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演变可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太原会战
C.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答案】B
【详解】根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合作-对立-合作”对应的是国共之间的建立统一战线和统一战线破裂后形成的对峙。第一次建立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期间,南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两党彻底走向对峙,第二次建立统一战线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故B符合题意;北伐战争还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排除A;南昌起义发生在西安事变之前,是国共走向对立的标志,排除C;五四运动时期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
2.“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
A.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抗日战争
【答案】D
【详解】据题意“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可知该事件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共合作抗日,给我们“燃烧起新的希望”,故D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不是危机,故排除AC;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腐朽,没有燃烧起新的希望,故B排除。
3.20世纪30年代,上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利用“公司的新电话号码为40000”,宣传“四万万同胞,拨四万号电话,坐四万号车子”。这一宣传(
)
A.有利于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反映出日本加剧了侵略的步伐
C.带有浓厚的市场保护意识
D.体现了营销与救亡结合的特点
【答案】D
【详解】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可知,正是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尖锐化时期,因此上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利用“40000”来宣传,体现了营销与救亡结合的特点,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通讯电话,故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日本侵华,故B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该公司的宣传口号,没有涉及市场保护,C错误。
4.北京人把玉米面叫棒子面,1937年北平(1928-1949年北京改名为北平)地区的棒子面0.1元1斤,到1944年涨到六七元一斤,到1945年已上涨了1000倍。其主要原因是
A.抗日根据地粮食的匮乏
B.北平地区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
C.南京国民政府通货膨胀
D.一战结束列强重返中国加强掠夺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北平地区的棒子面0.1元1斤,到1944年涨到六七元一斤,到1945年已上涨了1000倍”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北平地区沦陷,广大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剥削,加上物资运输线路的阻断,因此物资日渐缺乏,导致物价大幅上涨,B项正确;北平在七七事变后就已被日本占领,成为沦陷区,不是抗日根据地,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通货膨胀主要在内战时期表现明显,在抗战时期不是北平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这时期北平地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侵略,而不是一战后列强的侵略,D项错误。
5.1937年9月6日,在延安的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变更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促使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巨变
C.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D.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
【答案】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这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D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A排除;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排除;C是在七七事变后,排除。故选D。
6.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世界各国在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日本人转而关注满蒙,是受周围国际形势所迫。"对该文人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B.说明日本侵华情有可原
C.反映了大危机下日本的选择
D.意在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答案】C
【详解】中村粲认为日本关注满蒙是由于国际形势的逼迫。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日本关注中国满蒙的时间是在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由此可说明该文人的说法反映了大危机下日本的选择,故选C;该文人的说法仅能代表他个人的想法,不是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全面分析,排除A;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无从体现,排除。
7.20世纪30年代,天津《大公报》公开呼吁:“当兹中国将整个的被日本军阀摧残吞并之时,为民族生存计,为中山主义计,政府必须抱与民更始之决心,另辟和平解决赤祸之路”,同时期的《国闻周报》也称:我们希望以对外“镇静”工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态度来对外。这说明“政府”
A.遭到媒体舆论的谴责
B.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C.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
D.表达了自卫抗战之决心
【答案】A
【详解】由材料“为民族生存计……另辟和平解决赤祸之路”“我们希望以对外‘镇静’工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态度来对外”等信息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了媒体舆论的谴责,要求其转变策略一致对外,故选A;材料并未描述这些报纸在发表这些言论后所遭遇的处境,无法得知政府是否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排除B;如果C项成立,那么就不会有报刊中的这些言论了,排除;报刊中的内容只代表媒体舆论的态度,而不是国民政府的态度,排除D。
8.“拜谒中山(孙中山)陵”现象在国民党的政治生活中经常出现,如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要谒陵,宁粤和议共赴国难要谒陵,召开五全大会以示团结要谒陵,西安事变归来要谒陵。国民党的做法意在
A.宣扬三民主义
B.加强党内的团结
C.巩固统治地位
D.纪念孙中山先生
【答案】C
【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政治生活中经常出现谒陵现象,主要是国民党意图借孙中山的地位和威望强化国民党的统治,故C正确;A、D两项错误,拜谒中山陵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孙中山先生的威望来维护自身的统治,而非宣扬三民主义和纪念孙中山先生,故A、D均不正确;B项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加强党内团结也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故B不正确。
9.1944年,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毛泽东提出建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由此可知,“联合”政府的提出是
A.抗战胜利的结果
B.全面抗战的开始
C.顺应形势的需要
D.和平建国的保障
【答案】C
【详解】由材料中的“成为当务之急”“毛泽东提出建.”等信息可知,“联合”政府是为顺应抗战形势发展而提出的,故C项正确;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0.“1937年9月,日军最精锐的第五师团进至河北蔚县,其一部西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这时红军刚改编为第八路军,也在向山西前线开进,八路军主要在敌军侧后进行游击战……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中“首战告捷”发生在
A.太原会战期间
B.徐州会战期间
C.枣宜会战期间
D.百团大战期间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时间1937年和地点“山西广灵、灵丘进犯”可以判断,题干描述的是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A正确;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枣宜会战发生在1940年,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D。
11.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此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第一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出兵都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故选D,排除AB;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出兵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排除C。
