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马六甲之“困”中国破解之“道”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进入我国油气管道分布的格局。
2.举例说出某一能源通道所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环境影响与战略意义。
■内容分析
马六甲海峡是七年级学生学习《东南亚》的第一课时中的一个节点,是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亚洲”的深入,是帮助学生“走近国家”的基础。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域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学期需要强求学习方法的培养,从第一学期的自然环境总论到现在接触区域地理,学生只是对地理事物有总体的了解,而缺乏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意在教授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或地形图,分析各油气管道路径的地形与地貌特点,并能说明其布局的理由。
2.从各油气管道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对我国能源战略格局形成的影响。
3.了解并掌握各大能源通道的建成给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安全保障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强化各个能源通道的建设对我国安全战略的影响(即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强化各个能源通道的建设与我国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地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增加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各能源通道的建设对我国安全战略的影响。
2.各能源通道的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能源通道的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影响。
2.理解中国建设能源通道与“一带一路”的联系。
■教学策略
在紧扣新课标要求,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目标;在课标引领下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标准,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我国已建、在建与拟建的能源通道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视频“马六甲海峡:石油生命线”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学习,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地理的教学新思想。 http://v.ku6.com/show/87B1AfW1a_heBvdS.html
向学生展示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过往马六甲海峡示意图,指出此处的繁忙程度与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推出课题:
马六甲之“困”中国破解之“道”
三、新课讲解:
1、中哈原油管道
1)中国第一条战略级跨国原油进口管道。项目开始时间与合作运营方式:
2)a. 管道的线路、里程和年输油量:b. 工程建设路段、时间与里程:
3)中哈原油管道的实际效益与意义:
4)中亚油气管线的意义:
2、中俄原油管道
1)运营方式、路线与里程:
2)投产时间、输油量、期限、意义及后续工程
3)中俄天然气管线(东线)
4)了解中俄油气管道分布全貌。
3、中缅油气管道
1)协议签署时间、管道在缅甸的起点与里程:
2)中缅管道施工时间、路径,终点站、贯通时间、总里程及输送量
3)管道的前景及意义
4、我国四大油气管道总体格局以及与国内西气东输管网的对接情况:
4、中巴经济走廊
1)提出与协议签署的时间
2)项目涉及领域、里程、预算和建成时间
3)功能与作用。
4)战略地位与意义
5、克拉运河
1)拟建规模、里程与方位。
2)中国方案情况与愿景。
3)意义: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检测:
(注:本节课所展示的图片和资料均基于网络收集与整理,数据与内容若有疏漏或出入,欢迎批评指正。)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