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历史新编课件:724 开创外交新局面 (人教版必修1)(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历史新编课件:724 开创外交新局面 (人教版必修1)(共58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6 12: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要用“恢复”?
提示:①中国是二战时反法西斯的重要国家,曾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2)支持中国的票数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试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提示:趋势:不断增长。
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控制作用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③直接原因: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而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支持中国。
④历史原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按照国际法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资格应顺理成章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
材料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1)怎样理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提示:①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增长的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
②从中国一方讲:有三种考虑: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2)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美国曾经提出“双重代表权案”,其实质是什么?其失败说明了什么?
提示:实质是搞“两个中国”。
说明: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③联合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已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3)当前的中美关系应如何把握?
提示:中美关系概括起来应把握如下两点:一是中美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不可避免。二是中美之间也存在共同利益,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都可作出妥协。
1.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通过大会表决的方式实现的,第三世界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2.(2010·广州高一检测)右侧漫画的
主题是“乒乓外交——小球转动了大球”,
有同学给该漫画取了另外一个主题,你认
为最恰当的是( )
A.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美关系的解冻
D.中美建交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能力。1971年的乒乓外交是中美关系改善前的举动,与A、B两项无关。D项发生于1979年,与此时间不符。
3.(2010·兰溪高一检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
A.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遏制了苏联霸权主义行为
D.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记理解能力。A项是对中日关系的影响,C项是对苏联的影响,D项是对中国外交的影响,B项发生于1971年时间不符。
4.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能力。①②是体现“君子和而不同”的外交政策,③是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事件。
5.(2010·泰州学业水平检测)法新社评述说:“改变世界的一周”应该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开罗《金字塔报》评论说:“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这是针对( )
A.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B.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日正式建交
D.中美正式建交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尼克松”可知A、C两项与题无关。D项中美正式建交时尼克松已经不担任总统了,而且题干中的“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表明这是中美关系的破冰之初,因此D项错误。
6.2010年4月12日至1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中国从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局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内在要求出发,以最高规格的元首出访形式参加会议再次说明了( )
A.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核问题是威胁世界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中国从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局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内在要求出发,以最高规格的元首出访形式参加会议,这表明了中国对世界核安全的态度,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7.(2010·嘉兴高一检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等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吉尔吉斯斯坦等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邻国,因此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信任有助于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周边环境。其余选项与此无关。
8.(2010·泉州高一检测)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下列各项,能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与这一俗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 )
A.发起组建东盟
B.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
C.参与创建联合国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选D。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远亲不如近邻”信息,可知加强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是我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之一,能体现这种政策的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9.(2010·吉林高一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摆在美国面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要不要承认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要不要跟蒋介石政权切断关系。……1950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引发美国方面的反应。……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马上发表声明表示要干预朝鲜的内战。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表示,
台湾未来地位的确定要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杜鲁门这个声明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美国政府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标志。
——陶文钊《美国需要中国吗》
(1)据材料回答,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影响中美关系的内外因素是什么? “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规划改革开放,对美国关系的正常化是他的规划当中的重要一环……最严重的争议是美国坚持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还要向台湾卖武器。邓小平提出,建交以后,美国与台湾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也废除了,美国就不能再向台湾卖武器,你都跟中国建交了,你还有什么理由向台湾卖武器呢?卡特政府承诺,1979年起不再向台湾出售新的武器,以前出售的现在要交付。
——陶文钊《美国需要中国吗》
(2)中美建交过程中,双方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到两国建交,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根据材料,中美两国最终能够顺利建立外交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材料三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1月份我们隆重纪念了两国建交30周年,卡特总统带了一个规格非常高的代表团过来,包括了布热津斯基、基辛格、前国务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历任美国驻华大使,对外友协举行了盛大宴会纪念中美建交,习近平副主席出席宴会并发表了讲话。
——陶文钊《美国需要中国吗》
(3)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和美国为什么要高调庆祝中美建交30周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因素从材料一主要解释的两个内容即中苏关系和台湾问题回答。实质从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险恶用心入手分析。第(2)题从材料中主要探讨台湾的内容考虑核心。启示联系国家利益和谈判方式回答。第(3)题从双方的共同需要和各自的目的入手。
答案:(1)因素:外部的苏联问题;内部的台湾问题。
实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2)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启示:双方都据理力争,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双方都做出了妥协和让步,达到了双赢。妥协和让步是国家间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只要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妥协和让步都是值得的。
(3)中国方面: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实现祖国最后统一、台湾回归这两大目标的过程中,美国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美国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在很多事务的处理上,越来越需要中国的协助和支持。
中美是两个世界大国,两国外交关系的健康发展,对双方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1971年)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 )
A.美国支持台独
B.美国反对新中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威胁到美国利益
D.美国反对新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中的“1971年”“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等。联系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合法权利的史实,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故应选D项。
2.(2010·淮安模拟)右图为1971
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
的周恩来。左上角写着:
“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
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的时间与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相差无几,比较符合。A项发生于1954年;C项是尼克松来到中国,且发生于1972年;D项是美国人来中国,与题干不符。
3.(2010·临沂高一检测)1979年,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说:“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正经历着新的转折。”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邓小平访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美国完全改变了对中国的遏制政策
C.中国开始追随美国
D.邓小平访美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事件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符;D项是邓小平访美的意义。
4.温家宝总理曾用李白的一句诗来回顾中美关系:“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列词语与总理的话最符合的是
( )
A.曲折前行 B.一帆风顺 C.风雨如晦 D.前途难测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回顾中美关系3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总体趋势是前进的,占主流的,但有些时候却出现波折。概括起来就是在曲折中前行,故选A项。其他三项都不能全面概括中美关系的整体发展状态,均排除。
5.(2010·浙江五校模拟)2009年11月16日,“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生开始了对话。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句美国版“上海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在中美关系中的开创性地位,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中美开始正式建交
B.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浦东新区的积极开发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能力。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署,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这与题干中强调的“上海在中美关系中的开创性地位”相符。A项不是开创性,B、D两项与中美关系无关。
6.近年来中国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展开护航行动。这一事实表明( )
①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中国在行使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管辖权
④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③行使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管辖权不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排除②。①是捍卫国家利益的表现。④体现了中国的能力。
7.(2010·吉林高一检测)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析能力。“扬眉吐气”是指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跨洋握手”指中美关系正常化,“冰释雪融”指中日关系正常化。
8.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4名成员和4名驻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警察 不幸遇难。中国应联合国的邀请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所体现的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是( )
A.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C.积极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是应联合国的邀请而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帮助海地维持安全,助力发展当地经济,是合情合法合理的,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们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博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1970年尼克松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 在当时中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应对 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 (10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 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什么成就 (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美国对华政策可从材料中得出,中国的政策和外交活动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第(2)题,把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找出并进行比较可得出变化,从而分析原因。
答案: (1)美国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孤立及封锁中国的敌视政策。
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与苏联等国家建交;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2)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中国实力增强。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又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