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2 21: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7430012395200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12月份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症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1.下列关于中医药创新所应坚持的原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创新应以传承为本,它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B.创新应以需求为基,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实现其应用价值。
C.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偏不倚,均衡协调,这才符合“守恒”原则。
D.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需要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在“望闻问切”的“四诊”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辨证”分析,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3.材料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请简要分析。(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汤粉
方丽萍
老柴是汤粉。脑残级别。一部汤显祖①的《牡丹亭》看了不下百遍,从头讲到尾,一字不差。
老柴没能考上大学,他父亲老老柴说都是汤粉闹的。那几本破书老老柴之前藏房顶阁楼,老柴翻出后便如飞蛾扑火,之后书读得浑浑糊糊,写书唱戏倒痴迷。
老柴回花村种地,老老柴整日长吁短叹。老老柴近五十才得老柴这根独苗。老老柴祖上经商,村里那三进三落雕梁画栋外加戏台的大宅便是他家祖业,划成分那会儿被划地主,大宅充公。老老柴近四十才娶了位病歪歪的女人,女人生下老柴不久病故。
老老柴又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这独苗呵护成人,原指望他好好读书光宗耀祖,重续柴家威名,没想他却一天到晚扎进汤显祖的“四梦”出不来。
不久,老老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一口气没上来,也挂了。这年老柴23岁。
没了老老柴管制,只剩孤家寡人的老柴更加肆无忌惮。地种得敷衍了事,却整日抱着“四梦”哼哼叽叽,走火入魔,村民都摇头,哪有肯上门提亲的。
春去秋来,一晃,老柴三十好几,依旧孑身一人。有位远亲念及老柴家香火,给他撮合位二婚头,三天后女人走了,说老柴就一废物。
从此,再无人管老柴家事,这倒正中老柴下怀。从此,老柴守着破泥巴屋每日写书唱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村民也见怪不怪。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终于吹进老柴居住的花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之后或进城买房或把房建到交通便利的山脚,村里只剩老柴和另两位老人。老人过世后,老柴便成花村唯一留守户。
这年,一场大雨将老柴泥巴屋浇塌,老柴下山找队长,希望能住进自家老宅。队长征求之前里面住户意见,大伙想反正也不再回山里,与其任其荒废不如积份善心。
花村四面环山,海拔八百余米鲜有人踏入。偶有花村村民上山收稻想进村探探老柴消息,见大门紧闭,也只得做罢。
春去秋来,老柴像被遗忘般无声无息。
一晃又好几年过去了。一日,上面下派扶贫物资,队长想到老柴。从乡领回物资已暮色低垂,队长是急性子,想想上山抄近路也就七八里地,便挑起米、油上了山,赶到花村天色刚好完全擦黑。
队长站在老宅门前喊半天,无人应。队长想或许老柴有事还没回,便坐在门前石上等,不一会睡意袭来,队长头枕大米昏沉入睡。
半夜,冻醒。但见月色如银,老宅大门依然紧闭。正迷糊,只听隐隐传来戏曲声: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队长伸手“嘭嘭嘭”擂门,边擂边骂:老柴,老柴!还以为你死了呢,害我在门口等半天,深更半夜倒唱得欢,死性不改,抽疯呢!赶紧开门!
戏声戛然而止。队长心一惊,侧耳细听,冷风嗖嗖,半天没见动静。
队长也是见过世面的人,自然不信神鬼,当即对门槛撒了泡尿,壮胆刚想伸手继续敲门。
一女声又唱起: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队长当即吓出身冷汗。怎么还有女人?难道──
夜色魆魆,月光惨白,队长再不敢久留,连滚带爬跑回山下。
第二天,十几位年轻人在队长带领下上山。翻进屋里,但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寻遍,哪有老柴影子?人们面面相觑,笑话队长准吓糊了。队长斩钉截铁争辩自己昨晚真真切切听到有人唱戏,一男一女。但没人信他。
后来几位驴友上山游玩,晚上露营山上,半夜有人尿急,听到一男一女凄凄惨惨唱戏,一群人吓得连夜滚下山。人们这才信了队长的话。
关于花村老宅闹鬼一事越传越神,几位文物工作者也来到花村,老宅及其余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古街,加上花村山清水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他们欣喜若狂。不久,一位开发商听说了汤粉的故事,依照“临川四梦”,将这里打造成“梦园”,并拍了部电影。电影获奖后,人们纷纷走进花村,探梦、寻梦,聆听汤翁的故事,花村成了旅游胜地。
又很多年过去了,有在浙江遂昌打工的邻村村民。说看见过老柴拉把二胡,唱《牡丹亭》,一人唱两角。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
队长听了,脸上露出不经意的笑,嘴里却恶狠狠吐出几个字:该死的老柴!
