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曲五首习题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诗词曲五首习题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3 17:2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诗词曲五首
学习导航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曲的特点,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十五从军征》
内容主旨: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整体感知】——内容主旨和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层次分明,语言质朴。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布局谋篇,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回到家中→“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切想要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回到家中)→悲哀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内容主旨: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写作特色:
(1)大开大阖,意境壮阔。全诗开得好,收得也好。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使诗的意境波澜壮阔。
(2)不枝不蔓,章法严谨。《唐诗三百首评析》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始终以“雪”为中心线索写景抒情,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内容主旨: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蕴含着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懑。
写作特色:
(1)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这首词围绕着“登北固亭”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年轻的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2)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层次分明。
(3)化用典故。作者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毫无斧凿痕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之语,而由作者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过零丁洋》
内容主旨:作者通过追忆抗元的艰难经历,表现了自己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
巧用谐音,借景抒情。诗中颈联,作者巧借地名“惶恐滩”“零丁洋”来暗示当时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地点,又表现了作者当时因抗敌兵败被俘时的孤苦处境。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内容主旨:借凭吊潼关古迹,抚今追昔,联想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统治者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开头从写景入手,大处落笔写出潼关地势险要、气象雄浑。即便在写景之中,也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那攒聚的山峰,似乎在为人民的苦难充当历史见证;那咆哮的黄河,也像是在控诉历代统治者的罪恶。“望西都”以下几句,咏史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结尾的议论,评议历代兴亡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议论之中蕴含深沉的慨叹、悲愤之情。全曲将雄浑苍劲的景观、沉郁悲愤的感情和深刻警策的议论,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在炼字造句方面很有特色,请自选语句从合适角度加以赏析。
【解疑释难】
示例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象奇特,把雪洁白、密集的特点形象地描写了出来;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
示例二:“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字用得十分精准,真实地描绘出红旗被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
示例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空”字用得十分精妙,写出了作者伫立在风雪中,遥望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情形。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言已尽而意无穷。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作简要分析。
“何处望神州”,以疑问开头,将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达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之事;“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作者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3.《过零丁洋》一诗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诗的前三联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而尾联却笔锋一转,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以激情慷慨的誓言,表现出了作者崇高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联壮语感召了后代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结尾的高妙,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成为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具有怎样的思想高度?试分析。
作者行经潼关,见关塞险要,不由得追忆起历史上的兴亡更替,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兴也好,亡也好,受苦受难的总是天下的百姓。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也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是对封建社会漫长历史的深刻反思和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足抵一篇长篇政论。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1.根据要求默写。
(1)遥看是君家, 。(《十五从军征》)
(2)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5) ,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默写
松柏冢累累
瀚海阑干百丈冰
不尽长江滚滚流
身世浮沉雨打萍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2.理解型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作者用“ ,
”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让人怆然泪下。
(2)《十五从军征》中与《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是: ,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抒发了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是: ? 。词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坚持抗战的句子: ,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5)《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
表现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诗句是: ? 。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命运的句子是:
, 。
体现主旨的句子是: , ; , 。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1.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能力提升】——古诗词阅读
【解析】B项,“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答案:B
(2)说说“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2.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1)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忽”字不仅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神地写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整句的妙处: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3)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写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3.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问题。
(1)(2019·湖北孝感)这首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 。
(2)(2019·湖北孝感)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思绪之绵长(无穷)
借古讽今(或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作者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2019·四川宜宾)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4.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D
【解析】是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颈联:巧借“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5.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问题。
(1)试分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怒”两字的表达效果。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2)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3)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古代,封建君主制度施行之下,无论兴亡都逃不了封建朝廷、官吏的盘剥;而今天,我们生活在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里,国家富,人民就安康幸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