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
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
8%。这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
B.农民社会主义改造的自觉性强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
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
【答案】C
【详解】原本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时间完成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到五年便基本完成了,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是在1958年,A项错误;农民社会主义改造的“自觉性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2.“这是总结了中国人民在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的经验,而制订出来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这里评价的文献是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答案】B
【详解】根据“而制订出来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可以看出,其强调与建国有关的文件,起到“大宪章”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3.2020年11月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开始。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主要政治目的是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的人口普查是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选举做准备,故选A;B项不是政治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全国人口普查针对的对象是全国,而不仅仅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人口普查有加强户口管理之心,而无扩大税源之意,排除D。
4.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A.参加人民公社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
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答案】B
【详解】两图分别是农业的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反映出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B项正确;ACD项与图片强调的三大改造无关,排除。
5.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主要是由于
A.我们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支撑
B.我们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C.我们实行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D.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性质决定的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我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要和国家的独立、政权性质有关,D正确;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大,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C排除。故选D。
6.如表是1952—1957年我国主要产业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52
45.4
34.4
5.6
3.5
11.1
1957
33.5
43.8
7.4
3.7
11.6
A.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善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衡
【答案】A
【详解】表中数据显示,1957年工业部门的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上升,这说明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善,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材料中的变化发生"一五"工业建设时期,排除C项;虽然表中信息显示此时期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农业,但大体上比重是持平的,国民经济比例并不失衡,排除D项。
7.1950年初,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这一认识( )
A.否定了“一边倒”方针
B.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答案】C
【详解】题干反映了周恩来在强调“一边倒”的基础上,不能丢了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上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不能盲目的、无原则的“一边倒”,并未否定“一边倒”方针,故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材料强调同苏联结盟的必要,说明新中国并未摆脱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故排除D。
8.1954年《关于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中提及:与会国保证尊重 、老(挝)、柬(埔寨)
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它们的内政不予任何干涉。题中
方框里的国家应是
A.越(南)
B.印(度)
C.中(国)
D.印(尼)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关于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协定中的印度支那指的是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A正确;印度、中国、印尼与印度支那这一区域不符,排除B、C、D。
9.《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戒修改,戒重订。”体现此既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详解】题干涉及的是中共对于国民党与外国签订各项条约的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符合这一精神,B正确;A涉及的是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不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共同纲领》时间不符,排除C、D。
1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D
【详解】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体现了旧中国对这些地区的蔑视,这是大汉族主义的色彩。而建国之后名称的变化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B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地名的更改无关,排除C。
11.如图是画家韦启美创作于1954年的漫画作品《来水了!来水了!》。这一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
A.农村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B.国民经济调整正在进行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变
D.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突出
【答案】D
【详解】从图一的洪水泛滥,到图二农民生产中的水利建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突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改革,且时间不符合,排除A;B项是1960年,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方式,排除C。
12.据统计,1950年1月.北京市全市党员总数迅速增加至15
228人(不包括中央单位和部队),其中工厂、企业的党员为6081人,党政机关的党员为5094人,学校学员的党员为2104人,街道、农村和其他单位的党员为1949人。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型政权建设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中央干部职能的转变
D.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建国初期北京市全市党员总数迅速增加,主要涉及企业、学校、党政机关及街道农村等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适应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加强以党的方针政策领导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建国初期中国并未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中央干部的职能转变,排除C项;题干现象旨在适应建国初期中共作为执政党的需要,并非政治体制改革所致,排除D项。故选A。
1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B.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D
【详解】根据“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得出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D项正确;AB项不符合82宪法,排除A;C项与54宪法无关,排除。
14.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C项正确;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不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B项错误;“文革”的主要教训不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项错误。
15.他(如图)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他”就是
A.时传祥
B.焦裕禄
C.王进喜
D.杨善洲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展示的形象是我国在全面建设时期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誉为“铁人”的王进喜,C项正确;优秀淘粪工人时传祥不是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A项错误;被誉为“铁人”与“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不符,B项错误;全国“绿化”标兵杨善洲与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等不符,D项错误。
16.“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国外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这说明“卫星上天”
A.展示了中国的科技与工业实力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C.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
D.冲击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答案】A
【详解】由材料信息“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可知,“卫星上天”得益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的进步,故A项正确;BCD均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17.一位美国记者在报道中指出:“可能成为20年来在恢复美国和共产党中国已经中断的对话方面所采取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步骤,竟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一乒乓球赛场。”这一“步骤”
A.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C.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通过乒乓球外交,中美两国结束了20年的对抗,恢复了对话,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A项正确;中美乒乓球外交间接而非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B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C项错误