12.据统计,1938年-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了四届大型工农业生产展览会,每届都要评定展品等级并给予奖励,一般还要邀请有经验的人介绍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边区政府这种做法
A.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政权
B.有利于缓和边区的阶级矛盾
C.开创了中国博览文化先河
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支援全国敌后抗战,中共把经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开展大生产运动,故材料中的做法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故选D;1938—1944年的主要任务是抗日,而巩固工农革命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排除A;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的是工农业生产展览会,其意在促进工农业生产,而非缓和阶级矛盾,排除B;材料并未说明工农业生产展览会对后世的影响,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13.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A
【详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表明地点是在黄浦江附近的上海,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淞沪会战,故A项正确;太原会战主要是在山西,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B项错误;徐州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C项错误;枣宜会战的地点是在湖北,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D项错误。
14.抗战时期,中国戏剧界一度出现历史剧创作的热潮。在1941年和1942年,当抗战形势最为严峻时,历史剧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涌现了《花木兰》《大明英烈传》《忠王李秀成》《天国春秋》《屈原》和《正气歌》等被公认的战时历史剧名作。这表明
A.历史剧是抗战时期文艺作品的主流
B.历史剧创作加快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C.国共合作促进了历史剧的全面繁荣
D.剧作家选择作品题材受价值观影响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最严峻的时期,历史剧创作达到高峰,而这些历史剧都是宣传爱国尽忠等正能量为主题,这说明剧作家的题材选择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仅仅言及历史剧创作,不能说明就是代表,排除A项;B项夸大了历史剧的作用;C项中的国共合作无法从材料信息得出,且国共合作在抗战初期即开始,材料主要涉及1941-1942年,故排除C项。
15.“国民政府投入全国军队的大部分精锐部队血战三个月,并没有产生避免日军早期控制武汉、逼迫中国军队在东部地区背海决战,从而破坏中国持久抗战的基本国策的全局作用;不存在争取更多时间、更大空间为东部工业内迁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为持久抗战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的战略意义。”材料中评论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太原会战
【答案】A
【详解】根据“大部分精锐部队血战三个月”“不存在争取更多时间、更大空间为东部工业内迁创造有利条件”等信息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的速战计划,但是最后中国守军也被近撤退了,故A项正确;BCD项与主旨不符合,排除。
16.193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区、地、县、市、分区的党委设立组织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调和分配等工作,并且开始出现了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在管理上的分工。这些做法
A.标志着我党干部制度的成熟
B.秉承“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
C.适应了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
D.配合了解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抗战逐渐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对干部实行统一管理,并且开始出现了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在管理上的分工,这种干部管理方式的调整适应了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C正确;1938年我党干部制度尚未成熟,排除A;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1938年正值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并没有成形固定的的行政区域,排除D。
17.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B.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
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D.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但为了博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故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故C项正确;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ABD三项都不是其真实目的,故排除。
18.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下列毛泽东诗词名句,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②“黄洋界(井冈山)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③“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①“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是指秋收起义;”②“黄洋界(井冈山)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③“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指长征胜利;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渡江战役。故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
19.下面是某次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片段),据此推断这一战役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カ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临沂等地。
A.徐州会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黄百韬兵团”“新安镇、运河车站、临沂等地”可知这次战役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军队在作战,地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故为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故C正确;徐州会战与材料“黄百韬兵团”不符,故排除A;辽沈战役发生于东北,与材料地点不符,故排除B;平津战役发生的地点也和材料地点不符,故排除D。
20.学生的抗议成了1945-1949年最令国民党政府恼怒的事情之一。学生的行动基本上是反战运动,它使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共冲突上。由此推断,学生运动(
)
A.表明国民政府丧失民主
B.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C.全面配合了解放军进攻
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大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学生的反战运动,使国民党统治区域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瓦解了国民党统治,加速了其灭亡,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国民政府丧失民主,故排除A;全面配合了解放军进攻,说法夸大了学生运动的作用,故排除C;学生行动主要是反战,并没有推动民主政治大发展,故排除D。
21.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
)
A.日本发动旅顺大屠杀
B.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国共进行辽沈战役
【答案】D
【详解】根据“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应是因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7年后即1948年,国共进行辽沈战役,故D选项正确,同时排除C选项;旅顺大屠杀发生于189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选项错误;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选项错误。
22.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抗日战争胜利