注:①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共55出,写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侧耳细听”“连滚带爬跑回山下”将队长的紧张、恐慌描绘得活灵活现。
B. 改革春风吹进花村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并搬离花村,老柴成了唯一的留守户,这是因为老柴淡泊名利,并且痴迷汤显祖的作品。
C. 花村和老柴的境遇非常相似:花村环境优美但之前却鲜有人踏入,老柴钟情于传统艺术但当时也没有人能理解。
D. 文章最后写邻村村民在浙江打工时遇见老柴,“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5. 文中划线部分队长两次骂老柴,这两次队长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6. 作者为什么称老柴为“汤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任丘县。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日:“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感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思泽所以未宣民族所以未瘳者职此敌也。”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B.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C.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D.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
B.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
D. 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 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昌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政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C. 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D. 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人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5分)
(2)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5分)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豪放”之风。
B.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
C.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D.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
1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 ”。
(2)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与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 , 的感慨。
(3)杜甫《登高》中“ , ” 的诗句,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独自登高的处境。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 ”的雄心,也难免“? ?”。
(5)《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4.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譬(p?)如 脑髓(suí) 孱(chán)头 撂(liào)下
B.跬(guǐ)步 玄(xuán)虚 冠(guān)冕 呕哑嘲(zhāo)哳
C.阡(qiān)陌 契(q?)阔 笨拙(zhuō) 踟蹰(chí cú)不前
D.暧暧(ài) 罅(xià)隙 樊(fán)笼 訇(hōng)然中开
15.下列各项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猝不及防 鞠躬尽瘁 分蘖 迁嫡
B. 钿头银篦 青青子襟 自诩 国萃
C. 挥斥方遒 羽扇纶巾 樯橹 蟹螯
D. 敝帚自珍 溘守不渝 蹩脚 执坳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特斯拉公司将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计划年生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B.绍兴人在柯岩风景区打造了一个鲁镇主题公园,公园展现清末民初绍兴水乡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貌,还原鲁迅小说中的故事场景,以此招徕八方游客。
C.立法要秉持民主立法的基本原则,广泛发动,普遍参与,充分酝酿,真正做到在法律中体现人民的意志,为保障人权,维护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D.新华书店之所以烙印着一代代读者最初的知识激情,正在于它徐徐释放出强大的文化向心力的缘故,让读者忍不住“常回家看看”。
17.下面是某校高一(1)班拟定的一则倡议书片段,在词语表达上有不当之处,请指出四处并修改。(5分)
为了增强我班同学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体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班委与学校餐厅洽谈,谨定于周四下午四点半到学校餐厅义务帮厨。请同学们务必抓住这个机会,自愿报名,莅临参加。
1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2020年5月18日宣布,将在该市唐人街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中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据介绍,博物馆将收藏相关书籍和期刊,设立美术和图片展区,提供常设展览和巡回展览等。博物馆还设有工作室,方便举行艺术活动和艺术家驻地创作。这个博物馆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华人怎样在澳大利亚立足和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2月,四川乐山一组雕塑中,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拱手礼”引发质疑。文史专家陈洪认为,雕塑施礼方式有误,拱手礼从揖礼演化而来,行礼时应右手成拳,左手在上,表示压住了具有攻击性的右手来表达善意。
2019年2月,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一目了然。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12月份高一月考语文答案
1、C 解析:材料一第四自然段表述为“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C项“守恒原则”的概念理解有错。
2、C 解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本身并没有参加保护、研究和申报,并列不成立。
3、(6分)代表性(影响力):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贡献(作用):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内涵(定义):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4、B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审准题干,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内容、手法、主题、效果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B项,“老柴淡泊名利”错误,于文无据。故选B。
5、①第一次:对老柴不给自己开门表示不满,对老柴半夜唱戏的行为无法理解,深层表达了队长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②第二次:“一人唱两角”解开了有女声唱戏的迷惑,让队长可笑又可气,对老柴的执着表现出佩服之情,心中对老柴的行为由不理解到理解。深层表达了队长对老柴和老柴倾其一生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每点3分,共6分)
