本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概念,明晰概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淘气写了三个算式,可是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一猜,他原来写的算式是不是方程?
2、请判断下面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说一说为什么。
(设计意图:两次练习题设计了不同的回答问题方式,抢答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置认知冲突,进一步明晰概念,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
(四)回顾整理,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数学方法:
整理算式——比较分类——寻找规律——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本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
(五)文化润泽,了解历史。
观看“方程的历史”视频,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师总结:方程的确是我们的财富,利用方程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复杂、困难的数学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方程的秘密。谢谢大家!
(设计意图:数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只简单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就是一种文化,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实现数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15张PPT)
方程的认识
不平衡
平
衡
天
平
物品
砝码
物品
砝码
物品的质量=砝码的质量
物品
砝码
物品的质量<砝码的质量
平
衡
不平衡
50
月饼
X
x
50
50
x
50
20
看图列式。
40
60
100
c
80
c
c
50
a
b
200
80
120
500
a
a
等式与方程是什么关系呢?
方程
判断:
等式一定是方程。
方程一定是等式。
等式
(×)
(√)
淘气写了三个算式,可是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
猜一猜,他原来写的算式是不是方程?
+c
>50
a
-
=100
÷
5
=2
请判断下面式子是不是方程?
并说一说为什么。
X+3
10-(
)=5
S=ah
c=0
△+△+△=30
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