B.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和解放战争胜利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初,中英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C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不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A项错误;1853年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不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B项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项错误。
23.下图是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据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亿元)
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
B.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D.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答案】A
【详解】图示反映了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正值国共第二次内战时期,增大法币发行量适应了国民政府庞大军费开支的需要,故选A;世界经济大危机于1929年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与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增加无关,故排除C;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
24.解放战争时期,下图中①-④四个地点相继发生的事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图并结合所学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①地—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②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C.③地—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④地—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答案】C
【详解】③是武汉,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C符合题意,故选C;①是大别山地区,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A不符合题意,排除;②是东北,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取得了在东北开展的辽沈战役的胜利,B不符合题意,排除;④是南京,1949年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满分52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的典型例证。(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8分)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8分)
【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强征劳工和慰安妇等。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等。
(3)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详解】(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从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实行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强征劳工和慰安妇等方面回答。
(2)据材料“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可知,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据材料“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结合所学还可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等方面回答。
(3)据所学可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打破日本“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的幻想的事件是什么?“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场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并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1)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2)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
淞沪会战;政治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4)结果:甲午战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影响:甲午战败,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的“商业”特权主要有两个,一为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一为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2)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主要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
(3)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破日本“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的幻想的事件是淞沪会战。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凝聚力”对抗日战争的深刻影响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等,在军事上表现主要为,正面战场大规模会战和敌后战场相配合。
(4)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两场中日战争的结果分别是甲午战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败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根据材料三中“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27.(16分)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年8月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渡江战役打响的时间(精确到年、月);并说明“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4分)
【答案】(1)表现: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事件:南京大屠杀。战役: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或四大会战等);中共: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3)时间:1949年4月。意义:国民政府统治在大陆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4)主题:反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反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
【详解】(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法制化方面,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现代化方面,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临时约法》中规定了人民的一些基本权利,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事件:根据材料“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公祭的是南京大屠杀。战役:国民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台儿庄战役(或四大会战等);中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在敌后组织了百团大战。
(3)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时间是在1949年4月。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在大陆覆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4)主题:根据三则材料的主题可知,近代中国探索复兴的道路是反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在政治上主要是反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7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演变可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太原会战
C.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2.“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
A.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抗日战争
3.20世纪30年代,上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利用“公司的新电话号码为40000”,宣传“四万万同胞,拨四万号电话,坐四万号车子”。这一宣传(
)
A.有利于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反映出日本加剧了侵略的步伐
C.带有浓厚的市场保护意识
D.体现了营销与救亡结合的特点
4.北京人把玉米面叫棒子面,1937年北平(1928-1949年北京改名为北平)地区的棒子面0.1元1斤,到1944年涨到六七元一斤,到1945年已上涨了1000倍。其主要原因是
A.抗日根据地粮食的匮乏
