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6 12: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温故知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哪些会议 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巴黎和会
华盛顿
会议
凡尔赛和约
对奥匈保土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20年代的国际关系
是以维护自身的 利益为转移的。
是短暂的, 矛盾与斗争 是长久的。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
认识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
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
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材料阅读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材料阅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
相对稳定时期
经济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
柯立芝总统(1923—29)时期,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渗透到无线电产品、电冰箱、吸尘器等消费品的生产中,这些产品的低廉价格使得它们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美国在西方各国中率先迎来大众消费的曙光,史称“柯立芝繁荣” 。
柯立芝总统
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
20世纪20年代繁荣时期的美国汽车长龙
“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工人锅里有只鸡,每间车库里有辆汽车。”
——胡佛
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A.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B.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于是,在短暂“繁荣”的背后孕育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焦虑不安的人们注视着华尔街股票的下跌
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
晴雨表
股市是:
社会经济的
说一说
1.这次经济危机是什麽时候从哪个国家最先开始的
2. 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经济危机首先从哪个 市场反映出来?
等候领救济面包的长队
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在工作介绍所外等待的英国失业者
无家可归的人
一位失业者在街头卖苹果
3.危机的影响
(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
(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
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A、销毁商品的原因:
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B、暴露的本性:
资本家残忍,资本主义制度腐朽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特 点
具 体 表 现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涉及范围 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相对稳定时期
经济危机
政治 危机
罗斯福新政
三、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1882--1945年)美国第32届总统,任期12年零39天(1933--1945年)。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他也鼓励美国人民: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胡佛
罗斯福
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1575万票—2280万票
59票—472票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
1、罗斯福为何当选美国总统
罗斯福新政
1、时间: 2、目的:
3、内容:
4、成效:
1933年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灭经济危机。
①恢复银行信用; ②调整农业; ③国家工业复兴法;④举办公共工程。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 目
具 体 内 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通过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盲目竞争。
压缩产量、稳定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调整 农业政策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
实施目的:对工业生产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思维拓展
经济危机的根源能不能消除 为什么
本课重点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间、特点)
罗斯福新政(时间、 目的、内容、成效)
练一练
1、罗斯福实施新政的主要意图是
A、赢得总统竞选
B、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C、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D、确立国家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举办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B 用改良的方法克服危机
C.采用国有化的形式
D.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摆脱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中既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生产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5.罗斯福新政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
① 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②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③ 开创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