6、作者称老柴为“汤粉”是因为老柴痴迷于汤显祖的作品。分析:①熟悉汤显祖的作品:一部《牡丹亭》看了不下百遍,从头讲到尾,一字不差;②只专注于写书唱戏,无心他顾:读书种地马马虎虎,无人看管反而正中他下怀;村民纷纷搬离花村,老柴却仍然守着老宅看书唱戏;④特别喜欢唱《牡丹亭》:半夜时唱,在花村唱,到了外地也唱,且一人可分唱两角;⑤入戏深,将自己看作《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别人喊他老柴,但他却说自己姓柳。(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6分)
【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依据上下文内容,筛选出具体体现人物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变化的地方并归纳出心理变化特点,准确作答。
第一次,依据“队长伸手‘嘭嘭嘭’擂门,边擂边骂:老柴,老柴!还以为你死了呢,害我在门口等半天”,表现了队长对老柴不给自己开门的不满,而“深更半夜倒唱得欢,死性不改,抽疯呢!”说明了队长完全不理解老柴半夜唱戏的行为,也说明对传统戏剧不了解。
第二处,依据倒数第二段的“说看见过老柴拉把二胡,唱《牡丹亭》,一人唱两角。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的内容可知,“队长听了,脸上露出不经意的笑”,说明队长了解了当初有女声唱戏的迷惑,觉得好笑;“嘴里却恶狠狠吐出几个字:该死的老柴!”说明队长对老柴如此痴迷戏剧的情感有了理解,对老柴痴迷的戏剧也有了一点心理认可。
【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中词语内涵和情感的能力。考生要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筛选文中的关键句、过渡句、点睛句等,把握内容,理解内涵,同时适度考虑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依据第一段“老柴是汤粉。脑残级别”可知,“汤粉”说明老柴对汤显祖的痴爱。于是考生容易筛选到相应信息,第一段“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看了不下百遍,从头讲到尾,一字不差”、第二段“老柴翻出后便如飞蛾扑火,之后书读得浑浑糊糊,写书唱戏倒痴迷”、第六段“整日抱着‘四梦’哼哼叽叽,走火入魔”、第二十五段“听到一男一女凄凄惨惨唱戏”、第二十七段“一人唱两角。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可看出,老柴熟悉汤显祖的作品、痴迷地走火入魔,喜欢唱,且入戏深,把自己当做《牡丹亭》的人物形象。
【答案】7. A 8. D 9. B
10. (1)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
(2)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
(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观察本段文字,理解难度较大,可采用排除法。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区分点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处区分点是断句在“得人”前还是在其后,第二处区分点是断句在“能否”前还是在其后,第三处区分点是断句在“不终”前还是在其后。相较而言,第二处和第三处容易做出判断。第二处,“能否”不能和 “生民”结合,所以应在“能否”后断开。排除B、D。“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是两个对举关系的句子,表达相似的意思,因此应在“不终”前断开。排除C。
译文: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 项,“掌管国家的……军需、俸禄”错,“军需、俸禄”属户部管。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 项,“建议改任枢密使”错,王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廷改任吕夷简为枢密使。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恬,恬淡,不在意;干,求取,请求;不次,破格;状语后置句“干朝廷以私”。
(2)转,到处;寇,侵扰;起,起事;潜,暗中,暗地里。
(3)“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贤”,形容词,贤能;句式:贤于弟子;“术业”,学问技艺。 
【参考译文】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稳重而沉默寡言。凭借父荫补为秘书省校书郎。考中进士、任伊阙、任丘知县,三次升职后担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编写《三朝实训》, 同时编写起居注,提拔为知制诰。岳父陈尧佐任宰相,王举正改任龙图阁待制、陈尧佐被罢免宰相,王举正以兵部郎中身份又任知制诰,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任前一天,有属吏快马前来报告,王举正正在书房闲坐,慢慢地对属吏说:”怎能泄露宫廷中的话?”后来王举正入宫谢恩,仁宗说:“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当时陕西有战争,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说:“判的名号太重,是不能不回避的。”于是改为兼任枢密使。王举正升任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任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友人的女婿,王举正不予通过。王举正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速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皇佑初年,王举正担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攀附妃子家,一天之内兼领四使,使得对贤士大夫无从鼓励。”朝廷没有回复,王举正因而留在班位在朝廷上谏诤,朝廷于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多年镇守边境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刺史。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共七次上疏。狄青担任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派遣使臣到他的府第赏赐,赐白银三百两,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的官职,入朝兼任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代治乱的时候,必定再三委婉劝说。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答案】11.C 12.(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项,“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错误。应是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般的谪居生活。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掌握,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详略、意象以及语言方面作答,先指出方法再结合方法分析其描绘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描写角度来看,“白”“红”“香”既有色彩的搭配,也是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翻空白鸟”“照水红蕖”是远近结合,也是动静结合,还是俯仰结合。短短两句话,将诗人所见美景从多个角度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叠词“时时”“细细”的使用,也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和红蕖香气之细腻很好的表现出来,“细细”还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给读者及其真切的感受。
13、(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答案】D
【解析】A项脑髓(suǐ)孱(càn)头 B项跬(kuǐ)步 C项 踟蹰(chí chú ) 恪守不渝
15【答案】C
【解析】A项,“嫡”改为“谪”,B项,“襟”改为“衿”;“萃”改为“粹”,
D项,“溘”改为“恪”;“坳”改为“拗”,
16【答案】B 
【解析】A.偷换主语,应在“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前加“该项目”;C.成分残缺,在“社会进步”后加“服务”;D.“正在于……的缘故”句式杂糅,可删除“的缘故”。