B.北平地区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
C.南京国民政府通货膨胀
D.一战结束列强重返中国加强掠夺
5.1937年9月6日,在延安的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变更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促使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巨变
C.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D.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
6.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世界各国在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日本人转而关注满蒙,是受周围国际形势所迫。"对该文人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B.说明日本侵华情有可原
C.反映了大危机下日本的选择
D.意在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7.20世纪30年代,天津《大公报》公开呼吁:“当兹中国将整个的被日本军阀摧残吞并之时,为民族生存计,为中山主义计,政府必须抱与民更始之决心,另辟和平解决赤祸之路”,同时期的《国闻周报》也称:我们希望以对外“镇静”工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态度来对外。这说明“政府”
A.遭到媒体舆论的谴责
B.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C.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
D.表达了自卫抗战之决心
8.“拜谒中山(孙中山)陵”现象在国民党的政治生活中经常出现,如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要谒陵,宁粤和议共赴国难要谒陵,召开五全大会以示团结要谒陵,西安事变归来要谒陵。国民党的做法意在
A.宣扬三民主义
B.加强党内的团结
C.巩固统治地位
D.纪念孙中山先生
9.1944年,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毛泽东提出建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由此可知,“联合”政府的提出是
A.抗战胜利的结果
B.全面抗战的开始
C.顺应形势的需要
D.和平建国的保障
10.“1937年9月,日军最精锐的第五师团进至河北蔚县,其一部西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这时红军刚改编为第八路军,也在向山西前线开进,八路军主要在敌军侧后进行游击战……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中“首战告捷”发生在
A.太原会战期间
B.徐州会战期间
C.枣宜会战期间
D.百团大战期间
11.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此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第一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12.据统计,1938年-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了四届大型工农业生产展览会,每届都要评定展品等级并给予奖励,一般还要邀请有经验的人介绍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边区政府这种做法
A.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政权
B.有利于缓和边区的阶级矛盾
C.开创了中国博览文化先河
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13.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14.抗战时期,中国戏剧界一度出现历史剧创作的热潮。在1941年和1942年,当抗战形势最为严峻时,历史剧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涌现了《花木兰》《大明英烈传》《忠王李秀成》《天国春秋》《屈原》和《正气歌》等被公认的战时历史剧名作。这表明
A.历史剧是抗战时期文艺作品的主流
B.历史剧创作加快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C.国共合作促进了历史剧的全面繁荣
D.剧作家选择作品题材受价值观影响
15.“国民政府投入全国军队的大部分精锐部队血战三个月,并没有产生避免日军早期控制武汉、逼迫中国军队在东部地区背海决战,从而破坏中国持久抗战的基本国策的全局作用;不存在争取更多时间、更大空间为东部工业内迁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为持久抗战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的战略意义。”材料中评论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太原会战
16.193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区、地、县、市、分区的党委设立组织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调和分配等工作,并且开始出现了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在管理上的分工。这些做法
A.标志着我党干部制度的成熟
B.秉承“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
C.适应了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
D.配合了解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
17.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B.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
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D.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
18.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下列毛泽东诗词名句,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②“黄洋界(井冈山)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③“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①③④②
19.下面是某次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片段),据此推断这一战役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カ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临沂等地。
A.徐州会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20.学生的抗议成了1945-1949年最令国民党政府恼怒的事情之一。学生的行动基本上是反战运动,它使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共冲突上。由此推断,学生运动(
)
A.表明国民政府丧失民主
B.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C.全面配合了解放军进攻
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大发展
21.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
)
A.日本发动旅顺大屠杀
B.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国共进行辽沈战役
22.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抗日战争胜利
B.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和解放战争胜利
23.下图是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据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亿元)
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
B.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D.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24.解放战争时期,下图中①-④四个地点相继发生的事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图并结合所学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①地—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②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C.③地—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④地—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满分52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的典型例证。(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8分)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8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打破日本“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的幻想的事件是什么?“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场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并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27.(16分)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年8月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渡江战役打响的时间(精确到年、月);并说明“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4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