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命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命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3 22:4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教学案例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实施的。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模型与建模思维,构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模式图。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2.运用演绎与推理思维,分析能量流动特点。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关注粮食问题,节约粮食,合理平衡膳食。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种植的杂交水稻再获高产;模型建构材料。
六、教学过程
【时事热点,引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提问:谁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启发学生思维。从粮食的角度来考虑,袁隆平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种植的水稻养活了很多人,为我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着像学生介绍时事新闻:11月2日上午,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的水稻基地,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功冲关1500公斤。并且播放采访袁隆平院士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水稻为切入点,它作为我们的主食之一,在古代的诗句中就有过描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向学生抛出问题:在这句古诗中有怎样的一条食物链呢?引导学生回答出“水稻—食虫螟—蛙”这条食物链。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以具体的食物链为切入点,研究能量流动。
【分级建模,研究“过程”】
(一)对于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的分析
以水稻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设问1:水稻的能量来自于哪里?
设问2:水稻中的能量可以有哪些去向呢?
第一个问题容易回答,但容易忽视对能量的利用程度。向学生补充自然界中的能量大约只有1%的光能能被利用。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做进一步的讲解。通过植物可以从幼苗长到成熟,引导学生回答出“一部分能量可以用来生长和繁殖”这一去向。在利用食物链,食稻螟可以吃水稻,水稻的残枝败叶可以流向分解者,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为两个方向。
设问3:食稻螟吃掉水稻后,水稻中的能量能全部被食稻螟利用吗?
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总结并指出“粪便是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因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水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粪便同样会被分解者分解。
分析完水稻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由具体到抽象,在这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能量流动和水稻相同,因此可以把一个营养级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得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根据示意图,让学生根据课前提供的材料进行第一营养级的模型建构。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板画。
引导学生对板画结果做评析,教师再做进一步总结。
(二)对于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的分析
在详细分析了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基础上,请学生回答,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与去向分别是什么?教师做评析。小组讨论交流,建构出第二营养级以及第三营养级的模型。请一位同学去讲台板画,完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构建。
【设置问题,总结“概念”】
通过模型构建以及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抛出问题串,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概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定量分析,得出“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从能量输入的角度,在哪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学生能够回答出生产者。并且根据对过程的理解可以定性分析出:逐级递减,单项流动的特点。教师进一步引导:要得到准确的答案,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引出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定量研究。以生活实际入手,详细讲解“未利用”的含义。得出在一个时间点或较短时间内,有未利用的能量。而学生所建构的能量过程图,是长时间内的能量去向。
分组讨论,分析数据,计算出能量传递的效率,完善表格。
得出能量计算的公式,并总结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原因。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根据能量流动特点,抛出问题串:
1、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为什么?
2、为什么说“一山不容二虎”?
3、在市场上,肉一般比蔬菜贵,试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并回顾本节内容,做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