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第四节“澳大利亚”。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简单说明主要形成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设计思想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下学习具有基础性、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在“澳大利亚”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某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课程改革倡导运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来完成教学目标,主张在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本节课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课,运用了交互电子白板、希沃5课件、HiTeach智慧系统等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力求发挥更好的突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反馈。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识图能力,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并能根据资料和地图初步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通过七年级下册前面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也基本掌握了国家或地区的分析思路和学习方法。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概况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注意力也不够长时间集中,因此需要教师整体把握课堂,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学会对主要城市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的阐述。;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农牧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相互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美称的缘由;通过导学案的结合运用,使学生带着问题讨论,也使思考更有条理;利用希沃白板5、HiTeach智慧系统等信息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掌握澳大利亚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澳大利亚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了解,认识到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成的重要性;通过对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成因探究,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澳大利亚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
难点:澳大利亚的位置分析和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研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问题导学法、课程整合法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情景:播放自拍的抖音视频《不懂问老师》,里面展示了某个六年级的学生预习澳大利亚时,对课本的三个小标题“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非常感兴趣,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解答。
师:面对这名学生的困惑,我想请同学们集思广益,一起来来为它解答。让我们翻开课本67页,一起来开始这场解密之旅吧!
2、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过渡:为了发挥各位同学的聪明才智以及解密速度,我们将进行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这为小学同学的困惑解答。
角色分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第一、二组(位置考察组)研究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位置(半球、纬度和海陆)、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第三、四组(生物研究组)分析澳大利亚的代表性生物、生物特性及其原因。第五、六组(地形气候析组)研究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地势特征、降水变化规律和气候分布特征。第七、八组(农牧考察组)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原因、三大牧羊带的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任务分工,请各小组依据《澳大利亚》导学案中的问题在6分钟的时间进行激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依次回答讨论的结果:
A位置考察组:
①阅读地图,概括澳大利亚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
①阅读地图,总结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及典型位置特征。
②根据材料和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B生物研究组:
①阅读材料和图片,说出澳大利亚国主要的特有生物及特征。
②根据图片,思考澳大利亚生物古老性、原始性的原因(提示:大陆漂移、生物进化论)。
③长期孤立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没有产生古老的动物?(提示:位置、气候)
C地形气候组:
①读地形图,归纳澳大利亚的主要地形分布及地势特征。
②读降水分布图,分析澳大利亚降水的分布特点。(提示:递减方向)
③读气候图,说出澳大利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分布特征。
D农牧分析组:
①根据材料,为什么说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②根据材料和地图,探究澳大利亚哪些地方适合养羊。(提示:地形、气候、水源等)
③根据材料,比较澳大利亚三大牧羊带的差异。
3、小组展示,教师补充
过渡:6分钟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来听听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请位置考察组的同学根据导学案的问题进行展示。
生1:澳大利亚主要在南半球、东半球,南回归线穿过了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因此大部分为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在中低纬度。
生2:澳大利亚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是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
生:3: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最大城市是悉尼,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师:位置考察组的同学回答的非常棒!现在请生物研究组的同学进行答案展示。
生: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有袋鼠、考拉、鸸鹋、琴鸟等,特有植物有桉树、金合欢等,因为古老生物的众多,因此被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师: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古老生物那么多呢?
生:几千万年前,澳大利亚大陆就与其他大陆相分离,使得大陆上的生物与其他大陆生物没有联系,生物进化变得缓慢,再加上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的竞争,因而古老生物众多。
师:长期孤立的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动物没那么多?
生:南极大陆纬度高,气温寒冷,再加上长年冰雪覆盖,自然条件恶劣。
师:生物研究组的回答也非常棒。下面请地形气候组的同学来进行展示。
生:根据澳大利亚地形图,澳大利亚的地形可分为东部山地(大分水岭),西部高原和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师:是的,那澳大利亚的降水变化规律呢?
生:由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递减。
师:根据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图,可知澳大利亚的主要气候及气候分布特征。
生:澳大利亚有6种气候类型,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呈半环状分布。
师:回答非常好。刚刚我们知道澳大利亚的生物具有古老性,是不是所用动物都古老呢?比如常见的哪一种动物不是。
生:不是,羊就不是古老动物。
师:是的,下面请农牧考察组来为大家详细讲讲澳大利亚的养羊史。
生:由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放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师:是的,澳大利亚充分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养羊业,形成了哪三个不同的牧羊带。
生:由东南和西南沿海向内陆依次为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粗放牧羊带。
师:请从距海远近、降水量、牧草品质、产量、稳定性、绵羊品种等方面对比三大牧羊带。
生:以下表格是三大牧羊带的比较分析
牧羊带
距海远近
降水量
牧草品质
产量
稳定性
绵羊品种
牛、羊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距海近
多
人工草场
大
稳定
肉用羊
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距海适中
适中
多人工草
一般
较稳定
肉毛羊并重
粗放牧羊带
距海远
少
天然草场
小
不稳定
毛用羊
师:请问澳大利亚养羊是主要靠人工放羊吗?所产羊产品是自己用吗?
生:澳大利亚养羊业产业化、机械化程度高,耗用劳动力少。所产羊肉和羊毛主要用于出口,商品率很高。
4.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本节课我们先学习了澳大利亚的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然后学习了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代表及古老性的原因,接着分析了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最后共同研究了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誉。
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填充图册对应的练习,并思考澳大利亚第三个美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板书设计
8.4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
位置分析 三、地形气候
半球、纬度和海陆 1、地形特征与地势
首都和主要城市 2、气候特征
生物研究 四、农牧分析
特有动物和植物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2、三大牧羊带的比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提前一周的时间开始准备,运用了课程整合、问题导学、分组讨论、信息技术辅助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较为活跃,讨论也较为积极,从课后收回的导学案来看,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教学运用交互电子白板、希沃5课件、HiTeach智慧系统等信息技术,使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过,从课后回放录播视频、听课老师反馈来看,还有以下一些方面需要重点加强:①上课的教学语言不够成熟,需要加强。在上课过程中,讲授语言过于随便,类似于平常谈话,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凸显教师基本功有待加强;②课堂板书不够规范,宜用结构式的板书或板书形状进行规范。由于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必须要有条理,也要能体现整个课堂的精髓。③导学案的部分问题过于深奥,应浅显点,注意引导。由于初一学生的理性思维尚有待开发,因此问的问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回答性。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予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