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28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28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2 18: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
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
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3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
探究,认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
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重点: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难点: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指产生于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私人开办,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自己创办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即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所创办的工业。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3.“短暂的春天” :
4.再度受挫 :
5.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一战后
比较落后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原因
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大 生 纱 厂
张 謇
状元实业家
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①内因:
②外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人们竞相投资设厂(辛亥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出现“短暂的春天” 的原因:
一战期间(1914—1918)
③“短暂的春天”:
荣氏兄弟
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4.萧条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4.一战后,再度受挫的原因:
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 卷土重来;
②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民族实业家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特点:轻工业多、
重工业少
纺织业
面粉业
地区分布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
沿海、
沿江多,
内地少
初步发展
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
发展受挫
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
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
①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②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体现出崇洋逐新的趋向。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1.交通运输的发展:
慈禧太后坐过的汽车
清朝梳辫图
辛亥革命后的剪辫
剪辫后的溥仪
(1)剪辫子

2.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劝禁女子缠足
③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④易服饰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饮食、娱乐、婚丧崇洋逐新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2.社会习俗的变化:
西方食品工业产品如罐头、饼干、蛋制品,在20世纪初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中有了可观的销路。
1932年,由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 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是30年代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设计的新潮,红遍全上海。
西装
⑤新式风俗
西餐
西式蛋糕
洋酒
1927年12月1日下午三点,上海宋家的宅邸里,第一场基督教婚礼开始了,蒋介石身穿西服,看着宋美龄披着洁白的婚纱向自己走来,二人在上帝的面前各自立下誓言,周围的人见证着这场盛大的喜悦。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不平衡
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
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特点
1.交通通信的发展
工具
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
作用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剪辫、易服、劝禁缠足
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鞠躬、握手礼、“先生”
3.总体特征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发展: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化
产生:
再度受挫: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短暂春天:
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
特点:
比较落后
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分布不平衡
一战后
一战期间
甲午战争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课堂小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