17【答案】(1)“体悟”改为“觉悟”;(2)“洽谈”改为“商量”;(3)“谨”改为“特”或去掉;(4)“务必”去掉;或“务必抓住”改为“珍惜”;(5)“莅临”改为“积极”或“踊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1)“体悟”,体会,领悟。意为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觉悟”,意思是醒悟明白,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提高”“体悟”搭配不当,把“体悟”改为“觉悟”。(2)“洽谈”,意思是接洽商谈。一般指对一定的经济事项,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初步的接洽、商谈,以探索其实现可能性的行为。此处结合“学校餐厅”分析,改为“商量”。
(3)“谨”,本义为谨慎,小心;引申为郑重地,恭敬地等意思。此处结合“同学们”分析,把“谨”改为“特”,或去掉。
(4)“务必”,意思是指一定,必须的意思,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等关系之间要求对方一定要完成委托的事情。此处可以把“务必”去掉;或“务必抓住”改为“珍惜”。
(5)“莅临”,多用于书面用语,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此处用于“同学们”,改为“积极”或“踊跃”。
18【答案】①2020年5月18日,②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宣布,③将在唐人街④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⑤意在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历史和文化。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交代时间——2020年5月18日,事件主体——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事件——宣布将在唐人街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第二层是第二、三句,对澳洲华人博物馆的具体介绍,包括收藏内容、特点。这层内容不属于要点,根据字数限制应当删掉。第三层是第四句,交代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的目的。
由材料“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2020年5月18日宣布,将在该市唐人街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中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可概括“2020年5月18日,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宣布,将在唐人街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由材料“这个博物馆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华人怎样在澳大利亚立足和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可概括“意在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
19.【审题指导】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使命神圣,任重而道远。
作文题由两段材料构成,谈的都是当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段材料是反面事例。四川乐山的雕塑“拱手礼”引发质疑,根据文史专家陈洪的说法,可知雕塑的施礼方式是错误的,可以看出是设计方忽视了对拱手礼的考证。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第二段材料是正面事例。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一是因为有神秘的甲骨文、亲民的设计、直观的动物形象、时尚的网络用语,又有图案与意义的完美结合;二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甲骨文表情包借助手机成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网络资源。
本题写作的具体任务是“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写作时应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归纳材料提供的写作方向,并联系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实际,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认真学习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创新改良,永葆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接地气聚人气;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佳作赏析】
在传承中坚守传统文化精髓
甲骨文手机表情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斗图圈的“新宠”;而四川乐山一组雕塑中,错误的“拱手礼”引发质疑。正反对比的事例发人深思。创新传承方式值得肯定,但文化精髓不容亵渎。在传承中坚守传统文化精髓,我们责无旁贷。
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让传统文化根脉永存。有人恶搞传统文化,也有人为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声疾呼,身体力行,无私奉献。樊锦诗用四十余年的坚守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从北大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她进入大漠深处,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用生命守护敦煌,只愿保住中华文化根脉。为了坚守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樊锦诗锐意创新,构建“数字敦煌”,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让传统文化遍地开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批有内涵、高品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火爆荧屏,让传统文化火了起来。从分享知识和智慧的《百家讲坛》,到探寻文字、诗词之美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以人生感悟传递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电视文化精品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好节目于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展现了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也让传统文化一时间受到关注。
然而,在傳统文化的传承中也有令人担忧的事。有人知识匮乏,又缺少考证精神,不辨真伪,错误传递传统文化精髓;有人急功近利,断章取义,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解读;也有人戏说历史,恶搞经典,丑化英雄,以讹传讹,亵渎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承中坚守文化精髓,要多读书,汲取营养。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我们要敬畏经典,潜心研读,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涵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底蕴,让优秀传统文化泽被后世。
在传承中坚守文化精髓,还要善辨别,慧眼识金。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承不是为了守旧,创新也不是为了颠覆,我们要坚持去伪存真留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名师点评】
本文开头引用材料,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重点阐述坚守文化精髓的意义,再联系现实论述“怎么办”,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升华主旨。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