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题
班级 姓名
基础题:
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结束分裂局面。
2、隋文帝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开创科学制的先河,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武则天又创立武举,使习武之人也能通过考试走上仕途。
3、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7年,凭“玄武门之变”做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他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5、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又增加宰相的人数;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
6、唐玄宗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7、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亲;8世纪,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尺带珠丹成亲。
8、唐朝疆域广大,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市舶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外贸的官署。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70多个,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因此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9、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僧人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取经,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的典籍。
10、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隋唐时,我国已发明了雕板印刷术,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唐代优秀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11、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西夏,定都兴庆。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即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12、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量南迁,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成为了全国的重要粮仓。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秧马”,原产越南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还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
13、13世纪,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全国。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并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回族。
14、宋朝时,人们制成了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15、北宋词人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两宋之间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感情真挚;南宋词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有《窦娥冤》。。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
16、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明朝为监视官吏、镇压人民,设立锦衣卫,后来又设东厂和西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明朝的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采用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17、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对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16世纪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
18、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明朝政权被李自成推翻,明朝灭亡,同年,清统治者联合明朝将领吴三桂进入山海关,大败农民军,占领了北京。顺治帝将都城迁到北京,从此稳定下来。
19、郑成功和康熙帝都是民族英雄,因为郑成功赶走了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康熙帝为保卫祖国疆土,同沙俄侵略者进行斗争。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20、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乾隆时,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漠北地区(蒙古);还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政府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或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还设立理藩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21、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吸取汉文化,勤于政事,奖励农桑,兴修水利,严惩贪污,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史称为“康乾盛世”。
22、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种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正当的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因此从乾隆后期起,清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
23、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300千米,其中北京八达岭一带长城是今天游人最向往的地方。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组成。
24、明朝的李时珍写成了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明朝的吴承恩著有浪温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清朝曹雪芹著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问答题:
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答:(1)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
(2)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制度,如秦的郡县制、隋的科举制。
(3)都兴修了举世闻斪工程,秦修万里长城,隋开大运河。
(4)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
2、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答: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原因:(1)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2)知人善任,“为政之要,惟才得人”;
(3)虚心纳谏,集思广益,择善而从,如良臣魏征前后纳谏200多次;
(4)沿用隋代三省六部制和完善科举制,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5)加强国防,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3、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是什么时候?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宋代。南移的主要原因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仅给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生产经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方的自然资源丰富,地理大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优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方各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辛勤耕耘,共同开发了江南。
4、为什么说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答:(1)自古以来,祖国大陆和台湾交往不断。早在三国时,吴王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台湾称为夷洲),加强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流求即今台湾,隋、唐、宋代一直称台湾为流求。
(3)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求。
(4)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5、课本P114温故新题: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哪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根据材料,找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答:(1)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下。
(2)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阻碍了学术文化的进步,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建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③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科技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有力推动。
6、为什么说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1)唐朝时,西藏地区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密切。7世纪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2)元朝时,元朝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明朝时,在西藏设置乌思藏,奴儿干都司进行有效管辖。
(4)清朝确立了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认真复习,考取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