;中美乒乓球外交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无关,D项错误。
18.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打趣地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该趣话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赫鲁晓夫认为新中国无力搞核研究
B.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新中国作出了“两弹一星”的决策
D.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答案】D
【详解】1964年,我国独立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与题目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说明,我国已经研制出了核武器,不是赫鲁晓夫认为无力搞核研究,故A项错误;苏联对我国推行霸权主义,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史实是已经研制成功,不是作出决策,故C项错误。
19.“红卫兵砸了只花瓶,拿走了父亲(张治中)的佩剑,还责问为什么不挂毛主席像和语录,……红卫兵走后,父亲对家人和机要秘书说:‘今后若干年,这将是一个大笑话。’”这说明
A.“文化大革命”不得人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抵制
B.“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是整党内外的当权派
C.对“文化大革命”的重新评价是历史的必然
D.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的急先锋和主力军
【答案】C
【详解】材料“今后若干年,这将是一个大笑话”说明文革的荒唐性,重新对文革评价是历史必然,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抵制”,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排除B;D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20.1956年3月,党中央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导弹研发。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在组建选调科技人员会议上慷慨陈词:“我们需要导弹,困难再大,勒紧裤带也要搞导弹,没有导弹、原子弹,我们国家就站不起来!我出6名教授!”陈赓大将的这一表态
A.反映出他已经深刻解读了《共同纲领》
B.有利于导弹研发事业挺过经济困难时期
C.说明美军的武器优势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D.代表一批富有远见的高级干部们的共识
【答案】D
【详解】材料“我们需要导弹,困难再大,勒紧裤带也要搞导弹,没有导弹、原子弹,我们国家就站不起来!我出6名教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1.漫画《红苕大如山》,画中标注“红苕大如山,一望不到边。骑马跑去看,绕了五六天。”该漫画反映出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B.“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C.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萝卜种的那么大,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浮跨风”的现象,故C项正确;ABD项
不符合题意。
2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实事求是
B.崇尚节俭
C.无私奉献
D.勇于创新
【答案】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些人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优秀的英雄模范人物,故C项正确;ABD项并不是其共同点。
23.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信》指出,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这反映出
A.中央对"大跃进"问题有所察觉
B.中央将生产计划权下放给基层
C."左"倾错误开始得到纠正
D.毛泽东反对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A
【详解】1959年时,在农业生产上正掀起浮夸风,材料中毛泽东认为粮食产量要从现实出发,粮食增长量不能脱离实际,这说明中央对
"大跃进,问题有所察觉,故答案选A项;实行计划经济,基层没有生产计划权,可排除
B项;对"大跃进,运动错误的纠正是在1961年,可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毛泽东反对人民公社化运动
,可排除D项。
24.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减少城市工资总额,同时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对非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这主要是为了
A.缓解市场供应困难
B.应对美苏外部威胁
C.筹建农村人民公社
D.调整城市消费结构
【答案】A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施调整的政策,通过减少城市工资总额等措施来缓解市场供应困难,故A项正确;美苏外部威胁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人民公社已经建立,排除C;D项不是原因,只是表现,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满分52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1)国旗、国徽是新中国的象征,它们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讨论通过的,这次大会通过的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是什么?它起了什么作用?(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8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6分)
【答案】(1)施政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前提:新中国的成立。主要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依法治国。
【详解】(1)根据题干中“它们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讨论通过的”这一信息可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前提:根据材料“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主要成就: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原因:根据材料“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可知,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据材料“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可知,忽视政体民主建设;根据材料“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可知,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根据材料“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可知,作者认为解决策略是依法治国。
26.(18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1)据材料一,请问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义要求”的内容是什么?对此,列强的态度怎样?中国国内对其又是如何回应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所体现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取得了什么积极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6分)
(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的共同愿望是什么?影响近现代中国两次外交活动不同结局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案】(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
态度:列强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
回应:五四运动。
(2)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成果:有利于印度支那地区和平。
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愿望:捍卫国家(人民)利益;维护民族独立。
因素:国家独立、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详解】(1)要求,根据材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等信息可知,顾维钧强调山东是我国领土,因此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中国在山东主权的要求。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拒绝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中国在山东主权的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回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是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中国,立刻激发了郁积在人们心中的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外交思想,根据材料“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可得出体现了周恩来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成果,根据材料“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结合所学可知,在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有利于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主要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也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该会议上的推动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愿望,根据材料“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顾维钧和周恩来都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都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愿望;因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弱国无外交,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西方列强屡次侵略我国,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获得民族独立,国际声望和地位逐渐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因此国家独立、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是近现代中国两次外交活动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是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的系统构图
材料二
1954年,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产值,已分别占整个非国营工业总产值的53%和33%。1955年下半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高潮,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迅速发展为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摘编自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大生企业的经营特点,并对张譽进行简要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原因及影响。(10分)
【答案】(1)特点:规模大,经营系统化;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不足;兼顾企业发展与社会效益。评价:张謇是著名的实业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富有爱国情怀;关注民生,创办教育,热衷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
