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后,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都不变;能根据正切、余切概念正确进行计算;通过“阅读”、探究等教学活动,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形成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认识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正切、余切的概念并会利用。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的比值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操场里有一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的高度.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5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1.尝试:
(1)在Rt△ABC中,∠C=90o,∠A=30o,BC=3m,求CA.如果BC长为10m,那么AC长呢?
(2)在Rt△ABC中,∠C=90o,∠A=45o,计算∠A的对边与邻边比值.
2.思考: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要求:
读懂引入题目中的图形,完成基本分析;
完成“尝试”练习,
读出题目深层含义,猜测结论。
新知探究
1.探究1:
如图:Rt△ABC与Rt△ADC’,∠C=∠B'C'A
=90°,∠A=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
结论: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
探究2: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大小变化时,它的对边邻边的长度比值变化吗?
结论:
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随着锐角A的度数变化而发生改变。.
要求:
读懂题目要求,完成探究内容;
明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邻边、对边间的关系。
引入:
如图,在Rt△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
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
板书:tanA=
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
板书:cotA==
巩固:
课后练习2。
同桌合作,自画图形,说出其中锐角的正切值和余切值的表示方式(以实际情况而定)。
新知应用
规范过程,板演例题。
例题1.在Rt△ABC中,∠C=900,AC=3,BC=2,求tanA和tanB的值.
例题2.在Rt△ABC中,∠C=900,BC=4,AB=5,求cotA和cotB的值.
要求:
会求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切值、余切值;
感悟∠A、∠B两角正切值、余切值间的关系。
问题拓展:
在上题中,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A的正切和余切有怎样的数量关系?∠B是∠A的余角,那么它们的正切、余切值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巩固练习:
1.如图,在直角△ABC中,∠C=90o,若AB=5,AC=4,则cotA=(
)
A.
B.
C.
D.
2.
在△ABC中,∠C=90°,BC=2,tanA=,则边AC的长是(
)
A.
B.3
C.
D.
解决课前引入问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你还有什么困惑?
你觉得在本课学习中有哪些注意点?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实例引入本节课研究内容,初步引入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其对边、邻边间的关系问题。
引导学生由特殊角的计算猜测直角三角形中一般锐角与其对边、邻边间关系。
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现有问题。
通过对“角度不变”、“角度变化”等问题的探究得到三角比。同时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掌握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切值、余切值的表示方式。
熟悉直角三角形中锐角正切值、余切值的求法,同时巩固相关定义。
思考探究,拓展思维,为之后的解三角形做铺垫。
巩固应用练习。
归纳小结,再次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
练习部分
习题25.1(1)
第1、2、3、4、5题
教学设计说明:
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中心,启发阅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本课时是锐角三角比概念形成的第一节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反馈和分析信息,做到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从问题解决过程中提炼出超越问题情景的思想,并在前一章“相似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寻找出新知识的生长点,即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大小确定后,其直角边的比值也确定,从而建立起新的数学概念——锐角的正切、余切的概念,并让学生感知学习这两个概念的实际意义。这样既能突出重点、难点,又能符合学生的普遍接受能力。本节课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自主编题地过程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力图将其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挥作用。?
以问题为载体引导“有效阅读”。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学生才会主动思维。本节课试图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学习,使他们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各方面都能够取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本节课通过情境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锐角对边与邻边之间比值关系”;由“探究”环节问题的阅读思考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在阅读中“放飞思维,读出课堂实效性”。教具演示是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重型手段,使从具体的、直觉的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手段,“锐角正切、余切的概念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简单的动画进行演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探索、思考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由此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的思维能力。
和谐对话,提升阅读质效。
在问题探究环节,小组合作,体现“和谐对话”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参与真正学习中去,能将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因此体现出团队合作的优势,解决了独自阅读中学生中存在的困惑。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不仅仅满足于记住结论,而应该更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