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与温度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
1.知识与技能
???????
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
???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
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
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
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
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三、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游戏引入新课。“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今天老师让同学们亲身经历次姜太公钓鱼——吊冰比赛,请同学们用老师准备好的毛线将烧杯中的冰块吊起。”通过这样的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带着玩的心情开始尝试,其中用湿毛线的同学很容易就成功了,而用干毛线的同学却怎么也不能成功。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成功的原因——毛线是湿的,从而引出课题,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其中的“水”字用湿毛巾写,为后面的汽化引入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
1、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美丽视频
飘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通过这段美丽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美,同时让学生找出水存在的形态,并初步认识到水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从而引出物态变化。
2、请同学们看黑板,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黑板上的“水”字消失)引出汽化和蒸发。
为了解决学生对水蒸气和“白气”区分不清的问题,先让学生观察烧水时冒出的“白气”,通过分析教室内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但看不见,而“白气”却能看见的现象,引导学生知道水蒸气无色、无味、透明,使学生认清“白气”的实质是液态的水,然后让学生观察用电水壶烧水时水沸腾的情景,让学生说出所看到的现象,并且讨论“白气”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液化。
3、雨雪冰霜是自然界描绘的一幅幅壮丽的景色,也是大自然向我们讲述的物态变化。云和雨是如何形成的,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通过实验探究:模拟云和雨的形成,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为了使学生能设计好实验,我做了如下引导:(1)要想形成雨空气中必须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在实验中如何获取大量水蒸气?(加热)从而明确酒精灯的作用。(2)烧杯里的湿沙的作用是什么?(模拟大地,提供水分)(3)“白气”和雨都是液化现象,我们为什么在冬季能看见自己呼出的“白气”?(温度低)所以要想形成降雨水蒸气还需要遇冷,在实验中如何让水蒸气遇冷?(在杯口的盘子里放冰块)从而引导学生知道冰的作用是降温。并介绍实验注意事项和酒精灯的使用。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
·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云和雨的形成中蕴含的物态变化。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盘子中的冰有什么变化引出熔化和凝固。
4、对于升华和凝华,学生认识很少,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情景引入。通过分析两幅雪雕图片的变化引出升华,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降低了难度。为了使学生认识凝华,我通过制作霜的实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霜的形成是由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霜,引出凝华。
5、地球上的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了解水的循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为学生设计了“假如你是一滴水,你将怎样变换自己的形态在地球上旅行”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水循环的认识。然后通过视频,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地球上水的循环,及其中的物态变化,从而对地球上的水循环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水是生命之源,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危机的紧迫性,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为了使学生养成节水的意识,我发动学生设计节水广告,并落实到行动中。学生通过广告语和图片的形式纷纷展示自己的设计。
6、然后通过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及应用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