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名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强化训练二
地理试题
2020.12
本试卷共分卷Ⅰ和卷Ⅱ,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70分)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5分。每题中的4个选项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1-2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 完成3-5题。
3.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和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A.海风 B.陆风 C.山风 D.谷风
4.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B.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读北京地区天堂河流域降水-径流过程的比较图,完成6-8题。
6.地下水埋深指地下水水面至地面的距离。导致北京地下水埋深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化发展 B.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C.降水减少 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7.天堂河流域在1979~1994年间,最大流量变化的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温度升高 C.地下水埋深增加 D.植被增加,涵养水源
8.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北京备用水源的地下水水位已平均回升了3米多,正以每天3~4厘米的速度继续回升。试推测此次北京地下水水位回升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跨流域调水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增加 D.上游修建水库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9-10题。
9.导致图中三天树干液流速率大小不同的首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土壤肥力 C.气压高低 D.风力强弱
10.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下图为我国分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第11-13题。
11.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 B.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
C.我国经济活动人口的主体集中在20~49岁 D.15~19岁人口劳动参与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12.我国为应对劳动参与率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能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控制人口出生率 B.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C.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D.取消养老金
13.实施“全面二孩”的人口政策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持续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人口老龄化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据此完成第14-16题。
14.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最少的是( )
A.2003年 B.2006年 C.2009年 D.2012年
15.该城市人口变动将导致( )
A.老龄化的进程延缓 B.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减轻
C.平均预期寿命缩短 D.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单一
16.该城市最可能是( )
A.武汉 B.重庆 C.上海 D.西安
下图为某城市土地租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从区位上看,图中最可能形成高级住宅区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18.图中四条曲线不能准确表示该城市主要街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半城市化地区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接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半城市化的原因是郊区大力发展农业 B.外来资本的投入推动乡村半城市化的发展
C.乡村工业化不是中国半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D.半城市化地区大多是规划形成的
20.为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B.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
C.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D.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
“南果北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也是发展高附加值、高效农业的可行之路。目前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南方的火龙果、香蕉、荔枝、阳桃、木瓜等水果不断在北方的京、津、鲁、新等地开花结果。读下图,完成第21-23题。
21.“南果北种”得以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 )
A.全球气候变暖 B.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22.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相比,在京津发展“南果北种”产业园的突出优势在于( )
A.光热充足 B.土地廉价 C.市场广阔 D.空气质量好
23.“南果北种”带动较明显的产业是( )
A.农产品深加工 B.大型农业机械制造 C.物流运输 D.城郊休闲观光
19世纪中叶,波士顿的制造业在重要性上超过了国际贸易,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重心之一,其中特别以服装、皮革制品和机械工业著称。20世纪早期波士顿工业开始衰落,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的经济又恢复了繁荣。21世纪初,波士顿已经成为一个科技与文化中心,被称为美国的“第二硅谷”。读波士顿主要交通线路和部分工业园分布图,完成第24-26题。
24.国际贸易曾是波士顿的经济支柱,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的农业 B.优良的海港
C.发达的科技 D.宜人的气候
25.进入20世纪波士顿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变暖,出口农产品锐减
B.环境污染加剧,工厂大量关闭
C.煤炭资源枯竭,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D.技术、设备落后,劳动力价格上涨
26.图中128公路沿线的工业园区的主体产业最可能是( )
A.食品加工业 B.高科技产业
C.机械制造业 D.服装制造业
梧州是一座有着2 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城,曾是广西第一大城市,有着“百年商埠”“小香港”之美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宁、柳州、桂林的发展相继超过梧州。下图示意广西部分主要城市分布。据此完成第27-28题。
27.梧州曾是广西第一大城市,主要是由于( )
A.当地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
B.地处广西通往广东水路枢纽位置
C.位于珠江三角洲与北部湾经济圈交会点
D.当地物产丰饶,人口多,经济发达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梧州发展落后于南宁等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省级行政区交界,地理位置偏远 B.区域山地众多,水路运输衰落
C.缺少铁路联系,发展动力不足 D.政策扶持较少,开放力度较小
下图示意山东省某城市京沪高速公路修建前后批发市场、公路和长途汽车站分布。据此完成第29-30题。
29.随着批发业务成交量迅速增加,批发市场迫切需要扩大地域空间与提升发展空间,新批发市场的合理区位是( )
A.A处 B.B处 C.B处或C处 D.A处或C处
30.图示新长途汽车站的区位优势是( )
①邻近城区,方便居民出行 ②紧靠国道和高速公路,对外联系便利
③地势平坦,节省建筑投资 ④地处城乡接合部,地价低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下图为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1-32题。
31.对于废旧产品处理的最佳选择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环节投资大,技术含量高
B.③④环节适合布局在经济发达地区
C.⑤环节的优点是无污染
D.该生产方式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白沟地处京、津、保(定)三角腹地,位于津保高速公路等交通线路的交会处。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白沟箱包业快速发展,2007年被授予“中国箱包之都”的称号。但2010年后,其国内市场萎缩,出口也受到抑制。为促进区域发展,白沟采取了承接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商户等措施。据此完成第33-34题。
33.白沟发展成为“中国箱包之都”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
A.能源充足,原料丰富 B.劳动力充足,人才聚集
C.区域城市化水平高,协作条件好 D.地理位置优越,政策支持
34.导致白沟2010年后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成本优势逐渐缩小 B.劳动力数量减少
C.交通出现拥堵 D.关税收缴比例提高
35.白沟承接大红门服装批发商户对北京的影响是( )
A.来自保定的常住外来人口占比上升 B.缓解市内交通和人口压力
C.增加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 D.明显减轻雾霾等恶劣天气
卷Ⅱ(非选择题 共30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芦苇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位于我国东北的辽河三角洲地区分布有世界上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成为世界最广阔的芦苇集中生产地。近年来,芦苇已经成为当地栽培的经济作物,一般冬季收割。过去在春节前后,收割后的苇塘会人工放火烧芦苇地(俗称“炼塘”)。
芦苇浑身是宝,它不仅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也是造纸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上图为苇塘发展模式示意图。
(1)分析过去农民在芦苇地“炼塘”的原因。(6分)
(2)说明苇塘发展模式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8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马铃薯是喜冷凉型作物。下图所示区域中的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其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已经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种植向现代种植的转变。该市总面积5.45万平方千米,目前总人口约289万,耕地面积约86.7万公顷。
(1)指出该区域盛产马铃薯的优势气候条件。(8分)
(2)分析该区域生产马铃薯优势气候条件形成的原因。(8分)
地理答案
BDCDB ACAAD CBDDA CDBBC DCDBD BBCAD ADDAB
36、答案:(1)减少地表覆盖物,增加地表光照和下年新芦苇生长空间;减少虫害;燃烧的灰烬可提供养分,提高来年的芦苇产量。
(2)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海浪对三角洲的侵蚀,为鸟类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改善局部小气候,净化水中污染物,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
37、答案:(1)气候温凉;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
(2)该区域地处温带,获得的太阳辐射较低纬度地区少;地处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气候温凉;降水主要受东南风的影响,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云量少,光照充足;地处内陆高原,多晴朗天气,白天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较多,气温上升快,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强,气温下降快,昼夜温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