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伤情是别离—送别诗的鉴赏》课件(21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千古伤情是别离—送别诗的鉴赏》课件(21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3 11:06:1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千古伤情是别离
——送别诗词的鉴赏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意象
(一枝一叶总关情)
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
寻找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
在具体诗句中标注表现手法
注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柳也
留也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离别。
——白居易
酒不醉人人自醉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李白)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时间类
落日、日暮、月夜、秋
地点类
长亭、劳劳亭、霸陵桥、南浦、渡口、阳关、古道
事物类
杨柳、酒、西风、孤帆、船(舟)、春草、
歌曲类
劳歌、骊歌(离歌)、阳关三叠、踏歌
踏歌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时间类
落日、日暮、月夜、秋
地点类
长亭、劳劳亭、南浦、霸陵、阳关、渡口、古道
事物类
杨柳、酒、西风、孤帆、船(舟)、春草、
歌曲类
劳歌、骊歌、阳关三叠、踏歌
写作手法
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其他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想象(虚实结合)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修辞手法的使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一种离别多样情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离别》李白)
2、表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3、对朋友未来的祝愿,积极奋发的勉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
送别诗中常见感情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表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3、对朋友未来的祝愿,积极奋发的勉励
4、别后愁苦、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
链接中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8分)
陇头送征客
南朝·周弘正
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一闻流水曲①,行住②两沾衣。
【注释】①流水曲:出自《列子·汤问》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知己情谊。②行住:指征客与诗人自己。
12.本诗前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流沙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4分)
13.赏析“行住两沾衣”中“沾”字的妙处。(4分)
13.示例:“沾”是浸湿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和好友分别时泪湿衣襟的情景,表现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不舍之情。(“沾”字的意义占2分,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2018年济南中考
12.示例:朝霜?
汉草?
凄凉(悲凉、凄清)
诗歌合为事而作
回望曾经的别离场景,融入感情,尝试创作送别诗。(可仿绝句、律诗、小令)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8分)
陇头送征客
南朝·周弘正
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
一闻流水曲①,行住②两沾衣。
【注释】①流水曲:出自《列子·汤问》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知己情谊。②行住:指征客与诗人自己。
12.本诗前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流沙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4分)
13.赏析“行住两沾衣”中“沾”字的妙处。(4分)《千古伤情是别离—送别诗的鉴赏》教学设计
课题
《千古伤情是别离—送别诗的鉴赏》
课时安排
1
主备人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所涉及内容既有学生小学和初中所学送别诗,也有学生课下搜集的其他送别诗内容。同是表达离情别绪,但是在语言表达和手法表现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诗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归纳总结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手法及思想情感2、学会鉴赏诗歌3、尝试诗歌创作,抒发离情别绪
重难点
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PPT
预习环节
自己收集送别诗,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首尝试赏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1、播放《经典咏流传》中曹轩宾所唱《别军叹》,引出送别诗专题学习。教师和学生齐诵此曲开头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诵读时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再次感受诗人的送别深情。2、同学们在诵读此诗时,重读了哪些地方?为什么重读这些?环节二:寻意象·觅手法·会诗情
重读的部分大多是景物或景物的特点,因为这些部分最能体现作者情感。融入作者情感的景物就是意象,所以把握诗歌情感,主要关注意象。而情感的表达也少不了表现手法。基于此,想要学习送别诗鉴赏,就要读懂送别诗的意象、手法和感情。(明确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接下来,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对送别诗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进行梳理归纳。注意做好标注。(教师各组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同学们讨论的很投入也很积极,相信会有不少收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送别诗中有哪些常用的典型意象?请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进行小组接龙,回答时读出诗句并点名意象同学们找的真不少!那我们思考一下这些意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很对,所以意象对情感的表达作用就是通过营造意境,所以我们在赏析送别诗时,要注意景物的特点,感受意象所营造的情景。①学习最为典型的意象——柳和酒
在众多的意象当中有两个是在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柳和酒。那么为什么柳会如此频繁的出现在送别诗中呢?(列出3个最重要原因,屏幕展示:柳也、留也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
那么酒为什么会常出现呢?(消愁和振奋的作用,屏幕展示两句和酒有关的送别诗)
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意象之外,还有其他。(屏幕展示意象分类,老师进行补充讲解)(特别提一下歌曲类中的《阳关三叠》)②送别诗中的特殊方式——踏歌
除以上之外,古代送别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就是踏歌。何为踏歌?(视频了解。并设计活动,和学生一起踏歌吟诗)
同学们学的非常快,也非常好,那么让我们一起齐读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加深印象2、明确送别诗中常用表现手法
同学们,情感的表达除了需要意象之外,也少不了表现手法的加持。那么,送别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回答可仿照一下句式,并进行简单解释。从__《》__(诗词题目)中的______(具体诗句)看出,运用了_______(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情感)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说明理解的很到位,“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合作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刚才同学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借景抒情。而直接抒发感情的,则是:直抒胸臆。除此之外,还有同学们说说到的“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结合诗句再进一步讲解)3、明确送别诗的多样情感
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而情感也因送别时间地点的不同,送别对象的不同和人生经历的不同而不同,就像先前所说“一种情感多样情(点出学生刚才提到的情感并根据诗句再进一步解释)”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表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3、对朋友未来的祝愿,积极奋发的勉励4、别后愁苦、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5、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环节三:连接中考,鉴赏送别诗
以上就是关于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就是多看多学,然后多用多实践。?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8分)陇头送征客
南朝?周弘正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
一闻流水曲①,行住②两沾衣。?
【注释】①流水曲:出自《列子?汤问》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知己情谊。②行住:指征客与诗人自己。?
12.本诗前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流沙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4分)?
13.赏析“行住两沾衣”中“沾”字的妙处。(4分)
(出示答案。对学生的回答做点评,教育学生要用所学知识规范答题)环节四:尝试创作诗歌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尝试创作诗歌。要求:回望曾经的别离场景,融入感情,尝试创作送别诗。(可仿绝句、律诗、小令)(播放《阳关三叠》古琴曲)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诗歌,自己进行讲解或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讲解和评价都要从本节课所讲送别诗的意象、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同学们,同学们的大作惊艳了我,使我真确感受到诗人就在我们身边。)环节五:结语
1、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2、教师语:
本节课已到尾声,我们也将和本节课告别。有些告别是下次再见的起点,而有些告别确是再也不见的终点。尽管时光匆匆,离别不可避免,但我们仍愿天下有情人长久,也愿千里亦能共婵娟!
全班齐读《送元二使安西》学生点明诵读重读部分,回答原因小组合作交流1、寻找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2、在具体诗句中标注表现手法3、注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回答。由小组代表读出诗句,点出意象.学生回答:比较悲伤学生尝试回答学生回答踏歌,根据老师引导,学习踏歌并展示(全班活动)学生齐读小组代表回答,仿照句式,并做简单解释同学们回答多种表现手法学生齐读送别诗中的多样情感学生认真审题,思考回答问题学生在悠扬的古琴曲中进行创作,并进行创作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布置作业
尝试挑战创作难度更高的律诗,将多种感情融合在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