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新泰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11.14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6题,每题1.5分,共54分)
1.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 B.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C.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
2.1953年,美国国会否决了艾森豪威尔总统关于苏联大使的提名。1973年,国会外交委员会开创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先例,拒绝批准总统对国务院一位主要官员的任命。这表明当时美国
A.国会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B.总统逐渐丧失了人事提名权
C.权力的运行遵循宪政规则 D.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3.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4.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这表明中国
A.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
C. 引进外资推动建立外向型经济 D. 发挥公有制经济市场主导作用
5.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B.科举制的八股取士已正式形成
C.官僚队伍膨胀日益严重 D.科举选拔深受出身影响
6.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这一变革
A.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 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7.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一规定体现了文官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公开考试 B.政治中立 C.职务常任 D.工作隐名
8.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
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
9.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 确立民主法治的政治统治 B. 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C. 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 强化民族不平等政策
10.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
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
11.如图是美国总统林肯(1860年11月—1865年4月在位)早年当律师时在法庭上辩护的情景。他可能在
-31750A.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宣布被告无罪
B.根据遵循先例原则帮助事主辩护
C.据1787年宪法为经济纠纷案辩护
D.创造先例并对先例做出精彩解释
12.下面是1954年和1982年宪法目录表。表中的变化说明1982年宪法
A.更注重宪法的逻辑关系通顺 B.以依法治国为法制改革的重点
C.昭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13.儒家民族观是历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儒家民族观强调“修文德以来之”的和平方式,材料所述民族观
A.与我们现代的民族观完全的相同 B.是各民族实施羁縻政策的思想渊源
C.消除了历代边疆地区割据的隐患 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
14.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年6月,教皇派代表到菜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徳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
A.德意志人民放弃宗教信仰 B.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
C.世俗力量结成同盟反抗教会 D.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15.“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性体系平稳过渡……使最小、最无足轻重的成员国也感到它们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材料评述的是
A.雅尔塔体系 B.一战后的国际联盟
C.当代的联合国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城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材料中的“基本国情”指的是
A.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 B.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
C.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D.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现
17.1950年初,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这一认识( )
A.否定了“一边倒”方针 B.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18.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A.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9588551054019.SDR作为许多国际组织的记账单位也被称为“纸黄金”,2016年10月1日之前,SDR货币篮子里只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下面的时事漫画反映出
A.中国对世界银行的影响力增强
B.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地位提高
C.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断走向衰落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纳了中国
20.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 )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21.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賦役制度,即“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项改革指的是
A.租调制 B.两税法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
22.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
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 B.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
C.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 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
23.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乡老制度与里甲制相配套实行,以便强化对基层的管理。清朝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日益严密
24.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对此,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据此可知,福利政策
A.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B.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C.加剧贫富差距 D.改变社会制度
25.元朝王祯著有《农书》,他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因地制宜 D.注重农时
26.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风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D.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28.玉米和马铃薯传人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这表明当时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B.欧洲人追求闲情舒适的田园生活
C.物种传播改变了欧洲经济作物种植
D.物种传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29.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这体现出( )
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
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
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0.“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 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 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 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 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31.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进行分散式土地经营的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日渐普及。中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工序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集体劳作形式的瓦解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2.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3.现代工厂制生产在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
