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闻一多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父子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
影视作品中的闻一多
创作背景
《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时,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造的。《红烛》已初显“三美”创作原则
《红烛》:1923年9月出版。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
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解题
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 ? ? ? ? ? ? ?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2—4)灰
(5—7)泪
第三部分?(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 ??
层次划分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第一部分赏析
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整体感知
1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2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赞叹红烛
红烛——诗人
心——赤子之心
吐——真诚,迫切,率真
谁?——母亲,祖国
为何烧成灰——惋惜,怪罪,心疼
烧——红烛的价值所在,躯体因灵魂而有价值,有意义
????? 3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4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5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
不误——自问自答
感叹红烛的牺牲精神,讴歌,歌颂
烧着,烧罢——肯定,鼓励,认同
烧梦,血——唤起沉睡,无知,激发斗志
拯救灵魂,获得新生——他救,自救
泪流——惋惜,怜惜,同情
????? 6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为何流泪?——疑问
哦!——(思考良久)
残风——艰难险阻
7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8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9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流罢——鼓励,激励
花儿,果子——价值,意义
赞叹,讴歌
悲叹,不公的命运,惋惜,同情
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艺术技巧
象征,拟人
反复:每节以“红烛啊”为开端,复沓式地反复吟咏,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
拟人: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象征:解释为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迹象,特征。
“残风”是外部邪恶势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也是诗人爱国精神的象征。
艺术技巧
象征,拟人
每节以“红烛啊”为开端,复沓式地反复吟咏,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
结构层次
1.自我拷问
2-4.第一次迷惑思索
5-8.二次思索
9.鼓励,坚定
开篇与结尾呼应,均为引用。开篇引出对象,结果升华主题
拟人: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象征:解释为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迹象,特征。
“残风”是外部邪恶势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也是诗人爱国精神的象征。
抒情脉络
《红烛》全诗作者从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地颂扬,这样一个完美的情感过程,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层层递进。
“蜡炬成灰泪始干”
安慰
困惑
明白
感伤
困惑
明白
赞叹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抒情脉络
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对红烛殷殷寄语
表自己拳拳心迹
抒情手法
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2. 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
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
艺术特色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责任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红烛
思想情感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在这首诗中,作者却赋予了它以新的含义。诗人借红烛来象征自己的一颗心,而他的着一颗心,就是要燃烧着,为人类,为世界创造光明。
思想情感
《红烛》作为序诗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也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