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800011823700《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极地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南北极地区两地的自然差异。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剪辑的视频等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通过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环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总结的能力;在合作探究和课堂训练时,运用互联网+云互动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效进行分析、反馈,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环节1
【导入】
展示视频——《极地地区》
【设计意图】播放极地地区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对视频内容进行相应的提问,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极地地区。
环节2
【自主探究】结合课本,课前预习完成以下内容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位置和范围
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 和 ,合称为 。
南极地区位于 以南,包括________及其周围海域。
北极地区位于 以北,包括________及其周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洲部分地区。
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
①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烈风
②冰层平均厚度__________,_________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③特殊称号:“冰雪高原”、“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北极地区
终年冰封,但气温比南极______,降水量比南极地区________,风速比南极_________.
代表性动物:南极_________,北极________。
科学考察的宝地
丰富的资源
①南极地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_________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___________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___________。
②北极地区石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丰富。
科学考察站
目前,已有_______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_______多个科学考察站。
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①南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北极:_________
三、极地地区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
(1)南极地区:过度捕杀鲸等极地动物,破坏这里的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
(2)北极地区:
①滥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导致北极地区的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
保护措施
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_____________,我国与1983年加入_________________,1991年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基础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基础知识展示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环节做好准备。
环节3
【学生展示】学生自由选择表格内容进行展示,完成以下表格
南极
北极
地理位置
地表特征
气候
代表性动物
资源
环境问题
【设计意图】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基础知识的展示环节,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锻炼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加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团队精神。此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引导、总结。
环节4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在讨论区发表见解,学生之间可在讨论区互相评论点赞;讨论完成后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组员可适当补充,结合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对小组进行加分,平板电脑互动讨论区有独特见解也可适当加分。
假如你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被邀请前往极地进行科学考察....
1、你会到_____(南极\北极)科学考察?(1分)
2、科考前你准备的物品是_____,为什么?(1分)
3、你的考察研究项目是______,为什么?(2分)
4、在科考的过程中,你如何保护当地生态环境?(2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活动串联课本知识、拓展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架构,并在讨论和展示中,锻炼学生分析、表达、合作的能力,此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引导、总结。
环节5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知识点,并归纳总结,统计小组得分情况
【板书设计】
南极
北极
地理位置
南极圈以南
北极圈以北
地表特征
陆地为主(冰雪高原)
海洋为主
气候
酷寒、干燥、烈风
严寒、降水较多、风速较小
代表性动物
企鹅
北极熊
资源
矿产、生物、淡水
环境问题
过度捕杀生物、污染、气候变暖
采取措施
国际、地区、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