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检测题
班别:
姓名:
评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1.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中国人听了高兴”是因为毛泽东要来重庆(
)
A.谋求合作,联合抗日
B.精诚团结,共同北伐
C.争取民主,实现和平
D.建设重庆,促进发展
2.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A.标志者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B.国共双方在重庆签定了《双十协定》
C.反映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意图
D.体现了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3.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应该是(??)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
4.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右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国民党(
)
A.假和平,真内战
B.修订和平方案
C.争取抗战胜利
D.诚心实现和平
5.1946年,当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时,周恩来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因为全国人民都承认了这样的事实,认为中共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这表明(??
)
A.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赢得了民心????
B.美国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共产党在战场上连连打败国民党????
D.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6.1947年国民党占领延安后,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材料中的第二个“长征”指的是(
)
A.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
D.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
7.尽管重庆谈判的政治闹剧本质和它注定破产的历史结局,几乎毫无正面意义可言,但在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和平建国原则……是中国真正实现民族复习、国家统一……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基础。材料旨在强调重庆谈判(
)
A.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
B.反映了人们要求和平的愿望
C.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8.有学者研究《蒋介石》,发现蒋介石曾想在重庆扣押毛泽东,但又担心美、苏不赞成,尤其是苏联,蒋介石估计苏联可能会拒绝交还东北,还可能从新疆过来打中国。经过反复掂量,最终放走毛泽东。据材料可知,蒋介石想法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
A.个人性格多疑
B.民众舆论压力
C.国共力量相当
D.国际因素影响
9.1946年夏,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材料中毛泽东认为(
)
A.战争胜负的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
B.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是新式武器
C.美国支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D.原子弹的使用与否决定战争胜败
10.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为此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12.“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C.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的胜利
13.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使东北国民党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
)
A.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B.得到居民的广泛支持
C.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
D.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
14.阅读右图,此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
示意图。对于这一战役的意义的表述恰当的是(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5.4月23日的那一晚,整个南京城的人们恐怕都难以入眠,等待着这个城市的又一次历史交替,国民党的军队和警察都撤了……,与上述情景相关的战役是(
)
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6.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17.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18.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
A.发生背景
B.发展历程
C.胜利原因
D.历史意义
19.1912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规定工艺品的发明者有权申请专利;后又颁布了《公司条例》《家商部奖章规则》等,南京临时政府采用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社会习俗的变化
B.促进文化生活的变迁
C.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D.推进新式教育的发展
20.《近代实业第一人》中写道: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晚清状元张謇的真实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指(
)
A.实业救国
B.民主科学
C.民主共和
D.变法图强
21.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列强放松对中国掠夺
B.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C.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D.南京国民政府的大扶持
22.如图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下列选项中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艰难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一帆风顺
C.中国民族工业总体水平先进
D.中国民族工业行业发展平衡
2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说明推动社会风气改良的主要动力是(
)
A.政府的推动
B.经济的发展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24.右图直接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A.行业发展不平衡
B.地区发展不平衡
C.受到帝国主义压制
D.受到封建主义迫害
25.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颁布法令:“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体现了(
)
A.互助的思想
B.博爱的思想
C.自由的思想
D.平等的思想
26.历史学家关晓红认为,随着清政府废除科举,西学与中学的争论尘埃落定,经史在新式学学堂中退缩为次要科目,再无力承担道德规范的重任。由此可见,废除科举(
)
A.使西学教育在民国全面推行
B.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正统地位
C.使新式学堂取代了旧式书院
D.使得西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7.根据下表的具体内容,表格中划线处应填写(
)
主题:晚清时期的
1.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与海外留学
2.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3.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4.清末新政时期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A.教育近代化进程
B.新闻出版业
C.社会习俗的演变
D.海外留学教育
28.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发达
D.轮船航运繁荣
29.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30.下面是部分抗战歌曲的创作时间,据此分析,这些抗战歌曲的创作旨在(
)
创作时间
部分抗战歌曲
1931~1935年
《抗战歌》《义勇军进行曲》
1935~1937年
《松花江上》《离家》《上前线》(“流亡三部曲”)
1937~1945年
《大刀进行曲》《长城谣》《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等
A.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
B.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
C.宣传中共的抗日方针
D.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材料题。共10分。
3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题31-1
表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它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民国政府建立后,仿照西方国家模式,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长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长了近2倍。
材料三
1928年—1936年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部分)
时间
内容
1928
年
6
月
宣布与各国所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应进一步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收回关税自主权
1929
年
6
月
通令国内工业品按一物一税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即可通行全国,不再征收其他税捐,如有重征可申请退税
1929
年
7
月
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法,对近代新兴工业及生产当时需要迫切的产品的工业,按工业种类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专利、免税、减低运费等奖励
1931
年
5
月
制订实业建设六年计划,建议以兴办急需的基本工业为主
1937
年
2月
五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五年建设计划,强调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制酸、炼油等重工业与基本化学工业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2分)
(3)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哪些?(3分)
(4)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CDBAA
6-10:CDDAB
11-15:DCADD
16-20:DCCCA
21-25:CAAAD
26-30:BABBB
31.(1)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大城市。原因:沿海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侵略;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交通便利;自然经济解题较早等。
(2)增长或者上升。
(3)制定计划;重订新约;收回主权;立法;召开会议。
(4)政府的推动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