A.作坊式集中劳动 B.大机器集中生产
C.大企业聚合生产 D.为垄断资本生产
34.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体现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B.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推动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适应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35.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这说明
A.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是否掌握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D.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36.英文单词“shuttle”最初的意思是“织布的梭子”,19世纪以来逐渐增加了“公共汽车”“穿梭班机”和“航天飞机”等含义。这表明(?? )
A.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不断融合外来语的过程
B.科技进步是影响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C.人类语言发展是新名词取代旧名词的过程
D.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语言发展重要起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7题18分,38题16分,39题12分,共46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英国,宗教和慈善事业息息相关,如英国教会和修道院举办的养育院就承担了重大的社会救助任务。为了明确救助的准则,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各教区对居住于本教区的贫民负有救济的责任"。英国民众一贯认为“美国社会只存在贯民,不存在贫穷问题,而贫穷只是个人的懒情和无能造成的;救济不应该是国家的贵任,对困难群众、农户的保障就是统治阶级的施舍。如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就规定了要安排贫困儿童去学艺,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必须送往贫民教养院”使其工作,而且不允许对其进行“院外救济”。英国在《伊丽莎白法案》中制定了相关要求,指出“用法令的方式规定济贫税由社会共同负担,用以救济无力为生的贫民,救济经费主要源于济贫税和志愿捐款,从而保证了救济经费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摘编自王冲《近代中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比较分析》
材料二 明清政府除了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而且还注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调拨,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广泛捐赠,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事业中。对于能在教济灾荒、济贫、育幼和养老事业中有所作为的民间团体和组织,给予鼓励和奖赏,如对捐赠数额特别大者立坊牌旌表,如规模巨大的养济院、普济堂、栖流所、饭厂都得到过政府的经费支持。明清政府对待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仅强调供养,而且重视教化工作,如建立善人、善堂、善事和功过格等成为教化工作的有力工具,明清政府除了通过税收等形式增加财政收入和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而且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和保障资金增值,加民间劝幕、买田收租增加利息、买店面收租生息等形式。
——摘编自《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明清中国社会保障的相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与明清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各自特点。(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特社会保障体系?(2分)
38、(16分)马铃薯与世界历史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 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小土豆翻身进军主粮界,引发公众热议。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年代,使他们不致挨饿的那些美洲作物,最初其实是很低贱的食物,天灾人祸的危机,为马铃薯创造了良机,马铃薯的特性正符合危机时人类的需求;如今,马铃薯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植物学家、改革人士、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1641年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杀人放火捣毁庄稼,大多数农作物颗粒无收,惟有马铃薯在地下安然渡过了战火和严冬,使爱尔兰人得以渡荒抗灾。爱尔兰成为欧洲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方。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对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今天波兰和德国东部,积极推广马铃薯。最终这种作物征服全欧洲。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二: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作物,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奉节县志》)。“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宜都县志》)。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 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自《丝路小史》
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说明马铃薯在近代欧洲成为一种主要粮食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6分)
3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摘自宋泓均 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未来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不出意外应该是多货币主导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民币与美元预计会成为两大货币,欧元、日元、印度卢比等由于不同原因,恐怕难以与人民币与美元相匹敌。即使新金融秩序创造出新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但近期内民币应该继续执行资本项目封闭下的不可自由况换政策,且不应参与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贬值竞争。
——张宁《人民币——未来的世界货币?》
评析材料中关于世界货币主导格局变化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新泰一中东校2019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11.14
1—5 ACABA 6---10 DBCCB 11---15 BDDBC 16---20 BCCBA
21---25 BBDBB 26—30 ABDBC 31—36 BCBDBB
37.(1)有立法保障;与慈善事业紧密相连;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给予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广泛。(8分)
(2)特点:中国明清:供养与教化相结合;政府财政投入大。英国:强调个人努力与工作救济相结合;有专门的济贫税。济贫税主要由社会承担。(8分)
(3)社会保障制度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但应与国情相结合等。(2分)
38.(1)原因: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6分)
(2)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马铃薯引种到中国;三峡地区环境恶劣(或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或地处深山苦寒)无法种植稻麦、玉米;农民以之代饭 。(4分)
(3)经济领域:推动了农业发展,支撑人口增长。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国际关系领域: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或文化影响力)。 (6分)
39、【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观点一、美元主导论。
理由:(1)一方面美国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的实力;
(2)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稳定;
(3)短期内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撼动美国的位置。
观点二、人民币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
理由:(1)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国家,一个稳定的社会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条件。(2)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3)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保持宏观政策的自主性等。
观点三、人民币与美元成为两大核心货币,共同主导世界货币。(理由略)
注意:(1)如果考生的观点是: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不得分;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
(2)理由即史实论证部分,可以有其他史实,只要能为其观点服务而且合理,均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