(2)原因: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的革命要求,具有一定进步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义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的对象;中国共产党改造之前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和平改造的方式。影响:增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成分,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变了社会结构;有利于巩固统一战线,维护社会稳定。
【详解】(1)“特点”,从图示中各项信息可得出:规模大,经营系统化;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不足;兼顾企业发展与社会效益。“评价”,依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得出:张謇是著名的实业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富有爱国情怀;关注民生,创办教育,热衷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
(2)“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的革命要求,具有一定进步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义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的对象;中国共产党改造之前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和平改造的方式。“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所学知识从增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成分,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变了社会结构;有利于巩固统一战线,维护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6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
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
8%。这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
B.农民社会主义改造的自觉性强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
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
2.“这是总结了中国人民在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的经验,而制订出来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这里评价的文献是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2020年11月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开始。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主要政治目的是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4.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A.参加人民公社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
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5.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主要是由于
A.我们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支撑
B.我们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C.我们实行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D.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性质决定的
6.如表是1952—1957年我国主要产业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52
45.4
34.4
5.6
3.5
11.1
1957
33.5
43.8
7.4
3.7
11.6
A.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善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衡
7.1950年初,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这一认识( )
A.否定了“一边倒”方针
B.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8.1954年《关于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中提及:与会国保证尊重 、老(挝)、柬(埔寨)
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它们的内政不予任何干涉。题中
方框里的国家应是
A.越(南)
B.印(度)
C.中(国)
D.印(尼)
9.《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戒修改,戒重订。”体现此既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11.如图是画家韦启美创作于1954年的漫画作品《来水了!来水了!》。这一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
A.农村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B.国民经济调整正在进行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变
D.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突出
12.据统计,1950年1月.北京市全市党员总数迅速增加至15
228人(不包括中央单位和部队),其中工厂、企业的党员为6081人,党政机关的党员为5094人,学校学员的党员为2104人,街道、农村和其他单位的党员为1949人。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型政权建设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中央干部职能的转变
D.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1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B.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14.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他(如图)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他”就是
A.时传祥
B.焦裕禄
C.王进喜
D.杨善洲
16.“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国外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这说明“卫星上天”
A.展示了中国的科技与工业实力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C.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
D.冲击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17.一位美国记者在报道中指出:“可能成为20年来在恢复美国和共产党中国已经中断的对话方面所采取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步骤,竟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一乒乓球赛场。”这一“步骤”
A.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C.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8.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打趣地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该趣话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赫鲁晓夫认为新中国无力搞核研究
B.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新中国作出了“两弹一星”的决策
D.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9.“红卫兵砸了只花瓶,拿走了父亲(张治中)的佩剑,还责问为什么不挂毛主席像和语录,……红卫兵走后,父亲对家人和机要秘书说:‘今后若干年,这将是一个大笑话。’”这说明
A.“文化大革命”不得人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抵制
B.“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是整党内外的当权派
C.对“文化大革命”的重新评价是历史的必然
D.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的急先锋和主力军
20.1956年3月,党中央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导弹研发。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在组建选调科技人员会议上慷慨陈词:“我们需要导弹,困难再大,勒紧裤带也要搞导弹,没有导弹、原子弹,我们国家就站不起来!我出6名教授!”陈赓大将的这一表态
A.反映出他已经深刻解读了《共同纲领》
B.有利于导弹研发事业挺过经济困难时期
C.说明美军的武器优势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D.代表一批富有远见的高级干部们的共识
21.漫画《红苕大如山》,画中标注“红苕大如山,一望不到边。骑马跑去看,绕了五六天。”该漫画反映出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B.“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C.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2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实事求是
B.崇尚节俭
C.无私奉献
D.勇于创新
23.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信》指出,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这反映出
A.中央对"大跃进"问题有所察觉
B.中央将生产计划权下放给基层
C."左"倾错误开始得到纠正
D.毛泽东反对人民公社化运动
24.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减少城市工资总额,同时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对非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这主要是为了
A.缓解市场供应困难
B.应对美苏外部威胁
C.筹建农村人民公社
D.调整城市消费结构
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满分52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1)国旗、国徽是新中国的象征,它们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讨论通过的,这次大会通过的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是什么?它起了什么作用?(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8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6分)
26.(18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1)据材料一,请问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义要求”的内容是什么?对此,列强的态度怎样?中国国内对其又是如何回应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所体现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取得了什么积极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6分)
(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的共同愿望是什么?影响近现代中国两次外交活动不同结局的因素有哪些?(6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是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的系统构图
材料二
1954年,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产值,已分别占整个非国营工业总产值的53%和33%。1955年下半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高潮,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迅速发展为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摘编自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大生企业的经营特点,并对张譽进行简要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原因及影响。(10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