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2熔化和凝固
主备人
班级
授课人
课时
第1
课时
累计第
15
课时
授课时间
课程目标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
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小循环多反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个案
导入激趣
自主探究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认真思考
教师举例
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
和谐互助
质疑释难
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假设与猜想: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
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也可能是不变的。
进行实验
:
(1)如图所示搭好实验装置。
(2)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2℃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30秒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2℃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30秒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交流合作:
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讨论
思考
小组实验
作图
交流
识记概念
小组讨论,绘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考点
拓展延伸
巩固反思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
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
化温度叫非晶体;如固态油、松香、沥青、玻璃
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分析归纳: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达到一定的温度,二是要继续吸热
2.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但晶体在熔
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而非晶体的温度上升。
3.晶体与非晶体凝固时都要放热。但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的温度下降。
认真思考
总结
归纳
学生识记
分析讨论熔化凝固的特点
作业
设计
新课堂对应内容
板书
设计
3.2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蜡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三、熔点和凝固点
教后
反思
本节课是热学知识的开始,学生对温度的知识比较熟悉,重点要识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会运用其解决识记问题。课堂效率还可以。